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人进步的励志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励人进步的励志故事
有时,成功就在我们眼前,但却被我们所忽略,以致最终地丧失。

把握眼前,坚
持做好每件事,那么,成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鼓励人进步
的励志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欢迎阅读!
励志故事1:一场24条腿的足球比赛
弗兰克斯是海地人,热爱足球,热爱生活,从小就在街边、马路上踢球。

尽管每
天他都要靠搬运沉重的货物来养活一家人,但一有时间,不管多累多晚,哪怕是一个人,他也要对着墙壁踢球。

虽然没有球鞋,足球也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但他一直在
坚持,这是他的爱好,也是他所有的娱乐。

灾难降临的时候,他还在工厂,突如其来的地震瞬间摧毁了仓库,水泥墙壁倒下来,砸在了他的腿上。

等弗兰克斯醒来的时候,已是灾后的第 6天,他顽强地挺了过来,但是,却失去了一条腿。

看着空落落的裤管,弗兰克斯撕心裂肺般大哭。

他痛不欲生, 23岁的青春,该怎么面对未来?而且,他再也不能踢足球了,世界在这一刻黯然失色,梦想与快乐支离破碎,他陷入绝望之中。

回到用帐篷搭建的家中,弗兰克斯无精打采。

活着,对他来说,也许是一件痛苦
的事,他无力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成天都在睡觉,用昏睡来逃避清醒时的难过。


个月来,他一直这样迷茫,吃完救济粮,就爬到床上。

一个下午,弗兰克斯拄着拐杖,前去领取食物。

当他路过一个停车场时,突然飞
过来一个足球,他毫不犹豫,下意识地用健全的腿将球踢了出去……
一记完美的弧线,球飞到人群之中,在场的人对他的表现报以掌声。

那一瞬间,
给了弗兰克斯莫大的触动,是啊,自己还有一条健全的腿,一样可以踢足球,一样可以去工作。

振作起来的弗兰克斯以崭新的热情重新投入到足球中。

海地地震造成30万人受伤,其中4000多人截肢,源源不断的问题随即产生:如何让这些截肢者重获
新生?如何让他们恢复锻炼身体的决心和勇气?如何给他们设置安全而科学的锻炼项目?弗兰克斯在政府的支持下,联系上一批同样只有一条腿却一直热爱足球的人,一起组
织了一个球队。

因为欣赏昆虫狼蛛断腿后仍能生存,他们便取名叫“狼蛛队”。

球队共
有15人,14人只有一条腿,守门员除外,但是,他却只有一只手。

现实总是格外残酷,在训练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不是
很快就能抚平的。

在拐杖足球开展初期,心情苦闷的球员们甚至会拿拐杖作为攻击对
手的武器,但随着比赛的增多,他们基本都能遵守场上纪律了。

因为无法掌握平衡,
他们经常一跑就摔倒,速度也格外慢,更不用说控制足球了,甚至时常因为对方的拐
杖而被绊倒,一用头顶球也会倒下……相比正常人踢球的练习,他们得多付出十倍
百倍的汗水。

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训练。

慢慢地,大家越来越灵活,控
球技术也愈发熟练。

他们学会了如何借助拐杖左右摇摆身体,怎么挑球和用一条腿
盘球——球员只能用自己仅有的那条腿运球,拐杖运球算犯规,队员们因此练就了一
身比健全运动员更惊心动魄的运球技术。

单腿快速奔跑对他们的平衡能力要求很高,
为了能踢到球,他们的拐杖在每一次停下时几乎都要插进草皮中,当再次奔跑时就很
容易摔倒。

不过,对从死亡线上走过的他们来说,战胜困难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个月后,当一名队员成功将球踢进门框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开怀大笑,却也同
时放声大哭。

因为,他们的坚持,终于有了希望。

为了更好地宣传这种积极的心态,弗兰克斯时常组织与其他同样一条腿的球队打
友谊赛,希望通过比赛让海地人找回生活的勇气,为竞技,为娱乐,更为那种绝不
屈服的精神。

球员们或拄着拐杖或安装假肢,用幸运保留下来的一条好腿快速奔跑抢球、传球、射门。

他们似乎在告诉全世界,海地残缺着,海地人却坚持着,在这块支
离破碎的土地上,点燃了复苏的希望。

2011年12月26日,世界足球盛典——2011足球奥斯卡活动拉开帷幕,全世界的
目光都聚焦到这里。

弗兰克斯的球队也出现在了赛场,成为2011足球运动中最感人
的身影,震撼着所有人的心灵。

阳光照耀下的绿茵场上,22名球员,24条腿骄傲挺立,除了守门员,所有的球员都架着双拐。

场上也只有42只手,因为双方守门员都只有一只胳膊!
因为每名球员残疾的那条腿截肢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人截肢的部分在膝盖以下,而有些人的截肢程度比较严重,只残留了一小部分大腿。

