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盈恒信-金德精密-战略培训-公司治理.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资本要素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资本所有者在生 产过程开始之初拥有选择过程运行方向,组 织过程的推进,处理过程的结果的各种权利。 即资本雇佣劳动。
资本逻辑:
• 同时,随着工业生产和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具体工人的操作范围日益狭窄,技能更加专 业化,从而劳动的流动性降低。而资本却具 有较强的流动性,从而使资本相对于劳动的 控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治理结构:企业决策机构的设置以及 相关权力在不同机构间的配置。
治理机制:不同决策机构在运行过程 中的相关关系规定。(由委托代理关系 所规定的激励/控制关系或委托者对代理 者的激励与控制机制设计)
• 3、层级结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具体资源运用相关的权力在不同层级 的岗位及机构间的配置。
• 4、企业文化:企业成员广泛认同的价 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四)经营者控制
--经理企业制度
• 一.经营者控制现象的普遍性 美国企业:1929:44%的企业/58的资产 1963:85%的资产 BERLE/MEANS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 20世纪的资本主义革 命 日本企业:奥村宏:法人资本主义
美国企业控制形态变化
• 控制类型 1929占量% 1929占资产% 1963占资产
关于内部人控制 ——哈罗德·德姆赛茨的观点:
• 从投资者(所有者)的利益角度看,内部人控制 显然会带来代理成本的提高, 似乎投资者必然倾 向于对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来改善这种状况,以提 高对经理人的监督和激励。
• 然而,投资者会面临经营风险带来的经营成本,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投资者会倾向于选择分散的 所有权结构;而由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所有权 的分散也会带来代理费用的增加。作为理性投资 者,会对两者进行比较获取较低的成本。
• 3、研究目的不同
• 企业制度:确定何种参与者类群是 企业权力的逻辑主体;

公司治理:确定代理者;

委托者如何有效地激
励与监督代理者以保证受托权力合目的
地行使。
•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权力的理论主体由于数量原因
无法直接行驶使 代表;

