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规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规总结
1:梁的计算跨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7.1条
2: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混凝土高规》7.1.9条;《抗规》6.1.10条。
抗规底部加强高度不大于15mm,而高规无此限制。
3: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混凝土规表11.1.6
γ=1.0
注:1: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各类结构构件均应取
R E
γ=0.75 2:轴压比小于0.15的偏心受压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
R E
γ=1.0
3: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
R E
4:《高规》表4.7.2;《高规》表11.2.21条;《抗规》表5.4.2有类似的规定。
5: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在《抗规》表4.2.3条。
4:薄弱层的定义:
《高规》5.1.14.
5: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
《高规》5.2.2
6:注意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异同
变形模量:无侧限条件
压缩模量:完全侧限条件
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γ的取值。
7:各类材料结构设计规范可根据各自情况确定结构重要性系数
8: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T
《高规》3.3.17条
9:关于柱计算长度系数合理选取问题(目前只是混凝土部分)
《混凝土规范》7.3.11
10:关于偶然质量偏心问题
偶然质量偏心:是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的不利影响。
(偶然偏心和刚度质量是否均匀没有关系,即规则结构也要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高规》3.3.3条
《抗规》5.2.3条
0.2V的调整系数问题
11:关于
《抗规》6.2.13条
《高规》8.1.4条
12:关于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问题
《高规》5.1.14条
《抗规》3.4.3条
13:各种比
A刚度比:意义是层刚度比的概念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称度
《抗规》附录E2.1
《高规》4.4.3条
《高规》5.3.7条
《高规》10.2.6条
B周期比: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为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侧移刚度较小,调整原则加强结构外部或者削弱内部(对应多层建筑规范没有提出这项要求)
《高规》4.3.5条
C位移比:是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本楼层平均值的比。
同周期比一样都是为了控制建筑的扭转效应提出的控制参数。
《高规》4.3.5条
《抗规》3.4.3.1条
D剪重比:是要求结构承担足够的地震作用
《抗规》5.2.5条
E刚重比:稳定性的控制
《高规》5.4.1条
14: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高规》4.2.1条,4.2.2
注意:A注意较多短肢剪力墙的7.1.2条;注意表下的小注
B《抗规》6.1.1条的条文说明关于调整幅度的论述。
C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不仅与表4.2.2-1,4.2.2-2有关,还与它的最大高宽比有关(表4.2.3-1,4.2.3-2)
15: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抗规》表3.4.2-1,表3.4.2-2(同时要注意条文说明)
《高规》4.3条,4.4条(同时要注意条文说明)
注意: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抗规》3.4.1条条文说明
《高规》4.1.2-4.1.3条条文说明
16:防震缝的设置
是否设置防震缝,根据《高规》表4.3.3。
如果满足表4.3.3的规定,就不需设置防震缝,否则需设置防震缝(针对的是平面不规则)
注意《抗规》8.1.4条,关于钢结构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17:抗震等级
《高规》4.8条
18: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位
《高规》4.5.5条
《抗规》6.1.14条
19:构件刚度和内力调整
A:楼板中梁刚度的调整《高规》5.2.2条
B:框架梁弯矩的调幅《高规》5.2.3条
注意:调幅仅对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进行,其余荷载或作用产生的弯矩不调幅。
C:连梁刚度的折减《高规》5.2.1条
20: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A:组合前标准值的调整
1)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在效应组合前的调整
a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高规》3.3.13条
b薄弱层剪力增大-----《高规》5.1.14条
c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剪力调整-----《高规》8.1.4条
d转换层构件地震内力调整----《高规》10.2.6条
e框支结构中框支柱剪力调整----《高规》10.2.7条
f框支柱地震轴力调整----《高规》10.2.12条6款
g混合结构中钢柱剪力调整----《高规》11.1.5条
h边榀效应--《抗规》5.2.3条
2)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在效应组合前的调整
楼层各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调整(3.3.14条3款)
B:组合后设计值的调整
a强柱弱梁,调整柱的弯矩设计值,包含中间层的柱端弯矩的调整,柱跟弯矩的增大,框支柱柱端弯矩的调整,角柱柱端弯矩的调整;
b柱的强剪若弯,调整柱的剪力设计值
c框支柱轴力的增大
d梁的强剪弱弯,调整梁的剪力设计值
e剪力墙强剪弱弯,调整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
f剪力墙弯矩设计值的调整
g双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和弯矩设计值调整
21:结构整体倾覆
《高规》12.1.6条;《抗规》4.2.4条
注意:允许地基基础出现拉应力仅限于在地震力起控制的工况下,对于其他荷载工况任何建筑物基础不允许出现拉应力。
22:抗震变形验算(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高规》4.6.3条
《抗规》5.5.1条
注意:弹塑性层间位移的计算是难点。