所以,为了公平起见,比赛
规定一律不允许用残疾的那条腿来触球,也不允许拐杖碰球。

就这样,在上下半场各
25分钟的比赛中,球员们放弃了为生活方便而佩戴的假肢,拄着拐杖,快速奔跑抢球。

进球后的狂喜、追赶时的坚毅,在那一刻,笑容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

当比赛结束,
全体队员相互依靠,举起双拐庆祝的瞬间,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他们虽然失去了一条腿,却没有放弃奔跑,用另一条幸运
的腿,挺拔而快乐地站立着。

励志故事2:“幸运石”其实离你并不远
他 6岁开始“创业经商”养家,12岁创办自己的公司,14岁成为百万富翁,20岁出书教人如何创业。

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就是当今美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著名
的“商界神童”——费拉·格雷。

他用短短8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达
到的成就。

小格雷自记事起,就觉得单身的母亲好像从来没有休息过。

他睡觉时,妈妈还没
有睡 ;他睡醒时,妈妈早已经起床了。

日久天长,小格雷真切地感受到了求生的艰难。

后来由于劳累过度妈妈心脏病发作,小格雷对妈妈说:“我一定要做些事情来帮
您!”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才 6岁的孩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他能帮
什么忙呢?更何况,在美国雇佣童工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格雷在到处碰壁后仍没有灰心丧气,他坚信世上无难事,自己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帮助母亲。

既然求别人不行,不如自力更生。

可哪里才有适合自己的赚钱门路呢?他天天观察思考,时时寻找灵感。

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新大陆”——他家的街道上到处是圆滑的石块,如果将
这些石块变废为宝,岂不是财源滚滚?可如何变呢?他经过深思熟虑,按照当地人的风
俗习惯,挑选一些漂亮的石块涂上美丽的颜色,写上祝福的文字或是画上吉祥的图案,然后挨家挨户敲门去推销自己的“产品”。

每到一家,他大声地敲门,大方地跟大人们握手。

然后有板有眼地推销:你愿意
买下这块“幸运石”吗?虽然便宜,但作用不小,它能用来做镇纸、压书具或者门脚夹。

人们往往会疑惑地问他,这不是街道上那些小石头吗?小格雷眨着眼睛,毫不隐讳地解释说:“是的,但是您没发现它跟以前躺在街道上的模样不一样了吗?”人们再看眼
前这些石头,忽然觉得真的很可爱,在佩服这个小机灵鬼的同时,也乐意买他的“幸运石”了。

8岁的时候,格雷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协会,叫做“城区街坊经济企业协会”,这是一
个鼓励年轻人创业的社区组织,会员也大多是一些贫困家庭出身的儿童。

格雷设法获
得了一些当地商人的捐赠,用于交通和租用开会场地的费用,以便让穷孩子们聚在一
起学习经商的方法。

靠着筹集到的款项,格雷和他的小商会开始推广自己的业务,包括售卖小饼干和礼物卡。

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他学习如何创业的第一课。

几年后,格雷的创业经历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他还得到了一份播音工作——获邀在当地电视台的一个脱口秀节目“后台直播”中担任主持人。

这时格雷虽年仅12岁,但他已经能在观众面前不无幽默地侃侃而谈了。

他的名声逐渐大了起来,开始有人预约邀请他进行一些演讲,每次的出场费高达数千美元。

在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和一定的市场营销经验后,格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一家食品公司。

他自己用火炉制作糖浆,倒进瓶子里,然后送去给包装工人,并且设法找熟悉这个行业的人来指导他。

靠着这家食品公司和其他一些资产, 14岁的格雷正式成为百万富翁,创下了美国商界的传奇。

20岁时,格雷又根据自己的创业经历写成一本书。

索尼影视娱乐公司知道格雷的敌事后打电话给他,希望投资将他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

格雷之所以能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变成美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就是源于他有一双能从别人不会注意的细微事物中找到商机的“慧眼”。