权力的理论主体由于知识原因
无法直接行使相应权力 代理
• 代理成本:代理人是非完全所有者与 完全所有者的身份差异所导致的企业 价值差异。
• 1933年,Adolf Berle 和Gardiner Means指 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控制权的利益不同于所 有权的利益,两者常常截然相反;一个追求利润 的控制团体不会最大程度的服务于所有者。在公 司的经营中,控制团体,即使拥有大部分的股份, 仍会以牺牲公司利益为代价填满自己的口袋而不 是为公司创造财利润。”
• 即使股东认识到经理的机会主义或者无能,他 们常常也无可奈何。心怀不满的所有者只有出 售股票一条路可以走,随着这种行为日益频繁 的发生,股东便无法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
对经理人资本主义的抑制—— 投资人资本主义:
• 过去20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兴起。美国资本 市场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机构投资 者(包括各种退休基金、互助基金、保险基金等) 持有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由1970年的12.4 %,提高到1997年的48%。股东进一步法人化 和机构化的趋势使得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中 股东高度分散化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 从“经理人资本主义”向“投资人资本主义”转 化。由于机构投资者很难“用脚投票”,而往往 作为战略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这种所有权结构 的变化要求恢复所有者主权,直接关注公司治理 问题。
%
• 个人控制
6
4
0
• 多数控制
5
2
1
• 少数控制 44
36
14
• 经理控制 44
58
85
• 其他
1
• 经营者控制现象的成因考察:
• 1.经济学考察:
• (1)股权高度分散
• (2)日本企业的法人持股
• (3)知识、特别是协调知识的相对重要性
• 2.管理学考察
• (1)经理工作的性质(随机处置权的特点及其 影响)
• (2)控制机制有效性的有限性(资本,产品,经理 市场;单方面的依赖性)
二、层级结构化的类型
1、层级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2、层级结构的横向设计 3、层级结构的纵向设计
(一) 层级结构设计基本思路
• 1、基本概念: • 层级组织: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或
职位结构
• 层级组织设计:在目标活动分解和分析 的基础上,设计组织所需要的职务或职 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实践 中,更多地需要研究企业组织的再设计)
• “由此,选择较为分散的所有权结构并不意味着 选择了效率较低的组织形式,或费用更高的生产 方法。”
关于内部人控制 ——哈罗德·德姆赛茨的观点:
• “有远见的管理者-企业家团队在企图用别人的 资本来创立企业时将使自己的选择受正确的有效 监督量的控制。资本市场提供了激励,因为并不 能认为有远见的投资者收受到了强有力的管理者 的欺诈。”
• 这就产生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即资本所有 者成为企业的控制力量,占有企业的剩余索 取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劳动逻辑:
• 比较典型的是劳动管理的南斯拉夫的自治企 业。
• 在一个限制性意义上而言,雇员们能够分享 企业所有的剩余。但雇员只拥有使用资本的 权利,既不能将权利出售给他人,离开时也 不能带走。
• 这种对残余的“过度分享”增加了管理者偷 懒的激励,南斯拉夫自治企业中设立了雇员 委员会,拥有修改和中止合约的权力。此时, 虽然相对而言南斯拉夫自治企业中雇员对管 理者的监督成本较低,但是由于雇员对商业
• 随着经营规模和经营复杂性的增加,大公司 越来越依赖一类新型执行人员:职业技术官 僚。在复杂的现代公司中,经理们一般因为 其战略才能、技术知识和组织经验而成为组 织的执行人员。
内部人控制:
• 现代公司股东的分散加上管理者在代理权的斗争 中的优势,使管理者的权力上升,并减低了他们 对所有者的依赖。一般的结果就是,管理者在某 些限度内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偏离所有者 所期望的利润最大化状况。
• 赛特和马奇在《企业行为论》中指出,企 业的目标是企业各利益相关团体之间的一 种妥协,各方不同利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 的。
• 综合逻辑就是要使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经 营决策权、监督管理权等权、利在利益相 关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内部人控制:
• 私人产权的可分割性、可分离性和可让渡性 使得现代法人企业制度这种合作性的联合生 产活动成为可能。企业表现为由不同的人所 拥有的资源的合作性集合。
• 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激励与控制(剩 余索取权)
三、企业组织的结构化理论
• 1、结构化的概念:组织成员在组织活 动中关系的模式化
• 2、结构化的功能:提高组织成员行为 的可预测性(降低不确定性,便于协 调与管理)
• 3、企业组织结构化的分类思路与类型
• 分类思路:人:类群/个人

