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英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某某省某某市剑桥英语培训学校九年级(上)第二次
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44分,每小题2分)
1.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B.阿伏加德罗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2.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
A.火的发现和应用
B.在铜矿石上面烧炭火,有铜生成
C.制陶瓷、铜器、铁器、火药、酒、染料等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3.将人呼出的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了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C.氧气 D.其他气体
4.下列玻璃仪器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
A.B.C. D.
5.沅水和澧水是我们某某人的母亲河,要治理沅水、澧水及洞庭湖的水污染,下列措施中正确可行的是()
①工矿企业污水排放要达标②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
③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④提倡节约用水
⑤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全部可行
6.能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一组物质是()
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 B.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
C.二氧化碳、甲烷、臭氧 D.二氧化氮、甲烷、臭氧
7.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由于()
A.水分子被破坏
B.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C.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D.水分子中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8.《中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中学生不能吸烟.其原因之一是香烟燃烧时会放出多种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其中元素间的质量比为3:4的有毒物质是()
A.NO B.NO2C.SO2D.CO
9.1997年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发布,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你认为下列建议可行的是()A.开发太阳能B.禁止使用煤
C.禁止使用汽油 D.禁止使用天然气
10.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A.CO2B.CO C.H2D.C
11.下列物质中,不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灼热的焦炭B.灼热的氧化铜 C.水D.石灰水
12.木炭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是黑色固体
B.木炭的质量小于同体积的煤块
C.木炭能燃烧
D.木炭不溶于水
13.对于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加氧气点燃等于水
B.两个氢气和一个氧气点燃生成两个水
C.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点燃生成36份质量的水
D.4克氢气和12克氧气点燃生成16克水
14.将2.3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可得到4.4克二氧化碳和2.7克水,则该物()A.一定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有碳、氢,可能有氧元素
C.一定有碳、氢元素,没有氧元素
D.无法判断
15.将A、B、C三种物质各10克混和后放入试管中加热,发生如下反应:A+2B→C+2D.至反应不再发生时,测得剩余物中有3克A,22克C,B无剩余,则生成物D的质量为()A.2.5克B.5克C.6克D.12克
16.判断化学方程式4x+5B2═4AB2+2C2B中,x的化学式为()
A.A2C2B.AC C.A2B D.CA
17.下列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A.C+O2CO2
B.2KClO32KCl+3O2↑
C.2KMnO4K2MnO4+MnO2+O2↑
D.2Mg+O22MgO
18.过氧化氢又称双氧水,化学式(H2O2),下列关于该物质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B.它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它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它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
19.CO与某气体M混合物含氧55%,则M可能是()
A.CO2B.NO2C.SO2D.SO3
20.下列各组气体中,可用同一种方法收集,且该方法是组内每种气体的最好收集方法这样的一组是()
A.H2、O2、CO2B.H2、O2、CO C.H2、CO2、O2D.O2、CO、CO2
21.除去CO2中混有的CO(少量),应采用的正确方法是()
A.将气体通入浓硫酸中B.将气体通入石灰水中
C.将气体通过赤热的氧化铜D.将气体通过赤热的碳
22.等质量的CO和CO2中所含氧元素质量之比是()
A.1:1 B.14:11 C.11:14 D.11:7
二.、填空题(共26分,每空1分)
23.用化学符号表示:
(1)一个氢原子;
(2)氧化镁中镁元素为+2价;
(3)两个氧分子;
(4)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成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碱式磷酸钙的化学式中除了钙离子外,还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和三个磷酸根离子(PO43﹣),则其化学式为.24.2003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和返回.运送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所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是C2H8N2).偏二甲肼相对分子质量是,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25.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1)植物光合作用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试推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2)氧化汞、二氧化碳、水等物质中都含有原子,他们所含的这种原子具有的质子数,因此可把他们统称为;又因为三种物质都由种元素组成,且都含有,所以都属于物.
26.在下列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属于同种元素的为.
27.用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填空:氢气、氧气、木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2)能用于灭火的是.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气体是,它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能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气体化合物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简答题(共6分)
28.针对燃烧正旺的煤炉,请写出其中下、中、上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9.地球的温室效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危害,譬如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灾害性天气的频发等等.现在全球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怎么样缓解地球的温室效应.作为未来的科学家的你,对此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写三条)
四、.实验探究题(共18分,每空1分)
30.文文同学收集了一些家庭装修时废弃的某某石碎片,并查阅资料得知铜与稀硫酸、盐酸不反应,铁丝可以与稀硫酸和盐酸反应.于是他设计了如图的甲、乙两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某石应放在中;
(2)装置中的粗铜丝(“能”或“不能”)用粗铁丝代替;
(3)文文骄傲的告诉同伴,他设计的装置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请你叙述其工作原理:.