其实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正是事业、艺术、科学以及人生各方面的成功秘诀,只要用心去思考,认真感悟细小事物,人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运石”。

励志故事3:成功,就要自断退路
谁都不可否认,人在本质上都是眷恋舒适平稳,喜欢懒散闲逸的。

但若要让自己的人生有所突破,有所成功,就必须给自己更大的压力,逼自己尽最大的努力。

这时,选择自断退路确实是一个绝好的方式。

出身贵族的法国大作家雨果有着广泛的社交圈,常常要去参加各种宴会活动。

后来,他觉得这样下去太影响写作了,于是想出了一个绝招:把身上所穿的华贵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然后把钥匙丢进了小湖的深处 !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逼得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埋头写作。

一部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巨著《巴黎圣母院》。

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斩断退路,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

不论是自断退路,还是他断退路,只要是断了退路,不留退路,就更容易找到出路,就更可能获得成功。

励志故事4:你在找借口,我在想办法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做人资专员。

某日在整理员工档案时,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策划部总监苏晴和公司前台陈雯居然都是历史专业毕业生,而且两人毕业于同一年,进公司的时间也差不多,陈雯的毕业院校甚至比苏晴的还要
出名一些。

要知道,策划总监的工资可是前台员工的六七倍 !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开始留意二人的言谈举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苏晴做起事来总是雷厉风行,是特别爱动脑筋的
那种人,对于公司分配的任务,她相当用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将策划文案做得
漂漂亮亮,拿到的奖金总是别人的好几倍,是一位极具“钱途”的知性女白领;相比之
下陈雯则懒散许多,前台的工作比较清闲,除了收发传真、接听电话和接待客人,基
本上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所以大部分时间陈雯都在上网聊天,要不然就是逛“淘宝”。

这使我大致明白了造成二人之间差距的原因,而几次谈话则更加证实了我的猜测。

一天,我加班到很晚,下班时在电梯口遇见了苏晴。

我们随意聊了几句,然后
一起去楼下的面馆吃宵夜。

吃饭时我问她:“苏总监,你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吧,怎么
想到做广告这行?”
苏晴笑着说:“历史可是公认的冷门专业啊,毕业时找工作那叫一个难,我投了
好多份简历,但通知我面试的公司却少之又少,就算接到面试电话,也最多是走个过场,找到工作的机会相当渺茫。

那时候我就不断地想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

后来我发
现本专业的毕业生最爱往学校、史学编辑部等地方投简历,但那么多份简历投过去,
对方未必能仔细看,所以我就避开那些地方,开始留意其他行业。

刚好这时候我发现
咱们公司招实习生,就跑来应聘了。


“当时公司录取你了没有?”我好奇地问。

“开始公司不肯要我,说只要广告或者新闻专业的在校生……”苏晴笑着说,“我就软
磨硬泡,说自己可以先试做半个月,暂时不拿工资,如果公司觉得我不行,随时可以
开除我。

老总看我这么执着,就同意了。


苏晴还告诉我,试用的那半个月里她拼命表现,努力想办法让公司留下自己 ;被
转成为实习生之后,她又不停地想办法转正,转正后又拼命想办法升职,交出好作品。

“我就一直想办法啊想办法,其实只要你肯动脑子,就会发现什么专业啊、现实啊,都不能成为你的阻碍,你最终会美梦成真的。

”苏晴调皮地说。

苏晴的话令我深受鼓舞,而几天之后,我又在陈雯那里听到了一套截然不同的理论。

那天,路过她的座位时,我刚好听见她和另一位女同事在聊天。

陈雯抱怨道,自
己当初读大学时偏偏报了个最冷门的专业,导致找工作特别难 ;而且自己是女生,
现在的工作单位都青睐男生,女生求职最吃亏;还有就是现在这个社会处处需要关系,
跟她同宿舍的女生就是靠家人帮忙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像她这种没背景没关系的女生,根本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旁边的同事轻声质疑道:“我听说苏总监也是学历史的,人家怎么……”话还没
讲完,就被陈雯打断了:“没办法,有些人运气就是好,跟人家拼运气哪里能拼得过?
当初要不是我爸妈逼着我读死书,我现在也不至于混成这样……”
听了陈雯的话,我完全明白了为什么两个人在毕业数年之后会产生这样的差距。