关系:正式/非正式
• ⑴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使“事事有人做”,而非“人人有
事做”。 保证“有能力的人有机会去做他们
内部人控制:
• 换句话说,在现代公司中存在着激烈的委托- 代理冲突:代理人(经理)总是有动机为自己 的利益而不是为委托人(所有者)的利益管理 公司,随着股权的分散,现在他们更少受到有 效的所有权控制的制约。
• 现代代理理论专家所谓的经理机会主义(最经 常表现为经理建设自己独立王国的行为)则可 能会超越更有效率的利润目标。
二、关于企业制度与公司治 理间关系的认识
• 1、理论与实践 • 企业制度界定的是企业不同参与者
类群间在理论/法律上的相互关系 • 公司治理需要讨论这种理论上的关
系在实践中的运行模式
• 2、涉及类群的范围不同
• 企业制度:不同参与者类群
• 公司治理:权力的理论主体与运行 主体(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关系
2、层组织问题的提出:管理幅 度
有效管理幅度的有限性
• 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 数量总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 属数量即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的关系:
• (1)管理幅度的有限性决定了组织必须分层 管理(授权与再授权)
•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反比关系以及由 此决定的组织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扁平结 构与锥型结构
华盈恒信-金德精密-战略 培训-公司治理.PPT
2021年7月14日星期三
第一节:企业组织的结构化理论
• 一、相关概念及其解释
• 1、企业制度:企业生产过程组织及其 成果分配中的不同参与者类群间相对 稳定的正式权力关系及利益关系模式
• 2、治理结构/机制:企业权力的逻辑主 体(理论主体)(委托者、所有者)与 权力的运行主体(代理者、经营者)之 间关系的理论模式及其实践(模式的运 作)
• (3)扁平结构与锥型结构的优点与局限 性
• 信息传播的速度; • 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失真; • 对下级的指导; • 对下级的放权或授权.
决定有效管理幅度的因素 一个管理人员到底能够有效地管理多 少下属, 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管理人员 减少上级花在下级身上的时间的能力。
①工作能力(主管与下属)
②工作性质与内容(层次、计划完善程 度、工作内容相近性、非管理事务等)
• 制度结构化:调节类群正式关系
• 层级结构化:调节个体正式关系
• 文化结构化:调节非正式关系
第二节:企业组织结构化的类型
• 1、制度结构化 • 2、层级结构化 • 3、文化结构化
• 一、制度结构化
• (一)制度结构化分类的基本线索
• 参与者类群间关系的规范总和。
• 参与者分类:要素—要素参与者
综合逻辑(相关利益者逻辑):
• 利益相关者被定义为:对企业产生影响的、 或者受企业行为影响的任何团体和个人。
• 纽包尔德和卢夫曼将主要利益相关者划分 为下列四类: 为企业融资的利益相关者。 管理企业的经理。 企业内部职工。 经济界。
综合逻辑(相关利益者逻辑):
•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为企业的目标应该考 虑到代表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不同需要, 而权力在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之间的分配是 问题的关键。
• 合伙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共同投资并 分享剩余、共同监督和管理。是发展成公司制 的过渡。
• 股份公司制: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而资本所有者一般不直接管理企业,容易出现 经理人控制。
• 显然,均属资本的逻辑
资本逻辑:
• 工业社会以来,一般等价物使资本具有了流 动性的特点,可以方便的兑换其他形式的生 产要素,所以生产活动过程的启动表现为一 定数量的资本投入,资本成为生产活动的过 程源动力。此时,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资 本成为生产活动中最重要、最稀缺的要素。

(资本/劳动/知识)
• 关系类型:权力—利益;平等/不平等
• (二)制度结构化的基本类型
• 1、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
• 2、劳动逻辑的企业制度
• 3、知识逻辑的企业制度
• 4、综合逻辑的企业制度
(三)企业制度的实践(演变):
• 回顾企业制度的演变,在西方的表现形式主要 有:
• 业主制(古典企业制度):业主拥有企业全部 产权,集剩余索取权、经营决策权、监督管理 权于一身。
企业制度演变的趋势:
• 从企业制度的知识逻辑的理论和企业内部经 理人控制的现实看,企业制度的演变轨迹似 乎正表现为:
资本雇佣劳动
知识雇佣资本
• 可见,企业活动中的要素的重要性对企业制 度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要的要素就是 指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上、在企业获 取竞争优势、提高经营业绩的过程中发挥了 关键作用的要素。并且不同的市场经济环境 下,重要的要素也不同。
③工作条件(助手、通讯配置情况)
④工作环境(变化情况)
3、层级 组织设计的任务
•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提供结构系统图和编 制职务说明书。
• 《职务说明书》要求能简单而明确地指 出: 该管理职务的工作内容、职责与权力; 与组织中其他部门和职务的关系; 担任该项职务者所必须拥有的基本条件。
4、层级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 “使所有权结构十分分散,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把 很大一部分控制权交给职业管理者所引起的发展, 都会增加企业的资本费用。但是,同样正确的是, 所有权结构十分集中和很少依靠专业管理者也会 增加资本的风险调整费用。”
关于内部人控制 ——我们的观点:
• 内部人控制是企业活动中现实存在的制度选 择和安排,同时来自于投资者和管理者关于 成本和收益的思考与博弈。直接的原因可能 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管 理者效用市场衡量的失效、对管理者行为的 监督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