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近来很火。

普通人若要感受人工智能,跟阿尔法狗对弈也许不太好实现,但跟自己手机“对话”就容易多了。

拿起手机,屏幕自动点亮,放下就自动锁屏;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打电话,不再需要扯着嗓门嚷嚷,手机能将说话人声与背景噪音分开并增强,轻声细语也能顺畅交流……这些功能,依靠人工智能芯片,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

在手机上显神通,应用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好现象,说明经过几起几落,人工智能的“虚火”在慢慢下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跨越商业化鸿沟,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再走进寻常百姓家。

是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虚实的利器。

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

即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

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多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有大量行业和领域能够与现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但技术并不是生搬就能用好,要细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如何融入,能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同时,人工智能应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不仅要拿得出硬技术,还要提升软实力,加强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技术先进了,各项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相匹配,才能让好技术真正发挥效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扶持之余更要提供保障,加强标准建设和监管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

比如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为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对象;建立标准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公平竞争等等。

此外,还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

不仅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的视野,也要确保在更远的将来,当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那天来临,人类仍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摘编自赵展慧《人工智能应用为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芯片在手机上的应用,让老百姓已经全面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便捷。

B. 目前,人工智能应用从B端走向C端,一些技术开始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

C. 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如果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就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D. 我国的人工智能部分技术与应用取得不少进展,但各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从国产手机已经能实现的一些功能说起,使读者轻松感受了什么是“人工智能”。

B. 文章接着阐述了人工智能要不断发展,重视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意义。

C. 文章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指出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它的通用性是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唯一途径。

D. 文章后半部分从企业、政府、法律等层面阐述了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进入寻常百姓生活。

B. 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C. 企业即使在生产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但管理跟不上,也未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D. 当人工智能取得技术突破时,只有对其加强精益化管理,并将其应用纳入有序监管,未来人类才会真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让老百姓已经全面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便捷”中“全面感受到了”说法错误,文本中说的是“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并不是“已经实现”,范围扩大;C项,“如果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就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说法错误,从原文看,人工智能要想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关键是“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D项,“各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C项,“提升它的通用性是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唯一途径”中“唯一途径”说法错误,文中是“重要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D项,强加关系,文中没有“只有……才”这样的条件关系信息。

故选D。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不速之客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

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

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

只有半个月假。

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

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

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

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

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

其实不尽然。

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

就是他。

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

但去年他死了。

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

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

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

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

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

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

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

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

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

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

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

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

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

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

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

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

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

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

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

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

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 “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5. 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体的形象特点。

6.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

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 5. (1)无私奉献、责任感强。

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2)团结友爱。

为了父子能相聚,为了家人能团聚,从油田领导到普通工人,上下一心,出钱出力。

(3)善良有担当。

为了小侯的家人的心愿,“他”“老孟”
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继续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

6. 示例一:没有必要保留。

从情节上看,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没有任何暗示和铺垫,老孟的话显得很唐突,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更合情理;从人物上看,删掉这一情节,更能突出“他”善良友爱的形象特征,照应题目;从主题上看,通过“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高尚可贵精神品质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

示例二:有必要保留。

从情节上看,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之前一直不知道,直到这时才说出,使情节跌宕起伏,出乎读者意料。

从人物上看,这一情节有利于突出石油工人善良友爱的群体特征,而不仅仅是个体。

从主题上看,这一情节深化了主旨,更深刻表现了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关键性人物”不当,“我”只是作为引出事件的见证者,不是关键人物。

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石油工人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表现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用感为了帮助父子团聚,油田的领导和工人一块出钱出力,表明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

“他”“老孟”常往家里写信,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就是为了满足小侯的家人的心愿,表明石油工人的善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探究F。

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题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对于“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这一情节,考生可答删去,顺应题干的角度“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分析。

从情节的角度分析,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作交代,老孟的话很突兀,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合情理;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没有这一情节,更能表现“他”的善良,有同情心。

再者,
“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这个群体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

当然也可以选择保留。

强调这一情节的震撼力、重要性。

从情节上看,之前一直不说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这时说出,出乎读者意料。

这一情节也能突出石油工人美好的群体形象。

也更能表现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

考生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分析时,都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等角度试着去分析。

【点睛】分析探究不同观点和看法的题目,要注意以下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 APP 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是针对每一个网格进行的气象预报工作。

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

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

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更高的频次更新和发布上。

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

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 3 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

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有刪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资料来源于 2018 年 8 月 17 日《光明日报》)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温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

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

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

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

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 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 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D. 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原来的定点预报,只用某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因而相对于其他“点”而言,它总是不准确的。

B. 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C. 网格化预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它的网格可无限缩小,即在空间上愈发精细,而它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就更具体并且更有针对性。

D.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在时间上表现为更新和发布是更高频次的,目前已经能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 10 天预报并分钟级滚动更新。

9.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答案】7. B 8. B
9. ①天气预报精细化。

空间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网格化预报,覆盖更全面;时间上,更新和发布的频次更高,有些省份可以做到分钟级天气预报。

②预报内容更全面丰富。

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 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③具有协调性和协同性。

能实现主客观预报相结合,能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项,“已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言过其实,文中并无此意。

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项,“它总是不准确的”推断错误。

虽然原来的定点预报所预报的是某一个“点”的天气情况,但不能武断地说它总是不准确的。

C项,“意味着它的网格可无限缩小”,这一表述于文无据,也不符合事实。

D项,网格化预报目前并不能做到“全国范围内”“分钟级滚动更新”,由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这只是部分省份能够做到的。

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本题要求“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