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的城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篇一律的城市
作者:刘荣星
来源:《记者观察》2011年第07期
如今,从南到北,自西向东,走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常常会有一种“错把他乡作故乡”的感觉。

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大广场、宽马路、立交桥、大草坪……许多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也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被夷为平地,北方城市的雄浑与南方城市的灵秀都渐渐蜕变成为老人记忆深处的残片。

今天的中国建筑,不论在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乡村,都是那种白色、单调的水泥盒子,完全没有个性化可言。

而现在很多城市越来越趋向一致,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觉。

在大中城市都是拥堵的车流,拔地而起的新楼盘,好像经过了统一包装的商业街……给人的美感少了,浮躁和虚荣感多了。

趋同化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

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许多景象不复存在,而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似曾相识,甚至“千城一面”。

谁偷走了城市的魅力
在城市化方面,中国人显示出的“拷贝”能力的确举世无双。

每个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同时每个城市又都在追赶上海、北京、广州。

中国的城市就在这样举世无双的“拷贝”中,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北京四合院、延安窑洞、山西大院、苏州园林,以及云南三合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也从来都不缺乏光辉灿烂的建筑文明。

因此,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城市的趋同、特色的丧失,是谁偷走了城市的魅力?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各地掀起的城市建设高潮,并不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多为人为因素。

众所周知,城市建设是最能体现领导政绩的形象工程。

因此,为了在有限的任期内造出更多的“政绩”,有的人不顾地域特点和经济水平,毫无顾忌地大拆大建,城市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合理的方案,一些领导对城市建筑贪大求洋,这些问题的存在,或许是中国城市雷同的主要原因。

西方文化的冲击加上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一再否定是造成“千城一面”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是崇洋心理和文化的迷失在相当程度导致了乏味而没有特征的现代建筑大行其道。

一个民族,吸纳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是必然的。

西方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结果,我们的文
化背景和根基与之不同,只学到了西方文化的形式或皮毛,所以就造成了现在的“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

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家园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记忆消失、面貌趋同、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转化为城市民众的文化自觉。

但是,一些城市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盲目攀比,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回望历史,城市的建立和繁荣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所凭空指定和想象出来的,它必然是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随着时间的积淀,经受风雨而历久弥新的。

城市的面貌就像一面镜子,诉说这里的历史,也预示着未来。

各地城市的大同小异,似乎意味着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在加速流失。

唤醒中国文化意识是关键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

城市特色缺失将导致人们自我识别能力的丧失,生活在没有识别性、缺乏亲切感的城市里,很容易导致人们对城市缺乏认同感,甚至引发焦虑、心理不平衡等情绪。

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的疏离,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方盒子式的单元楼房有关。

唤醒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才能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能唤醒人们对文化的再认识,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欣赏和珍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情况将有所不同,市场导向就会不一样,政绩观也会随之改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学习了西方的知识,根是不会变的。

想改变“千城一面”的状况,挖掘自己的地方特色是唯一途径。

一个城市的复兴最终所要表现的不只是经济上的繁荣,更要有文化艺术的积极传承和不断创造。

如何找回属于中国城市的灵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需要全社会和几代人共同的不懈奋斗和努力。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众,城市规划意识和对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视已明显加强,人们期待着一个多元并存、既有普适性又能保持地方特色的新城市面貌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