(4)用装置乙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应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选填字母)处.
31.根据如图装置图回答问题(所用装置图用序号表示)
(1)写出编号为①③的仪器名称:①,③.
(2)实验室用某某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为和.
32.老师提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与那些物质发生了反应?怎样用实验证明?丫丫为组长的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命题展开了如下步骤的学习与探究.
(1)从网上得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与氧气反应生成MgO我们熟知,镁可以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燃烧.
(2)氢氧化钙与氢氧化钠都属于碱类物质,化学性质相似.
既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三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与氧气的反应我们已知,实验重点应探究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
丫丫他们的实验探究分如下四步进行.


具体操作实验图示
步骤1 用盛有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的装置,放置良久.另准备一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个足量的镁条.
步骤2 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左右.
步骤3 往水槽中加水使无底的废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带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约至瓶满.
步骤4 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样用绑有镁条的橡皮塞,点燃镁条后将橡皮塞塞紧,看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用湿布不断擦拭集气瓶外壁,实验结束后,看到集气瓶内壁附着一层白色物质,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小黑点.
(1)步骤2的目的是.
(2)步骤3“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约至瓶满”是由于.
(3)步骤4中,“用湿布不断擦拭集气瓶外壁”是为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白色物质应该是,小黑点应该是.
完成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1)示例:2Mg+O22MgO;
(2)Mg+N2=,属于反应;
(3)Mg+CO2=.
五、计算题(共8分)
33.市售“脑黄金”(DHA)是从深海鱼油中提取的,主要成分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化学式为C25H50COOH.问:
(1)它是由种元素组成的;
(2)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分子中原子数最多的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4.计算机芯片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Si).在高温条件下,硅可以通过如下反映制备:SiCl4+2H2Si+4HCl,若要得到112Kg的硅,则需要参加反应的四氯化硅(SiCl4)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2015-2016学年某某省某某市剑桥英语培训学校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4分,每小题2分)
1.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B.阿伏加德罗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考点】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B、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C、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正确.
D、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
A.火的发现和应用
B.在铜矿石上面烧炭火,有铜生成
C.制陶瓷、铜器、铁器、火药、酒、染料等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考点】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分析】化学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在古代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到了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解答】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是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化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并较快发展,
故选D
3.将人呼出的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了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C.氧气 D.其他气体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进行解答.
【解答】解;呼吸作用是生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所以人体呼出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因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A.
4.下列玻璃仪器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
A.B.C. D.
【考点】用于加热的仪器.
【分析】通过我们学过的知识可知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漏斗、量筒、集气瓶等.【解答】解:A、烧杯需要垫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加热,故A错误;
B、锥形瓶需要垫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加热,故B错误;
C、水槽不用于加热,只作盛水的容器,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用到,故C错误;
D、试管可直接加热,故D正确;
故选D.
5.沅水和澧水是我们某某人的母亲河,要治理沅水、澧水及洞庭湖的水污染,下列措施中正确可行的是()
①工矿企业污水排放要达标②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
③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④提倡节约用水
⑤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全部可行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分析】①矿企业污水排放要达标,可以减少污染,改善水质;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减少污染,改善水质;③合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可以减少污染,改善水质;④提倡节约用水,可以保护水资源,但不能改善水质;⑤禁用含磷洗衣粉,可以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
【解答】解:①矿企业污水排放要达标,可以减少污染,改善水质;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减少污染,改善水质;③合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可以减少污染,改善水质;④提倡节约用水,可以保护水资源,但不能改善水质;⑤禁用含磷洗衣粉,可以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所以,可以改善水质的是①②③⑤.
故选C.
6.能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一组物质是()
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 B.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
C.二氧化碳、甲烷、臭氧 D.二氧化氮、甲烷、臭氧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据此解答.
【解答】解: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相当于给地球盖上了
一层棉被,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增多.
故选C.
7.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由于()
A.水分子被破坏
B.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C.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D.水分子中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而不是水分子被破坏,故选项错误.
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而不是水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故选项正确.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而不是水分子内部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中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中学生不能吸烟.其原因之一是香烟燃烧时会放出多种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其中元素间的质量比为3:4的有毒物质是()
A.NO B.NO2C.SO2D.CO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根据题意,香烟燃烧时放出多种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且两种元素间的质量比是3:4,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NO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7:8,故选项错误.
B、NO2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2)=7:16,故选项错误.
C、SO2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16×2)=1:1,故选项错误.
D、CO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3:4,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1997年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发布,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你认为下列建议可行的是()A.开发太阳能B.禁止使用煤
C.禁止使用汽油 D.禁止使用天然气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减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从其消耗和产生的途径解答.
