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陈怡良教授楚辞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陈怡良教授楚辞研究述评
作者:刘石林鲁涛
来源:《云梦学刊》 2012年第5期
刘石林1 鲁涛2
(1.汨罗市屈原纪念馆,湖南泪罗414402;2.湖南理工学院《云梦学刊》,湖南岳阳414006)
摘要:台湾成功大学陈怡良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在楚辞研究和楚辞学人才培养
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撰写出版了《楚辞天问研究》、《屈原文学论集》、《屈骚审美
与修辞》三部楚辞研究专著,发表了数十篇楚辞研究论文。

他的楚辞研究既注重楚辞文本的研究,也注重楚辞背景的探讨,视野宏阔,引证丰富,善于在融会古今学人成果的基础上守正出新,是台湾楚辞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之一。

陈怡良教授不仅在楚辞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而且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给大学生、研究生开设楚辞专题研究课程,积极鼓励学生研读《楚辞》,指导楚辞学硕士论文七篇,博士论文两篇,是目前台湾地区培养楚辞学硕士和博士最多的学者。

关键词:陈怡良;楚辞;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I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5-0037-04
台湾成功大学陈怡良教授从教、治学四十余年,成绩斐然,在海内外楚辞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陈怡良教授1940年生于台湾嘉义,1963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服完兵役后,任教于嘉义女中,1967年回成功大学任教,2005年从教授、博士生导师岗位退休。

退休后台湾多所学校高薪礼聘他去任教,他不为所动,仍返聘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

陈怡良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楚辞和陶渊明研究上。

关于
楚辞研究方面的专著主要有《楚辞天问研究》、《屈原文学论集》、《屈骚审美与修辞》。

至今,陈怡良教授在教学之余,仍笔耕不辍,单篇论文不胜枚举。

曾多次荣获台湾国科会各项奖励,并荣膺成功大学特优教师殊荣。

其业绩入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辞典》、《屈原学集成》、《楚辞学文库》、《楚辞研究成功之路——海内外楚辞专家自述》等典籍。

一、师承名家,博采众长
苏雪林教授是“五四”文坛巨匠,著名的楚辞研究专家,一生著作等身,是陈先生敬仰的
一位学者,陈先生说他在中学时代就拜读了苏老师的《棘心》等著作,考入成功大学后,恰好
苏先生在成功大学任教,苏先生自然成了陈先生学术上的引路人。

陈先生经常说:“我对《楚辞》研究产生兴趣,是苏老师在中国文学史、楚辞课上,给我的释疑与引导,以及苏老师研究
学术的专注与执着,令我感动而有所反应。

”尤其是苏先生“在学术上的研究方法,向来是别
辟篌径,不走前人旧路,使我更是有所感悟。


就读成功大学期间,陈先生曾选修施之勉老师所教《论语》等课程。

施老师不仅督促陈先
生读书研究、圈点古籍,更以自己研治《史记》、《汉书》之成果垂示陈先生,对陈先生后来
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先生也深受施老师的赏识,1967年任成功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的施
老师慧眼识珠,将陈先生从嘉义女中聘回成功大学任教。

陈先生回忆说:“此实为人生际遇中
最重大之转捩点,从此开启了在母校长达四十余年之教学生涯。


就读成功大学期间,陈先生还选修了张严老师的“国文”、《文心雕龙》等课程,为日后
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修辞学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楚辞研究,新意迭出
《楚辞天问研究》二十余万言,全书分为校释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

其校释别开生面,搜
罗古今,典出明了,校订审慎,博采众家之长,探寻各派异说,取其严谨可信者,依个人所见,逐句逐条或一词一条,进行细致入微的校字释义。

他认为释道骞的楚音实为隋代之楚音,只能
作为上推楚时楚音之阶梯而已。

他考订《天问》全篇共198韵,换韵89次,对每韵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考释,并依古韵二十二部为准,将每部使用次数列表统计,一目了然。