(理解屈服强度系数;熟练计算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 23:薄弱层的含义
《高规》5.1.14条(所谓的竖向不规则) 24:梁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混泥土规范》11.3.1 《高规》6.3.2条 注意:
A:一,二,三级框架梁塑性铰区以外的部位,四级框架梁和非抗震梁,只要求不出现超筋破坏,及0b x h ξ≤⋅(b ξ可从混凝土书65页查到)
B: 一,二,三级框架梁塑性铰区要满足《混泥土规范》11.3.1,《高规》6.3.2条
25:《高规》中框架柱的内力调整 A :框架柱的弯矩调整 1:柱端弯矩:6.2.1条
2:顶层柱,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取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弯矩值6.2.1条 3:反弯点不在柱层高范围内的柱,直接乘以增大系数6.2.1条 4:底层柱的下端,乘以增大系数1.5,1.25,1.15(6.2.2条) 5: 角柱的弯矩值,上述1-4调整后再乘以1.1(6.2.4条)
6:地下室柱,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柱下端实际受弯承载力(抗规6.1.14条) B :框架柱的剪力调整
1:柱端剪力,乘以增大系数(6.2.3条)
2:角柱柱端剪力,经上述柱弯矩,剪力调整后,再乘以1.1(6.2.4条) 26:轴压比限值 《高规》6.4.2条 《高规》7.2.14条 注意轴压力设计值的区别。
27:不按给定值选取的问题(逐步总结中) A: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
v v c yv f f ρλ=⋅-------此时的c f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设计;
yv
f 超过360/mm2,应按360/mm2计算(高规6.4.7条)
B:《高规》附录C1.1b M ∑一级节点左右梁端弯矩均为负值时(梁端上部受拉,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取零);《混凝土规范》也有类似的说明,在11.3.2最后一段(当然也是对应的是一级节点) 28:节点核心区
A:《高规》6.2.7条,6.4.10,高规附录C (适合一般框架梁柱节点) B:《混凝土规范》11.6.1,11.6.2条(顶层和一般层的都有) 29:什么叫柱根
《高规》表6.4.3-2的注2 30:影响延性的根本原因
最根本原因是受压区相对高度,当受压区相对高度增加时,延性减小(施岚清1211页)
31:剪力墙翼缘的有效宽度 翼墙的有效长度《高规》未作规定 《抗规》6.2.13条 《混凝土规范》105.3条 《高规》7.2.16 32:连梁刚度的折减
《高规》5.2.1条(注意条文说明) 7.2.25条及条文说明 33: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 《高规》7.1.9条 《抗规》6.1.10条 34:边缘构件 《高规》7.2.15条
《混凝土规范》11.7.14条
《抗规》6.4.6条
35:短肢剪力墙
7.1.2条注中有短肢剪力墙的定义(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7.1.3条
7.2.5条
36:混凝土保护层
《混凝土规范》表9.2.1条
37:剪力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
38:《抗规》6.2.3条的条文说明。
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其框架部分的底层柱底,可不作要求39:底部加强部位
A: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高规》10.2.4条
B:一般剪力墙结构:《高规》7.1.9条
40:底部转换层的设置高度
《高规》10.2.2条
二混凝土总结
40:对表中的值的折减
A:小截面现浇混凝土的强度折减《混规》表4.1.4下的小注
B: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混规》表4.2.3下的注
C:钢筋的锚固长度计算《混规》9.3.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40时,按C40取值
41: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混规》9.1.1
《高规》4.3.12
42:考虑梁的翼缘增大
《高规》5.2.2
《混规》7.2.3
43:梁中箍筋最小配箍率
《混规》10.2.10(适合一般受剪)
《混规》10.2.11(适合弯剪扭)
44: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
《混规》7.3.11中的1,2,3尤其是3很重要
45:柱中纵筋配筋率
《混规》表9.5.1(最小)注意HRB400的折减
《混规》10.3.1条第一款(最大)
46:梁中受扭钢筋的配筋率:
《混规》10.2.5条(纵向钢筋)
《混规》10.2.12条(箍筋)
47:剪力墙的翼缘计算宽度:
《混规》10.5.3条
48:深受弯构件的计算跨度: 《混规》10.7.1条 49:深梁的最小钢筋配筋率 《混规》10.7.13条(表10.7.13) 50:砌体结构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 《砌体》5.1.3条(表5.1.3),5.1.4条
51:双排组砌?分皮错缝搭接?错孔砌筑?(要搞明白) 52:《砌体》6.2.13条 53:墙梁的计算跨度 《砌体》7.3.3条 54:过梁的荷载取用 《砌体》7.2.2条
注意:n l 为过梁的净跨,w h 梁板下的墙体高度。
55:《砌体规范》7.4.3 C,d的示意
56: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砌体规范》 8.2.6 表8.2.6(组合砖砌体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混凝土规范》9.2.1条
57:地基设计原则
《地规》3.0.1条,3.0.2条
58:荷载的规定
59:土的三相比例指标换算公式
59:地基土压力示意图(自己总结)
说明:计算基础底板内力时用P,计算地基承载力时用P1。
60:基础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规范》9.5.2条有专门的规定。
注意查阅。
61:《地基基础》8.2.7的图解
62:《钢规范》5.1.2的条文说明了为什么要用换算长细比。
63:《钢规范》附录D 中的关于横梁远端 铰接或者嵌固,指的应该是与主体结构或者大地的铰接与嵌固
64:总结下有关 混凝土及地基基础的冲切破坏。
65:土的工程分类
A:无粘性土(碎石土,砂土)主要以粒度成分进行分类。
粘性土主要以塑性指数进行分类。
粉土是介于无粘性土和粘性土之间的过渡性土,其分类要考虑粒度成分和塑性指数两方面的因素。
B:粘性土分类: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称为粘性土
17p I >粘土 1017p I <≤粉质粘土
C:塑性指数小于或等于10的土称为粉土,其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D: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淀,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天然含水量大于液
限,天然孔隙比大于等于1.5的粘性土称为淤泥;当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等于 1.0时称为淤泥质土。
这类土亦称为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