【解答】解:A、开发太阳能、水能、电能地热能等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可行;B、C、D、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可行;
故选A、
10.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A.CO2B.CO C.H2D.C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碳的化学性质;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碳、一氧化碳、氢气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B、一氧化碳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且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氢气具有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但碳属于单质,故选项正确.
D、碳具有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但碳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下列物质中,不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灼热的焦炭B.灼热的氧化铜 C.水D.石灰水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解:
A.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B.灼热的氧化铜与二氧化碳无法反应;故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发生化学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之变浑浊,发生化学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木炭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是黑色固体
B.木炭的质量小于同体积的煤块
C.木炭能燃烧
D.木炭不溶于水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和本质区别进行分析判断,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解答】解:A、木炭是一黑色固体物,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物体的密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木炭能燃烧是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D、木炭的溶解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C.
13.对于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加氧气点燃等于水
B.两个氢气和一个氧气点燃生成两个水
C.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点燃生成36份质量的水
D.4克氢气和12克氧气点燃生成16克水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以及其读法,来分析推断之.
【解答】解:A.由于在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该读作“和”,“=”应该读作“生成”;所以此选项不正确.
B.从微观方面读该化学方程式时,应该表达为:“每两分子氢气和一分子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两分子水”;所以此选项不正确.
C.从质量关系上读该化学方程式时,表达为:“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点燃生成36份质量的水””;所以此选项是正确的.
D.从质量关系上读化学方程式时,质量的单位不一定是克,应该读作“每多少份质量的”;并且,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关系也弄反了;“+”应该读作“和”;所以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14.将2.3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可得到4.4克二氧化碳和2.7克水,则该物()A.一定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有碳、氢,可能有氧元素
C.一定有碳、氢元素,没有氧元素
D.无法判断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据二氧化碳中C的质量分数和生成4.4g二氧化碳,即可计算出该化合物中C的质量,根据水中H的质量分数和生成2.7g水,即可计算出该化合物中H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计算出该化合物中O的质量.据此选择即可.
××100%=1.2g;
××100%=0.3g;
该化合物中O的质量为:2.3g﹣1.2g﹣0.3g=0.8g.
由此可以判断,该化合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故选A.
15.将A、B、C三种物质各10克混和后放入试管中加热,发生如下反应:A+2B→C+2D.至反应不再发生时,测得剩余物中有3克A,22克C,B无剩余,则生成物D的质量为()A.2.5克B.5克C.6克D.12克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解答本题.
【解答】解:由题意知在A+2B→C+2D这个反应中A、B为反应物,C、D为生成物.其中参加反应A的质量为10g﹣3g=7g;B的质量为10g;生成C的质量为22g﹣10g=12g;所以D
的质量为
7g+10g﹣12g=5g.
故选:B
16.判断化学方程式4x+5B2═4AB2+2C2B中,x的化学式为()
A.A2C2B.AC C.A2B D.C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答】解:根据化学方程式4x+5B2═4AB2+2C2B,反应前10个B,反应后4个A、10个B、4个C,故4x中有4个A和4个C,故x的化学式为AC.
故选B.
17.下列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A.C+O2CO2
B.2KClO32KCl+3O2↑
C.2KMnO4K2MnO4+MnO2+O2↑
D.2Mg+O22MgO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B、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KClO32KCl+3O2↑.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B.
18.过氧化氢又称双氧水,化学式(H2O2),下列关于该物质说法中错误的是()A.它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B.它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它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它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过氧化氢的化学式可知,H2O2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B.根据过氧化氢的分子式H2O2,可知过氧化氢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正确;
C.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里面没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故错误;
D.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C.
19.CO与某气体M混合物含氧55%,则M可能是()
A.CO2B.NO2C.SO2D.SO3
【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由于C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7%而混合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55%,利用平均值法可判断混合物中另一种气体的氧元素质量分数小于55%.
【解答】解:A、CO2中C、O元素质量比=12:(16×2)=3:8,而CO中C、O质量比为3:4,因此CO2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大于CO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即大于57%;故A不正确;
B、NO2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100%≈70%>55%,故B不正确;
C、SO2中S、O元素质量比=32:(16×2)=1:1,因此SO2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50%,小于55%,故C正确;
D、SO3中S、O元素质量比=32:(16×3)=1:2,因此SO3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约为66.7%,大于55%,故D不正确;
故选:C.
20.下列各组气体中,可用同一种方法收集,且该方法是组内每种气体的最好收集方法这样的一组是()
A.H2、O2、CO2B.H2、O2、CO C.H2、CO2、O2D.O2、CO、CO2
【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分析】常用气体收集方法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水法适用于不与水反应、不溶于水的气体;排空气法可分为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