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声乐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转第118页)
摘要独立学院产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高等师范二级学院,即以普通高校为依托,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新型高校。

独立学院的音乐学专业起步较晚,课程设置不完善,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对独立学院声乐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不仅需要结合声乐教学的特殊方式,还要契合独立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声乐教学改革
The Exploration of Vocality Teaching Reform in the In 原dependent Colleges //Zhang Guocheng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independent college has sprung up as the secondary college of higher normal university for undergraduates which has been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new educational mechanisms and models.It is a new type of college which relies on the superi-or universities and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ies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application and practical management.The music educa-tion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started late,therefore,with its im-perfect curriculum it has caught in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on the way of teaching reform.To reform the vocality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special teach-ing modes of vocality with the educational goals special to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vocality teaching;reform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开办了独立学院,这使得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进入大学继续进行学习,为我国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宏观背景下,独立学院也纷纷开设音乐教育专业。

根据独立学院着力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时,需要恰当合理地将当地具体的情况加以融合,充分展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特性。

1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新要求
独立学院是在新时期产生的、以普通高校为依托、着力于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新型高校。

独立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课程较晚,基本沿用专业艺术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面对独立学院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旧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要求。

1.1旧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多元化的教学需要
专业艺术院校以培养专职演员、高等专业音乐人才,为专业艺术单位培养音乐人才为目标。

普遍采用一对一单独
授课或者一对二的小组课教学形式,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
个人声音技术和表演技巧上,忽视了重唱、小组唱和合唱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同时,在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过多地学习具有国际化的“美声”歌曲,对本土音乐素材的掌握和运用不够,既不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多彩绚丽的传统民族音乐和少数民族艺术,也丧失了一个极为宝贵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服务家乡”思想教育的阵地,学生按照专业院校的课程学的知识太专一,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需要。

1.2旧的课程设置无法实现课堂与实践的结合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只注重传统音乐艺术歌曲的教学,没有引起对本土音乐丰富资源的重视,使得教学成果单一,毕业生就业范围狭窄。

通过对历年大学四年级的毕业生进行实习情况调查反馈,统计得知,沿用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方法所培养的学生,在实习的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如下情况:教学对象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课堂气氛把握不好,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无法将当地有限的教学资源加以融合、变通。

例如在广西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和地方文化,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声乐专业唱法无法与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融合。

现代中小学校园文化要求教师具有“多专多能”的知识积累,“一专多能”的知识框架已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2独立学院中的声乐教学与改革
2.1独立学院的新特点
与普通一本、二本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在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下,独立学院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具有自身显著的特色。

所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动手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不断学习丰富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具有更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独立学院更加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整合和创造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方便、更深入地接触社会和企业,学校通过不断加强与教学实践基地的技术协作、项目协作和培养协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不断完善综合素质的培养。

2.2独立学院中的声乐教学应符合自身特点
从独立学院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办学点出发,独立学院的音乐教学和声乐教学要紧紧抓住地方特色。

2.2.1将本土音乐与高校课堂进行结合
笔者所在的广西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地方本土音乐资源丰富。

学生在进入大学教育之前便生活在演唱少数民族歌曲的氛围之中,将各地本土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
独立学院声乐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
张国成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艺术系
广西·南宁530226)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20-0114-02
114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114页)
学与实践中,除了专业艺术歌曲的学习和讲授以外,加强各地区音乐文化的讲解和学习,对各地原生民歌的演唱和处理进行深加工,可以将学生的就业方向拓宽到文化系统的各个方面。

既可以保证对本有的丰富多彩的本土音乐进行有效继承和发扬,也有利于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2.2.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虽然是高校的声乐教学,但是也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声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从课程教学形式上进行改变。

从低年级一对多,高年级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改为以小课一对一授课为主,小组课一对二或一对四为辅,这样更加强调个性化与整体化的互补形式。

高低年级不同的声乐教学方式纵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但是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陷入到一味地攻克声音的技巧,而忽视了声乐的艺术性和完整性。

新的授课方式,在保证学生进行声乐演唱技巧学习的同时,更加强对团体协作的培养。

这与学生毕业之后的社会实践与实习的需要紧密相连。

而且,在一对多的教学内容上,采取不求其“专”,而求其“全”;不求其“深”,而求其“正”的共性教学原则。

2.2.3声乐教学中角色的变化
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发展等课程观的改变,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等教与学的行为变化和创新,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声乐课堂的主导,在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示范和讲解等方面,一直是执行者的角色。

