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与转座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链孢霉的生活史
分生孢子(n)
菌丝 (n)
交配型A
子实体
萌发(n)
核融合 合子核(2n) 减数分裂I 减数分裂II
有丝分裂
子囊孢子(n)
交配型B
脉孢霉减数分裂
非姐妹染色单
+
体未发生交换
+
+
+
+
+
+
+
+
+
-
-
-
-
-
-
-
-
-
-
MI
M II
+
+
+
-
+
-
+ -
+
-
-
-
2、3非姐妹染色 单体发生交换
+ + -
不同转座子的靶序列长度不同,但对于一 个特定的转座子来说,它所复制的靶序列长 度都是一样的,如IS1两翼总有9个碱基对的 靶序列,而Tn3两端总有5bp的靶序列。
Duplication of the DNA sequence at a target site,when a transposon is inserted. The duplicated sequences are shown in red. These sequences are generally only a few base pairs long, so their size (compared with that of a typical transposon) is greatly exaggerated in this drawing.
离 方 式
•经修补后连接形成重组和非重组的异源DNA链
Holliday模型 对基因转变机制的解释
Holliday模型中无论哪种解离方式,都 会产生两个异源的DNA双链
异源双链有关的核苷酸链分别来自不同 的亲本,如 g+ X g-,两者有一对碱基 之差
g+为:A C A G T TGTCA
g-为 A C A T T TGTAA
(一)同源重组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1.同源重组的概念:指DNA同源序列间的重 组.常涉及大片段同源DNA序列之间的交换。 是重组中的普遍形式,又称普遍性重组 (generalized recombination)
(1)交互重组:多数真核生物减数分裂过程 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或DNA分 子间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
一、重组的概念及类型
1.重组概念 广义/细胞学水平上:由于独立分配或交换而在 后代中出现的新基因的组合过程; 狭义/分子水平上:基因的交换或重排而导致的 新基因的组合过程,即2个DNA分子间或一个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间,通过断裂和重接,交换DNA片 段从而改变基因的组合和序列.
2. 重组类型: (1)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2)位点特异性重组 (3)异常重组
异源双链DNA区应为:A C A G T
TGTAA
异源的DNA是不稳定的
不同异常分离比的形成,见书p213。
G
野生型g+
C
G
A
丢失
A
G
T
突变型g-
A
玉米的转座因子
——控制因子(controlling elements)
玉米转座因子除具有转座的特性外,还具有 调节其他基因的作用称为控制因子
玉米的胚乳的花斑:紫色、白色、白色背景下 的紫色斑点。解释:
转座可被分为复制性和非复制性两大类。 在复制性转座中,所移动和转位的是
原转座子的拷贝。转座酶(transposase) 和解离酶(resolvase)分别作用于原始 转座子和复制转座子。TnA类转座主要是 这种形式。
在非复制性转座中,原始转座子作为 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IS序列、
Mu及Tn5等都以这种方式进行转座。
引言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适应和进化的基础; 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 突变:基因结构或染色体的数目、结构改变; 重组:染色体或基因序列发生重排及新的组合; 基因重组是遗传的基本现象; 1. 无论高等真核生物,还是细菌、病毒都存在; 2. 不仅在减数分裂,而且在高等生物体细胞中; 3. 不只在核基因,而且在细胞质基因之间; 重组是遗传学的灵魂; 1. 没有重组就没有生物的进化; 2. 没有重组就没有现代的分子克隆技术
玉米带有野生型C基因时,则成紫色
C基因突变阻止紫色素的合成,则成白色(c)
在胚乳发育过程中若发生回复突变则成花斑
认为C基因突变的是由一个“可移动的控制因 子”插入失活引起的,即解离因子 (Dissociator,Ds)和激活因子(Activator,Ac)
Ac为自主型转座子,全长4.6kb,有5个外显 子,产物是转座酶,支配受体因子因子移动 (转座).两端是11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 即5‘CAGGGATGAAA………TTTCATCCCTG3’
(2)Holliday模型
同源染色体联会(图 中只显示四条染色单 体中的二条非姐妹染 色体单体)
两条方向相同的单链 被切断;
游离端的氢键断裂, 离开互补单链
游离端交叉地和断裂 单链连接
连接成半交叉,称为 holliday结构
分支点移动呈 “十字 型”
“十字型”的两臂旋 转形成中空的十字结 构
不 同 解
1.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 最简单的转座元件,最初是在乳糖操纵子中发 现的一段自发的插入序列,阻止了被插入基因 的转录,而常被称为插入序列
IS序列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单元,两个末端有 反向重复序列,中间带有介导自身移动的蛋白 (转座酶),不带有任何宿主基因。
(二)位点特异性重组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重组发生在特殊的位点上:只涉及特定位 置的短同源区或特定的碱基序列之间; 由特定重组蛋白因子识别专一性DNA序列: 重组时发生精确的切割和连接反应; 属于非同源特定片段间的重组。最典型的 如:λ噬菌体的att位点整合到大肠杆菌 的基因组中;
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 表明IS序列插入到某个功能基因两端时就可 能产生复合转座子。一旦形成复合转座子, IS序列就不能再单独移动,因为它们的功能 被修饰了,只能作为复合体移动。
转座作用的机制
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 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3-12bp)、 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 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2)单向重组:在细菌转化、接合和普遍性 转导中,仅受体发生重组,供体并未发生重 组。(依赖RecA重组)
2. 同源重组的特点
负责同源重组的蛋白质因子无碱基序列的特 异性要求,只要两个DNA分子的序列的同源 区足够长,就可以在序列的任何一点发生重 组。 如: 大肠杆菌活体重组要求有20-40bp相同;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与质粒重组,要≥70bp 哺乳动物的同源区应达到150bp以上; 可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定位整合到细胞 基因组。
(三)异常重组 ( 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
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而使一段 DNA序列插入到另一段中。
形成重组分子时往往依赖于DNA复制而 完成重组过程,因此又称复制性重组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 序列
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
① 转座引起插入突变; ② 转座产生新的基因; ③ 转座产生的染色体畸变; ④ 转座引起的生物进化.