又将从古至今,
包括他本人共八家关于用韵字数及换韵次数研究结果列表比较,给研读者提供了一条捷径。


从《天问》的取材、意识、情感、音韵四个方面,详加论证,认为《天问》的作者“气魄宏大,感情丰富而激动。

”“从《天问》所问终于楚事,对楚国所流露的情感,以及‘吴光争国,久
余是胜’所用的‘余’字”判定,“它的作者是楚国人则无疑问。

”“《天问》的作者是一个
对于天文、神话、传说及历史等有非常丰富知识的人。

……是一个有大才力的人。

”况且
“《天问》与《离骚》、《九章》、《九歌》等屈原作品,无论在取材、意识、情感、音韵等
内容与音律之类似处,足以证明作者是同一个人。

”他认为《天问》“表面上似为明知而故问,为有所感而问,要泄其愤懑而问,然潜意识中,亦有可能为炫其才华,表露知识丰富以求名之意。

另其思想中亦必有追求完美的人生理想,否则不可能明知而发出一百七十几个问题。

”因此,《天问》绝非呵壁而作,文中有文句杂乱,文义重复倒置等诸现象,应是一种文学创作的
技巧,不宜轻易否定或移置。

其创作年代应在楚怀王十一年至十三年之间,屈原年二十六到二
十八岁之时。

他认为《天问》虽以神怪、宇宙、历史等为题材,但诗人的重心不在于仅仅提出这些怪诞
的问题,而是在于阐述“天人感应这一哲理思想。

”从《天问》可以看出“屈原最突出的个性
是自负、固执、孤高、耿介。

”他认为《天问》的艺术特色有:一、体制独特,表现了屈原求
变求新的创作精神;二、内容繁富,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均统摄其中;三、结构严谨,所有问题均由远及近,由重而轻,由大而小,由一般而个别,次序井然,彼此
相钩,蝉联而下,“有如一串观音菩萨的黄金锁子骨一样”;四、章句多变,表现非凡;五、
修辞自然,文字简洁;六、表情奔迸,声势浩大,气象万千,波澜壮阔。

“在中国文学所有作
品里头,很难再找到,就是在世界其他国家中,也无法找到类似的一篇……。


《屈原文学论集》收集了作者公开发表的十二篇论文。

第一篇“屈原血泪铺成的生命历程”,将屈原一生之人生逆境,分成五个阶段即:被疏、去职、首放汉北、再放江南、自沉汨罗。

第二篇“屈原的狂热与执著”,他认为影响屈原一生的,是其狂热与执著两种特性,其狂
热性表现在内外兼修,至善至美的热衷;忠君爱国,情操可鉴的热血:追求美政,矢志不渝的
热肠:不舍乡土,魂牵梦绕的热恋;如痴如醉,倾心创作的热爱五个方面。

其执著表现在择善
从流,九死未悔的坚毅性;效法前贤,矢志不移的坚持性;重纪守法,从不违逆的坚定性:嫉
恶如仇,誓不两立的坚贞性;沉江尸谏,毫不犹豫的坚决性五个方面。

第三篇“《离骚》的建筑结构及其艺术成就”,他认为《离骚》是屈原所有作品的缩影,
是屈原依楚人大琴曲谱写作,其结构严谨,有如一栋富丽堂皇的建筑,全篇可分为述怀、幻觉、了悟三大段。

并从思想、感情、想像、技术等方面高度地评价了《离骚》的艺术成就。

第四篇“呕心沥血,构思奇特——试探《离骚》及其神话天地之创作理念”,他认为《离骚》中的三
次仙乡之旅,是诗人为表达自己忧时伤世的悲愤,高蹈遗世之向往,才运用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其原动力来自“受苦”与“人生多艰”,其目的是祈求获得永生;渴望控制环境;向往洞
悉秘密;祈求掌握命运。

第五篇“《九歌》新论——《九歌》意义与特质探新”,他认为《九歌》原作应是巫师,
屈原在三闾任内对其进行了修改润饰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九歌》。

其特质有传承华夏的
时代性;流布沅湘的地域性:颂赞神鬼的宗教性:轻歌曼舞的戏剧性;组织自然的统一性;人
神交感的浪漫性;反映生活的现实性;祈神降福的理想性。

’第六篇“《天问》体制特色及其
渊源浅探”,他从《天问》的句型、助词、叶韵、写法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天问》的体制特色。

他认为《天问》体制的渊源,其主观因素来自诗人伟大的天才,客观因素来自初民对自然的怀疑、对《诗经》体裁的仿效、祝祷文辞的模拟、往古歌谣的因袭、古籍群书的引导、阴阳学派
的启迪。

第七篇“《天问》的思想内容及其文学价值”,他认为“追求人生的完美与理想,是
屈原文学思想的出发点”,《天问》启迪了后人科学的求真精神与智慧,其创新求变的文学精神,是文学的生命,是使文学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动力。