将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的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激发自身的潜力和兴趣。

声乐学习具有个别独特性和情感符合性,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尤其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声乐教学相吻合。

总之,声乐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契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结合声乐教学的独特性,改变传统的音乐课程设置和声乐教学模式,采用更加高效、更加符合社会多元文化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实践型和应用型的人才。

注释
①洪俊梅.探索声乐教学改革的新方法[J].魅力中国,2011,6.
参考文献
[1]刘倩.对独立学院声乐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2(14).
[2]徐慧莉.独立学院形成和发展的思考[D].吉林大学,2005.
[3]王惠琴.对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J].甘肃高师
学报,2006(6).
编辑王恒平
的理论和精确定格瞬间的功能,图像的复制变得如此简单,摄影比绘画更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真相。

摄影术的运用,照相机对事物逼真的还原,使古典写实艺术家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感中。

摄影术不仅还原再现了画面的现场感,而且这项技术也是绘画领域一直追求却难以达到的目标,他们慢慢意识到,摄影改变了绘画!法国大画家安格尔曾感叹道:“摄影术真是巧夺天工,我希望能画到这样逼真,然而任何画家都可能做不到。

”这些艺术大师感受到他们的无力,他们受到来自摄影技术的巨大威胁。

为了维护传统绘画的地位,安格尔曾率众多画家联名向法国政府请愿,要求禁止摄影来避免“不正当的竞争”。

那段时期,英国的许多艺术大师为了证明摄影与绘画具有共同的艺术创造力,他们创造了画意摄影作品,希望能够得到许多艺术家的认可,却屡遭否定。

加上当时摄影在整个世界的普及和流行,很多人认为绘画艺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绘画被摄影改变的状况,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强调道:“摄影所从事的就是篡夺画家的任务,提供精确地模仿现实的形象的任务。

”摄影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对瞬间的凝固和记录,摄影用它独特的记录功能取代绘画的原始记录功能。

2.2摄影对绘画领域的影响和促进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西方以达·芬奇为首的一些画家使用一种叫做“光影画箱”的辅助性作图工具取得逼真的写实效果,可见从摄影的萌芽到发展时期,都被绘画所利用。

面对摄影领域的日益壮大以及摄影艺术的挑战,在绘画领域引发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

借着摄影技术的蓬勃发展,一些艺术大师们欣然接受摄影并利用摄影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作画,德国著名画家里丹尼尔·希特甚至说“照片是最完美的绘画”。

在绘画领域,从早期的画面写实到后期素材的收集,绘画从摄影影像表现手法上学会了绘画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摄影的出现渐渐取代了绘画写实的功能,绘画艺术面对摄影艺术的挑战和威胁,不仅没有迅速消亡,反而突破了原有的画框,重新定位绘画艺术的目标。

3摄影与绘画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美国艺术家、摄影师曼·雷(1890—1976)曾经作出了这样经典的阐释:“我拍摄不想绘制的东西,绘制我拍摄不出来的东西。

”摄影不同于绘画的主观表达,由于摄影使用照相机时有一定的限制,摄影在主观能动性上远远不如绘画的主观表现强。

摄影与绘画,它们都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

不论摄影与绘画在表现手段上区别如何,它们作品中所反映的对象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所以,摄影与绘画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相近的。

摄影的出现并没有导致绘画的消亡。

实际上,摄影促使绘画更有主观性,而摄影受绘画影响注入了更多表现形式。

这一百多年来,摄影与绘画紧紧纠缠,如今在数字时代下,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它们相互包容,其乐融融地发展着。

参考文献
[1]王维维.摄影对绘画的影响[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研究所,2007.
[2]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艾红华,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
社,2004.
[3]李化来.读图时代摄影与绘画的关系[J].长江大学学报,2013(10):
198-200.
[4]陈冲.从对立到融合看摄影与绘画的发展之路[J].当代艺术观察,
2012(18):65-67.
[5]刘从蓉.浅议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J].理论空间,2009(162):87-88.
编辑王恒平
118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