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3文言虚词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对点练(13)文言虚词
一、专项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
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
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
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
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
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
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
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古指马来人)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
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焉:____________
(2)乃.上书切谏乃:____________
(3)元昌览书而.遽止而:____________
(4)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与:____________
(5)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者:____________
答案(1)语气助词,了(2)连词,于是、就(3)连词,表承接,无实义(4)介词,跟、和(5)代词,……的人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虚词。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
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关键点:“尝”“就”“受”“卒”“为”)
(2)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关键点:“乃”“集止”“绳”“清肃”“之”)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
他的祖先从琅琊向南迁移,迁居到丹阳,是江左名门望族。
他的祖父随王褒向北迁移入关,才在咸阳安家了。
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王弘直)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
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
王方庆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
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
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唐高宗永淳年中,王方庆连续升任至太仆少卿。
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
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珠之类货物和中国做买
卖。
旧都督路元睿贪污他们的货物,马来人带着刀具(把他)杀了。
王方庆在任几年,秋毫不犯。
另外他所管辖之内
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百姓有到官府诉冤的,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也未曾追查。
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当时人们认为从唐代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二、综合练
(2019·山西大同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
父知逊,夔州长史。
仁杰儿时,门人有被害者,
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
..举,授汴州
..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以明经
判佐。
后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
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
惧。
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
..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
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
..特原之。
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
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
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
(《旧唐书·狄仁杰传》) 3.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C[根据名词代词“陛下”“法”“象魏”“等(等级)”“极刑”“法”“万姓”“手足”,虚词“之”“既”“则”“所”“其”,“陛下”是主语,“作”意思是“制定”,是谓语动词,“法”意思是“法律”,是宾语,“陛下作法”意思是“陛下制定法律”,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D两项。
“即令赐死”意思是“就让立即判处死刑”,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无论徒刑、流放、处死等刑罚,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等级,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让立即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句子可以断开为:陛下作
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卷,指道书或佛经。
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虫,纸色黄,故称“黄卷”。
本文中的“黄卷”即是道书。
B.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D.高宗,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被追尊的名号。
高宗是守成令主的美号。
文中的高宗是指唐高宗李治。
A[“本文中的‘黄卷’即是道书”说法错误,文中“黄卷”泛指书籍。
]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注重孝道,对友仁爱。
父母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思念父母,感慨不已;并州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迈,狄仁杰请求代他出使。
B.狄仁杰直言劝谏,公正执法。
大将军权善才误伐了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他,狄仁杰认为他罪不至死,上奏直谏,终使高宗免其死罪。
C.狄仁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横,朝廷慑惧,狄仁杰上奏弹劾他,且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了王本立。
D.狄仁杰体恤百姓,节用爱民。
皇帝要去汾阳宫,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上途经妒女祠会招致灾祸,就征用百姓另外修路,狄仁杰下令立即停止。
C[C项,“因此得罪了王本立”说法错误,这是对文中“得罪”理解错误,文中“得罪”应解释为获罪。
]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所以”,……的原因;“奉制”,指听从陛下的命令;“不道”,不讲道义;“意”,指怒气;“稍解”,稍稍缓解;“免死”,指免去死罪。
(2)中的“惜”,怜惜;“亏”,使……受到损害;“亏王法”,让法律受到损害;“必”,如果;“弃”,弃置,这里指放逐;“无人之境”,指边远无人之地;“为”,作为;“忠贞”,名词,忠贞之臣;“诫”,警告。
答案(1)“这就是我不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陷陛下于不讲道义的境地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得以免去死罪。
(2)陛下为什么怜惜有罪之人,而让法律受到损害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把我放逐到边远无人之地吧,以此做为对忠贞之臣今后的警告。
[参考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祖父狄孝绪,担任贞观年间的中尚书左臣。
父亲狄知逊,做夔州长史。
狄仁
杰小时候,家里有个门客被人杀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争辩对答,狄仁杰读书不止,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和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官吏说话呢?”考取明经科,担任汴州判佐。
后来又被推荐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狄仁杰的父母在河阳,狄仁杰前往并州时,登上太行山,向南望见一片白云孤飞,对身边的人说:“我父母居住的地方,就在它的下面。
”远望伫立了很长时间,云彩飘走了,他才离开。
仁杰孝顺父母,友爱亲朋超出常人。
在并州时,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岁大而且有病,按规定他应该出使边远的地方。
狄仁杰对他说:“您的母亲有重病,您却要出使远方,怎么能让您的母亲为远在万里之外的您担忧呢?”狄仁杰就到了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
仪凤年间,狄仁杰担任大理丞,一整年里审判了长期积压不决的案件涉及的人多达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喊冤申诉的。
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伐昭陵柏树获罪,狄仁杰上奏认为应该被免职。
高宗下诏立即杀了他。
狄仁杰又上奏说罪不应该死,皇帝恼怒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柏树,这是让我做不孝顺的人,一定要杀了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认为并非如此。
如果处在桀纣时代就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
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
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只按律判了弃市当街处斩,没有诛其九族。
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
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
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无论徒刑、流放、处死等刑罚,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等级,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让立即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
古人说:‘假如取了长陵一捧土,用什么法来处罚呢?’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陷陛下于不讲道义的境地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得以免去死罪。
几天后,官授仁杰侍御史。
当时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受宠而专权,朝廷里很多人都怕他。
狄仁杰弹劾上奏他的罪过,请求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处理,皇帝特别下诏宽宥他。
狄仁杰上奏说:“朝廷即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哪里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呢?陛下为什么怜惜有罪之人,而让法律受到损害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把我放逐到边远无人之地吧,以此做为对忠贞之臣今后的警告。
”王本立终于受到惩处。
从此朝廷上下安定平静,秩序良好。
高宗将要到汾阳宫去,任命狄仁杰担任知顿使。
并州长史李冲玄因为皇帝的仪仗要经过妒女祠,而民间传说盛装经过此处的人一定会招来风雷之灾,就征发了数万民夫另外开辟道路。
狄仁杰说:“天子出行,千万辆车马,风神雨神刮风下雨为天子清扫道路,妒女敢有什么妨害?”于是立即命令停止开辟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