第八篇“楚辞《橘颂》试析——一首寄托屈原情志的咏物诗”,他指出:从《橘颂》可以
看出屈原在青年时代即具备了行廉志洁,坚贞不移,堂堂正正,出类拔萃之品行;是屈原年轻
时借橘自喻,以期获得君王赏识与提拔的作品。

第九篇“楚辞《惜诵》题义及其主题意识”,
他认为《惜诵》的写作手法与《离骚》有雷同处,实际是《离骚》之前或《离骚》之实习作。

是惜国惜君亦自惜之诗歌,为屈原遭谗去职,仕途遇挫而未放之前所作。

第十篇“楚辞《哀郢》篇研究”,他认为《哀郢》是考证屈原放逐江南的重要文献,约作于顷襄王九年,屈原时年54岁,为追述自己于顷襄王元年再放事而作。

第十一篇“楚辞《涉江》《哀郢》创作艺术之比较”,他认为此二篇的创作艺术有异有同,其标题、文体、创作背景、文献价值皆同,其写作
手法、迁逐方向、诗文表情、艺术特色皆异。

《哀郢》是出郢东迁陵阳的纪实,《涉江》是自
陵阳西返直至溆浦的纪实。

其“文采不如《离骚》,奇诡不如《天问》,铺叙不如《招魂》,
但二篇笔录屈原行程之文献价值,他篇则不及。

”第十二篇“楚辞《招魂》篇析论”,他认为《招魂》系屈原为楚怀王招生魂而作,时间当在楚怀王末年,顷襄王初年。

全诗“情感丰富,
温柔敦厚,极富人情味,行文九曲,回肠荡气,所描写的情状,历历如画,有的怵目惊心,不
敢卒睹:有的令人心花怒放,喜不自胜,有如经历两种世界……。

”全书三十余万言,字字珠玑,新论迭出。

在《屈骚审美与修辞》一书中,他认为屈原既有令人惊叹的创作才华,又有敏锐的观察力,入微的审美感受力,更有炉火纯青的修辞功夫,屈原创作的诗歌既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文学的美文之巅峰。

全书共八章。

第一章“屈骚之‘变’与‘不变’”,作者从形式、取材、音律、造语、运笔五个方面论证了屈骚的“变”。

又从“发愤抒情,文穷而后工”,
“博闻强志,袭古以创新”,“追求美善,奇艳称双绝”,“好修为常,至诚孕至文”四个方
面论证了屈骚的“不变”。

他认为“屈原创作之楚骚新体,……真价值乃在创新而非继承,在
于开拓而非固守,……文学作品一经屈原特意求新求变,方使本为地域性之屈骚,一跃成为系
联我中国文学传承与命脉之美文。

”第二章“楚骚美学——以屈原作品为论述主轴”,他认为
南北文化汇聚,楚地的自然环境、宗教、艺术氛围是屈原美学观产生的大文化背景。

发愤抒情,内外兼修,独立不迁,情理结合,优柔壮美,浪漫和谐是屈原美学的特色。

从作品的形式、主题、手法、语言、风格、意境等诸多层面,阐述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美及其价值。

第三章“屈原
的审美观及《离骚》的‘奇’与‘艳’之美”,他认为坚定的爱国理念、浓郁的草根情怀、高
洁的人格德操,创造了屈原“其在历史画卷上之崇高美形象,成为无数文人学士之人格楷模。

”《离骚》“创造了诗歌艺术美之极致,人格即风格,风格及人格,在此乃得到最充分最完美之
统一。

”第四章“《离骚》的讽刺手法与意涵”,他认为屈原“继承了《诗经》中怨刺诗之主
题与作风”并“有所开拓与创新”。

《离骚》采用了比兴影射、借古讽今、薰莸对比、呼告嘲讽、虚实互补、设问省思、反衬自嘲、独白讥斥等讽刺手法,达到了巧喻之美、深邃之美、诙
谐之美和怪诞之美的效果。

第五章“《离骚》修辞艺术举隅”,他归纳《离骚》采用了顺叙夹倒叙、呼应衬照应、直
陈加比兴、虚实相交织、灵动与诡谲、多样化对比、借古以证今、意内而文外、设问与衬托、
巧用对偶与联绵字等修辞艺术,从而“形成《离骚》奇瑰雄伟,璀灿绚丽,回环往复,隐约微
婉的多重之美”。

