2024年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
一、设施设备及医用物品消毒: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和医用物品需进行彻底消毒。
室内应保持自然通风,确保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
每日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____次,每日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室内桌椅、门把手等物品____次。
每日诊疗结束后,地面应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拖擦。
若出现污染,应立即使用1000—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
所有清洁工具需专用,以防止交叉感染。
用过的可复用医疗器具应及时送至供应室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
二、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处理:对于稀薄的呕吐物和排泄物,需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____ml混匀,放置2小时。
无粪的尿液需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____ml混匀,放置2小时。
成形粪便应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____份加入____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然后倒入厕所。
盛放呕吐物或排泄物的容器应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____分钟,消毒液需漫过容器。
三、工作人员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需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并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
医务人员应根据工作风险程度采取分级防护,确保防护措施适宜。
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人员应为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四、实验室管理:感染性疾病科内的实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定进行管理。
五、清洁用具管理:清洁用具需标识清晰,按用途分开存放和使用,不得混用。
每天使用前后应用____mg/l有效氯进行浸泡消毒,清洁后悬挂晾干。
六、医疗废物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隔离衣等应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并注明“隔离”及数量。
医疗废物应按医院《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进行分类收集,由专人存放到医疗废物暂存点进行集中处理。
七、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监测: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
若监测结果超出标准,需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并重新监测直至合格。
所有监测结果应详细记录、存档,并定期进行分析。
八、科室布局与流程:感染性疾病科应合理布局,实现有效分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和通道(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的划分。
2024年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二)
一、设施设备及医用物品消毒: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和医用物品需进行彻底消毒。
室内应保持自然通风,确保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
每日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____次,每日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室内桌椅、门把手等物品____次。
每日诊疗结束后,地面应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拖擦。
若出现污染,应立即使用1000—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
所有清洁工具需专用,以防止交叉感染。
用过的可复用医疗器具应及时送至供应室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
二、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处理:对于稀薄的呕吐物和排泄物,需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____ml混匀,放置2小时。
无粪的尿液需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____ml混匀,同样放置2小时。
成形粪便应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____份加入____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然后倒入厕所。
盛放呕吐物或排泄物的容器应用____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____分钟,消毒液需漫过容器。
三、工作人员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需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并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
医务人员应根据工作风险程度采取分级防护,确保防护措施适宜。
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人员应为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四、实验室管理:感染性疾病科内的实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定进行管理。
五、清洁用具管理:清洁用具需标识清晰,按用途分开存放和使用,不得混用。
每天使用前后应用____mg/l有效氯进行浸泡消毒,清洁后悬挂晾干。
六、医疗废物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隔离衣等应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并注明“隔离”及数量。
医疗废物应按医院《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进行分类收集,由专人存放到医疗废物暂存点进行集中处理。
七、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监测: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
若监测结果超出标准,需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并重新监测直至合格。
所有监测结果应详细记录、存档,并定期进行分析。
八、科室布局与流程:感染性疾病科应合理布局,实现有效分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和通道(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的划分。
2024年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三)
(六)经预检程序被识别为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将患者分流至感染性疾病科或专门的分诊点,同时对就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七)对于呼吸道/特殊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医疗机构应依法采取隔离或控制传播措施。
并根据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和其他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及必要的预防措施。
(八)若本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需及时将患者转至具备救治能力的上级医院,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上级医院。
转诊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应使用专用车辆,并在转诊后立即进行消毒。
(九)感染性疾病门诊需满足以下要求:
1. 设立独立的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发热)、肝病和肠道疾病患者的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
2. 各区应配备必要的医疗和防护设备,以及手卫生设施,采用非接触式水龙头。
医护人员在每次诊疗、护理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必要时佩戴手套;
3. 指派专人负责门诊日志、住院登记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管理工作,确保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并规范记录内容;
4. 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为呼吸道发热患者提供口罩。
具体要求参照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第三章第二十五条;
5. 保持室内清洁,加强诊室通风,常规每天进行多次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6.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理医疗废物。
(十)感染性疾病病房需满足以下要求:
1. 感染性疾病病房应相对独立,与普通病房间设置隔离区,患者应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随意串病房或外出;
2. 内部应严格划分“三区”、“两通道”,不同区域间应设“缓冲间”,并明确标识;
3. 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不同传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开安置,同类病人每间病房不超过规定人数,床间距不少于规定距离,疑似患者、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菌株感染患者应单独安置;
4. 隔离病室门外应挂隔离标志,入口设缓冲间,病室内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设独立卫生间,并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5. 每一病房应配备专用隔离衣、体温计、听诊器、抹布等,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应立即清洗消毒,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6.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排放,病区产生的生活垃圾视为医疗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中,有效封口后由专人密闭运送。
严格做好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和交接、登记等工作;
7. 保持病房清洁,加强通风,常规每天进行多次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8. 严格陪客、探视制度,通常情况下不设陪客、探视。
如需留陪,应由床位医师书面同意。
陪客、探视者应穿一次性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等。
二、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急诊科、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设有单独出入口。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三)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性疾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指定到隔离诊室就诊,已被污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处理。
(四)保持各室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地面湿式清扫,每天进行多次;诊桌、诊椅、诊查床、平车、轮椅等每日湿抹多次,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清洁和消毒;
(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所有侵入性诊疗用具均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与患者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的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
(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七)使用中的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定期检测并记录;定期对各类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符合要求。
(八)诊室、治疗室、观察室、厕所等使用的清洁工具定点放置,拖把标志明显,分别清洗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各诊室应配备适当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均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