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初中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3-03-13T16:56:20.95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学年19期供稿作者:周怀文
[导读]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

云南省泸西二中周怀文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

在教学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支点,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基础。

发散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和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新,更多可能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性思维,他是创造性思维的只要成分。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当今的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数学只依赖于课堂中听老师的讲解,对于布置的作业,只是随意套用公式,盲目模仿老师课堂上的解题思路,自己不加思考作答,这就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思维定势,从而产生学习上的负迁移。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步入发散思维的空间。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思维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中,要以数学问题为中学,创设“新”、“奇”、“趣”、“疑”等问题情景,诱导学生广开思路,多角度分析思考,化集中思维为发散思维,逐步诱导学生步入发散思维空间。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创设有新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诱导学生思维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实现由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转化,诱导学生步入发散思维的空间。

二、以开放此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许多初中生,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的思维形成一种的固定模式,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策略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条件开放型等习题的强化训练。

数学开放的题以新颖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程性和变通性。

通过对原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破基于原题的思维定势,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学生就相当于做了一套“思维体操”,他不仅能巩固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能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流畅,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三、通过逆向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有些数学考题,往往顺着数学问题的条件去分析、演算,很难得解。

而改变思维方向,从条件的反面去思考,由问题去推导条件,逆向沟通问题和条件之间的联系,问题就自然解决。

通过逆向思考打破了思维的呆板僵化状态,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以方案设计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独创性。

初中生对周围生活环境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这就制约着他们的思维的发展。

通过方案设计题的训练,可以摆脱思维的束缚,有效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

方案设计型习题,引导学生多渠道解决问题,多角度、多方向的去思考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多向联想,使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发表了独特见解,使学生获得了打破陈规、独辟蹊径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因发散思维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独特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此,在中学阶段,结合数学教学,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