ATTGC TAACG
ATTGC TAACG
ATTGC TAACG ATTGC TAACG
ATTGC TAACG
ATTGC TAACG
非自主型转座子Ds:两端序列与Ac相同,但 确失了中间序列,丢失了转座所需要的有关酶, 只有在Ac的转座酶活性被激活后,才能发生 的转座作用。
Ac和Ds可以在基因组内移动,Ds的存在可使 染色体在近旁断裂的机会大大增加,并因此改 变临近基因的表型。
Ac-Ds系统调节色素基因C的机制
C基因位于玉米的九号染色体短臂上, AcDs位于C基因附近; 当C基因附近有Ac而无Ds时,C基因有活性, 玉米籽粒有色素形成; 当Ac不存在,而Ds因子插入、固定在C基因 处, C基因失活,玉米籽粒无色素形成; 当Ac存在时,虽有Ds因子插入、固定在C基 因处, 但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中的 Ds因子会因Ac的活化而发生切离转座,C 基因恢复活性,这些细胞仍能合成色素;
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一个 细菌细胞常带有少于10个IS序列。转座子常常 被定位到特定的基因中,造成该基因突变。
(2)转座子(transposon, Tn)
转座子(transposon, Tn)是一类较大的 转座因子,除了含有与它的转座作用有关的 基因外,还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 主基因)。因此又称复合式转座因子,转座 往往使宿主菌获得有关基因的特性;
+
n
+
-
-
异常分裂比6:2
+
+
+
+
+
+
+
+
+
+
+
-
-
+
-
-
-
-
-
MI
M II
异常分裂比5:3
+
+
+
+
+
+
++Fra bibliotek+
+
+
-
-
-
-
-
-
-
-
-
MI
M II
异常分裂比 3: 1 :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MI
M II
基因转变的显著特点
子囊中所形成的4个孢子对中,同一孢子 对的两个孢子基因型不同;
根据该模型重组始终是交互的,如在一 个杂合体,如果一条染色体把基因A交 给同源染色体,则同源染色体必然把基 因a反过来交给他;
要求两染色单体在相应的位点上断裂, 然后以新的组合连接起来,或者从分子 水平上要求两DNA分子在同一碱基对间 断裂,然后互相以新的组合连接起来, 否则重组产物的长度就会改变;
异常分离的子囊中,约有30%与其相邻的 两侧标记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交换和重组;
在有基因转变的子囊中,基因转变和遗传 重组都发生在同样两条染色单体的子囊比 例竟高达90%。即基因转变和重组是密切 相关的。
见书p206-207
由于重组出现了完全野生型的孢子对++, 但没有重组的对应产物——双突变型的 孢子对pdx pdxp,但是,尽管pdxp位点出 现异常分离,其右侧紧密连锁的标记基 因pdx位点显示正常分离
基因转变现象
(gene conversion)
真菌类减数分裂的正常分裂:重组通常是交互 的,例如一个杂合体中,如果以染色体把基因 A交给他的同源染色体,则同源染色体也会把a 基因交回给他。则一个位点上的两等位基因分 离时,子囊应该呈现 4:4分离
真菌类的异常分离现象:1930年德国遗传学家 Winkler在链孢霉的重组产物中发现异常的5: 3(约0.06%)和6:2(约0.05%)的分离比。
Winkler把真菌中不规则分离的现象解释 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一个基因使其相 对的位置上的基因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致, 称为基因转变;
基因转变分为两种:染色单体转变和
半染色单体转变
减数后分裂:该异常分离时减数分裂后 有丝分裂的产物,故又称减数后分离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突变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的频率比这些基因的正常突变 频率高很多;
二.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交叉学说与断裂重接模型 Holliday模型
(1)交叉学说与断裂重接模型
1909年 janssens 提出交叉型假说:每 次交叉表明父母本的一条染色单体接触、 断裂和重接,形成一个新的组合,其他 两条染色单体仍保持完整状态;
1937年Darlington提出重组的断裂和重 接模型: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相互分 离就像将绳子的两股分开一样会产生扭 曲,为消除张力,两姐妹染色体单体在 对应位点发生断链,然后非姐妹染色体 单体的“断头”相互重接,产生重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