第六章“《九歌》修辞艺术举隅”,他归纳《九歌》采用了组织有机有序、
比喻多变超隽、双关婉含机趣、设问引人深思、借代清新脱俗、比拟灵动贴切、对偶匀称工整、倒装新颖准确、示现善驭传神、联绵语词纯妙等修辞手法。

是诗人一生内外兼修追求至美的结晶,证明诗人的修辞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第七章“《天问》的文学特质及其修辞艺术”,他从《天问》的思想意识、写作宗旨、情感内涵、丰富想像、遣词用字等诸多方面阐述
了《天问》的文学特质。

又从设疑无答、层递有序、错综灵活、寄寓讽托、虚实相成、援古证今、曲直借代、排比严整、对偶天成、映衬显豁、对比显突、活用重复等十二个方面阐述了
《天问》的修辞艺术。

第八章“《九章》修辞艺术举隅”,他首先归纳了历代学者对《九章》
修辞艺术的评价。

他认为《九章》的修辞艺术有如历其境,描述逼真的示现法;言过其实,耸
动视听的夸饰法;化直为曲,善用代词的借代法;运典恰切,含蕴深婉的用典法;比拟多方,
灵动异常的比拟法:语词藏巧,耐人寻思的双关法;生动形象,意臻高格的比喻法;增强语势,余韵不尽的设疑法;互为烘托,突显主题的对比法:虚实相成,别创意境的虚实法十种。

在《(橘颂)的传承与突破》一文中,他认为自然生态之引发,巫风盛行之诱导,神话典
故之感悟,艺术氛围之冲激,是屈原创作《橘颂》的外缘;表达愤懑之诉求,博览群书之启示,展现才德之自信,流露参政之意向,是屈原创作《橘颂》之内因。

《橘颂》的标题、体制、主旨、写法是对《诗经》之《野有蔓草》、《鸱鹗》等诗的传承。

而其主题之创新、体制之改造、比兴之错综、比拟之巧用、语言之精炼、形象之塑造等又是在传承基础上的突破。

从上述著述中,可以看出陈先生每一论述语出有典,考证人微,持论严谨,文笔老练,分
析精辟独到,条分缕析,明了细腻,新意迭出,足见陈怡良先生文学功底之深厚,治学态度之
审慎严谨。

三、桃李芬芳,传承有道
陈怡良先生师从苏雪林等学界泰斗,硕果累累。

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高足遍学界,无
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文章中,他都谆谆教导弟子,治学要坚持三条理念:一是治学无捷径,要
下苦功夫;二是不善找疑点,就不能做学问;三是不要盲信权威,也不要苟同权威。

他的著述
就充分体现了这三条理念。

他用这三条理念热心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耐心地与学生探讨,
耐心听取不同意见,从不以大师自居。

甚至经常操笔为学生修改论文,向有关学报、刊物推荐
发表,协助学生取得学位,多年来始终如一。

台湾师范大学高秋凤教授曾评陈怡良教授,说他“鼓励同学研读《楚辞》,……陈(怡良)氏为目前台湾指导硕、博士论文最多的学者。


陈怡良教授指导的楚辞学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有:
李温良:《洪兴祖(楚辞补注)研究》,成功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94年7月。

黄碧琏:《屈原与楚文化研究》,成功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96年7月。

张忠智:《曹植诗歌与楚辞关系之研究》,成功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98年6月。

林雅琪:《(楚辞)与音乐之研究》,成功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4年6月。

林国伟:《(天问)中的神话研究》,成功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

柯混瀚:《陈本礼(屈辞精义)研究》,彰化师范大学国文所硕士论文,2009年6月。

詹咏翔:《(离骚)意象论》,成功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10年6月。

另外,陈怡良教授正在指导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研究生林雅琪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屈骚中独白与对话现象的考察及审美》和成功大学中文所博士研究生詹咏翔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清代楚辞学研究——以王、林、蒋、戴四大家为主》。

由于有陈先生的精心教导,他培养的弟子如今许多已是台湾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后起之秀。

陈怡良先生为何能淡泊名利,刻苦治学,热忱育才?正如郑芳祥先生所说:“先生受到屈原的感召,让先生对教学、研究工作,有超乎常人的执著、热肠;受到陶渊明的影响,让先生不慕荣利、甘于淡泊。

屈原与渊明之人格特质,已同时化为先生之生命源泉。


[责任编辑、校对鲁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