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第I卷(选择题共6O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揭示了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见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项正确。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分封制开始被废除;秦朝统一后即全面被郡县制所代替。
2.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
构。
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 领土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故C正确。
宋代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加强,故A排除。
宋代城市人口没有缩减,故B 排除。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无关,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
3. 宋以前,印刷刊行的主要是日历、佛经。
宋初,在宋太宗的主持下,大最编印出版典籍,并着手编纂一套权威版本的经典文本。
宋真宗时,刊印了《七经义疏》,共165卷。
民间刊印儒学经典的数量也大量增加。
以上现象
①推动了活字印刷术日臻完善
②促进了儒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④强化官营印刷业的垄断地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材料“宋真宗时,刊印了《七经义疏》,共165卷。
民间刊印儒学经典的数量也大量增加”说明②③正确,④错误;①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C。
4.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
消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
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被清末的革命者描绘为反清排满的象征,同时又被清政府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
这并不矛盾,也不是他的多面性,只是各方为了满足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为之的。
因此体现出对人物的历史评价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
因此B项正确。
传统思想
根深蒂固在这里不符合,因为传统思想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
所以A项错误。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
历史评价必须把人物放回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D项错误。
...
5.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兴起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这推动了商帮的崛起,故②③正确。
当时经商仍不是正当行业,商人地位仍很低,政府也没有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故①错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从鸦片战争后,故④错误。
所以答案选B。
6. 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这样评价太平天国的根本原因是
A. 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 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 “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 当时中国社会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材料“太平天国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体现了太平天国没有能够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无法担负起建设新国家的重任,是因为太平天国本身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故D项正确,B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故A项错误。
点睛:材料“太平天国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是解题的关键。
7.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22次正面战场的大会战。
其中一场会战,虽然最终中国军队败退,但是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
这场会战指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的武汉会战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
8. 下面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下表的解读比较全面的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
B.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1849-1911年,工商杂税收入上升说明近代企业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BD项包含在A项之中;清政府的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迅速下降,反映了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而不是开始解体,故C项错误。
9. 1929年7月,国民政府规定“以后历书,自不应再附旧历,致碍国历之推行”,各地编制的新历书必须完全采用国历年月日,不准有任何“阴阳合历”的痕迹。
1930年3月,内政部又决定仍旧保留旧历元宵、端阳、中秋、重阳等岁时节令。
这表明
A. 民国纪年要以旧历为参照
B. 国历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
C. 推行国历需兼顾民众记忆
D. 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材料“各地编制的新历书必须完全采用国历年月日”“仍旧保留旧历元宵、端阳、中秋、重阳等岁时节令”表明国民政府在推行新历法的同时注重兼顾了“岁时节令”,故C 项正确;材料“不准有任何“阴阳合历”的痕迹”表明A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点睛:材料“各地编制的新历书必须完全采用国历年月日”“仍旧保留旧历元宵、端阳、中秋、重阳等岁时节令”是解题的关键点。
10. 下图的这部影片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影片通过一起看似普通的交通肇事案,牵出一个骇人听闻的案件。
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庄严的法律不仅严惩了真凶,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完善法制社会的思考。
该影片创作背景是
A. 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C. 全国人大对新宪法修订的影响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答案】A
【解析】材料“198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故A项正确;B项是指2010年,排除;新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故C项错误;D项是1954年,排除。
11. 上海五国机制最早从建立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入手,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又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将经济合作列入战略性议事日程。
据此,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最为贴切的是
A. 区域间反恐及经济合作集团组织
B. 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
C. 新型的军事安全及经济合作联盟
D. 大国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答案】B
【解析】材料“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经济合作”表明上海合作组织是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
点睛:材料“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经济合作”反映了上合组织合作的范围很广。
12.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属于“探索性破坏旧体制”的阶段,故排除AB 项;理性阶段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C项错误。
13.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
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当注意劳动教育以便中小学毕业生广泛地参加工农业劳动。
”这些教育举措
A.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 直接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 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创造了条件
D. 牢固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答案】C
14. “(它)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
……在政治方面,……‘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由材料可知...