她们一个在努力想办法,琢磨着如何让自己变好 ;另一个则拼命找借口,为自己的
无所作为开脱,并不断强化消极的自我认知。

这样一来,高下立见,战斗力自然不可
同日而语。

励志故事5:困难,只是人生中的顿号
“给我一片蓝天,一轮初升的太阳;给我一片绿草,绵延向远方;给我一只雄鹰,一个
威武的汉子;给我一个套马杆,攥在他手上……”当《套马杆》这首耳熟能详的草原歌
曲唱响时,人们自然会想起“草根”词作者刘新圈。

出生于河南平顶山农村的刘新圈,由于家乡闹灾荒,初中就辍学了。

穷人家的孩
子闲不住,在家里没待上半个月,老爸为他安排了外出打工的事。

临出门时,他的包
里带有三样东西:纸、笔和一本破得不成样的《三国演义》。

工友们笑他:“你不
像个打工的,倒像个蹭课的!”
纸用完了,只要见地上有没有字的纸,他就捡起来。

一本破烂的《三国演义》看
了一遍又一遍,实在没书看了,他就捡起别人垫屁股的书将就看。

白天打工,晚上回
到出租屋,要是停电了,他就窝在煤油灯下翻来覆去地看,鼻孔被煤油灯熏得黑黑的。

诗歌、散文、小说,刘新圈尝试着写,欣喜的是有的变成了铅字,但更多的是石
沉大海。

22岁时,刘新圈和几位初出茅庐的诗人,被湖北一家出版社看中,承诺出一
本《桃花汛》的诗集。

本以为可以靠稿费养家了,但一个月后,他接到通知,赶到邮局,发现等待他的只有一麻袋卖不出去的诗集。

刘新圈意识到,写作也许已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是坚持,还是放弃 ?这
个时候,如果放弃,就意味着给自己的人生追求画上句号。

人生,只有顿号,没有句
号!创作上停滞不前,也许是自己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突破口。

就在刘新圈迷惘无助之时,一个知心文友建议:“你的文笔不错,写写歌词,练练手。


写诗和创作歌词虽有相通之处,但差别很大,况且他对音乐一窍不通。

一度酷爱
诗歌的他,刚练习时,常把歌词写成了诗歌,好在网友们不断提醒他并帮助他修改,
慢慢才摸出一点写歌词的门道。

2007年,在摸黑中走了七年的刘新圈,终于写出了第一首像样的歌词——《你是
土豆我是地瓜》,并得了500元稿费。

随后,第二首歌词《仰望天山》卖了2000元。

慢慢地,开始有唱片公司关注他,网友们也戏称他是匹“词坛黑马”。

可是这点成绩还
不足以骄傲,刘新圈要从生活的历练中写出有深意和影响力的歌词,而不仅仅是为了
发表,为了挣几个稿费。

很快,他发现现今的人们,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自己,生活很艰难,精神上也
很压抑,想拥有一颗回归自然,过上自由、美好生活的心。

“如果能写成一首草原
歌词,有辽阔的草原,有空旷的旋律,一定会驱散每一个人疲惫而又压抑的心境。

”这
种想法一旦在心头闪现,刘新圈就有点把持不住了,这种情感上的长期积累,一旦找
到了一个可以表达的点,就如一泻而下的瀑布。

一个小时后,歌词《套马杆》就呈现
在了眼前。

为了使自己的创作经久不衰,刘新圈每年外出采风二十余次。

一年冬天,刘新圈
来到了呼伦贝尔的根河。

在一个小村里,他发现,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人
在家留守。

在这高寒的小村庄,老人们一谈及在外打工的孩子就默默流泪。

这场景触
及了刘新圈内心的过往,当晚一气呵成地写出了歌词《呼伦贝尔的冬天》。

此后,凤凰传奇的《天籁传奇》、腾格尔的《万马奔腾》、何静的《天边的格桑花》……都出自刘新圈之手。

至今,他已创作超过300首歌词。

由一个草根诗人蜕变为一匹词坛黑马,刘新圈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他的经历再一
次告诉人们: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就像句子中的顿号,只是停一停,顿一顿,
顶多是一只稍稍休息一会儿的拦路虎。

藐视它,跨过去,成功就在不远处。

相关文章:
1.激励人努力奋斗的小故事
2.经典励志团队激励小故事7个
3.正能量激励人的小故事大全
4.经典励志团队激励小故事
5.做人立志励志故事
6.关于努力的励志名人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