A. 启蒙运动宜扬理性,挑战权威和迷信
B. 宗教改革主张言论自由,强调世俗权利高于神权
C. 启蒙运动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和王权
D. 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解放了思想
【答案】A
点睛:材料“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是关键信息。
15. 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0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经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 工厂开始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C. 发展重化工业成为当时主要潮流
D. 科技成为推进经济的重要动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通过事例说明电话、电灯、汽车、飞机与“公司”或“工厂”成立之间的关系,即体现了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D项正确;A、B两项的表述与题干表述的现象因果关系颠倒,均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投资重化工业是当时的社会潮流,C项排除。
16. 史学家指出:“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
(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宜布是人民所创造,权利由人民授予。
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以自行设计——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有人赞扬这是一个平等的乐园”,这场革命
A. 是近代代议制的开端
B. 开创了民主共和制
C. 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权利由人民授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指美国的独立战争,美国独立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国家,故B项正确;A项是英国,排除;C项是法国大革命,排除;D项是指俄国的十月革命,排除。
点睛:材料“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权利由人民授予”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
17. 不结盟运动的缔造者尼赫鲁曾说,“我们并不想要反对任何人——我们主张依靠自己站起来,并愿同所有想同我们合作的人们携手合作。
我们并不期望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从本质上讲,不结盟是行动的自由,是独立的一部分。
”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A. 并不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B. 重视对外关系的独立性
C. 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中立
D. 加速了亚非一体化进程
【答案】B
【解析】材料“主张依靠自己站起来,并愿同所有想同我们合作的人们携手合作”“不结盟是行动的自由,是独立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重视民族独立和对外关系的独立,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要求独立、自主,故AC项错误;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点睛:材料“主张依靠自己站起来,并愿同所有想同我们合作的人们携手合作”“不结盟是行动的自由,是独立的一部分”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8.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该法附有一个《托马斯修正案》,授权总统可以用6种不同方法增加货币供应。
其中包括:印发30亿美元纸币;降低联邦储备金额;降低美元的含金量至50%。
上述措施的施行
A. 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B. 降低了美国商品的国际竟争力
C. 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D. 推动了美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答案】C
【解析】材料“1933年”“授权总统可以用6种不同方法增加货币供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危机中,美国采取的这些措施保护了美国的利益,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故C 项正确,D项包含在C项之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应对危机,采取了降低农产品的产量措施,故A项错误;B项错误,这些措施提高美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材料“1933年”“授权总统可以用6种不同方法增加货币供应”。
...
19. 苏俄(联)历史上的某一时期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银行作为信贷机构而独立存在已失去意义,政府发布《关于撤销人民银行》的法令,宣布银行机构与财政机构合并。
苏俄
(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A. 引发了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B.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D. 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答案】A
【解析】材料“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俄(联)取消商品贸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引发了苏俄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B项是指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是苏联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是指新经济政策,排除。
20. 评论家这样介绍某一画派的特色:“如果一幅画必须远远地欣赏,大概就是这个画派的杰作了,因为画家采用的也是从远处看来的眼光,把许多描饰都简化了。
”“对色彩的强调,对整个画面色、光效果的重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随之而来的是空间及事物具体结构的消逝。
”“他们对事物的处理,就只管风格不风格,而不管是什么东西。
”这个画派应是
A. 现实主义
B. 现代主义
C. 印象主义
D. 浪漫主义
【答案】C
【解析】由“从远处看来的眼光,把许多描饰都简化了”、“只管风格不风格,而不管是什么东西”、“强调色彩……随之而来的是空间及事物具体结构的消逝”等信息综合来看,这种画派就是印象派,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从远处看来的眼光,把许多描饰都简化了”、“只管风格不风格,而不管是什么东西”、“强调色彩……随之而来的是空间及事物具体结构的消逝”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 古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揭示了两国在政治制度发展方面的不同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郊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为了希腊人的关注点。
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
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制度下受贫困。
……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
……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
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的表达了。
——摘编自复旦大学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材料二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
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胡适认为,这种“自由”只来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
——摘编自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材料三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四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
……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
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列举雅典民主政治改革中的相关史实。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弊端。
【答案】(1)观点:古希腊人的自由随社会发展而变化(雅典民主政治改革推动自由的发展)例如:梭伦颁布的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和公民大会;克里斯提尼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
(2)差异:古代中国:心性的自由(内心精神的自由)古代希腊:政治和思想的自由。
经济因素: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希腊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3)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 (4)中国,专制容易引发腐败、个人独裁,损害民权。
雅典: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易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从雅典的民主政治、古代中西方政治的差异及其原因等方面来考查。
(1)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
展的”和“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可以归纳为古希腊人的自由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或雅典民主政治改革推动自由的发展;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列举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给予或扩大自由的内容即可。
(2)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归纳为古代希腊注重政治和个人思想的自由,根据材料二“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和“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可以归纳为古代中国重视心性的自由;第二小问因素,从政治上来看中国专制制度,古希腊是民主政治,从经济上来看,中国是封闭的小农经济,古希腊则是工商业繁荣,从思想上来看,中国受到较多封建思想的禁锢,古希腊是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3)此题的突破点在于“第二帝国”这个概念上。
这个概念在材料中有明确的说明,即是隋唐。
三省六部制度是隋朝的首创,秦汉时期的中央政治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所以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秦汉不同就很明显了。
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科举制度也是隋朝的首创,所以这是在选官制度上的不同。
(4)此题的关键限制性条件“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专制主义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即可。
22. 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谈到:“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大地里,……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
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触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斌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面对辛亥革命后政局的动荡不安、思想的异常混乱,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以唤醒民众觉悟,自觉自动地争取民主。
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