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平湖平湖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平湖平湖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颈联是被人广为传诵的名句。

请自选角度,分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4.古诗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D. “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苏轼)
落日绣卷帘,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
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③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④,未解庄生⑤天籁⑥,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张偓佺:张怀民字偓佺,谪居黄州,坦然自适,在其宅西南江边筑亭,作为陶冶性情之所。

苏轼贬黄州后,与张怀民心境相同,为张怀民的亭台取名“快哉亭”,并以此词相赠。

②平山堂:在今江苏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年间修建。

③醉翁:指欧阳修。

④兰台公子:指战国时代楚国兰台令宋玉。

宋玉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时,曾将风分为“雄风”与“雌风”以讽谏楚王。

⑤庄生:指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

⑥天籁:《庄子·齐物论》中曾有“天籁”“地籁”“人籁”的议论。

天籁,指自然界的声响。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知君为我新作”两句,是说知道你为接待我而修建了这座亭台,亭台窗户涂抹了青色和红色的油漆。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B.“长记平山堂上”三句,描写曾在扬州平山堂观赏过的江南山色,旨在表现作者对江南生活的深深怀恋。

C.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不在“快哉亭”本身,其着眼点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D.这首词把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时,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

(2)写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并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②,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丁卯桥:地名。

②紫蒲:紫色的蒲草;水槛:临水的栏杆。

(1)诗人描写了夜归时看到的明月、、__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流露出之情。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歌的颔联(第二联)进行赏析。

7.古诗阅读
从军行
[唐]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①海:湖泊
(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废园
(清)李葂
谁家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

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1)首句的“________”和次句的“窗有霉苔”“________”等与标题中的“废”字呼应。

(2)诗歌的后两句“似是信手拈来,却尽得题外之意”。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后两句的“题外之意”。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11.下列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包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这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不鼓舞和安慰。

D. 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出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12.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色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15.阅读《观刈麦(节选)》,完成各题。

观刈①麦(节选)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⑤,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⑥尽,拾此充饥肠。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盖住了田埂。

③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④但惜:只是珍惜。

⑤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⑥输税:缴纳租税。

(1)《观刈麦》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两句借助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象。

(2)本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你分析它们的共同点。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寤”指睡着,“寐”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7.诗歌理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
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1)“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________
(2)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色的雄奇阔大。

18.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任选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请结合“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分析数词的作用。

1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别周尚书①
(南北朝)庾信
阳关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庾信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

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

(1)庾诗用“__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古诗鉴赏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
的情思。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示例1】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改以往送别诗中黯然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被人广为传诵的名句。

【示例2】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阻隔,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或“乐观豁达”)的态度。

(2)①对友人的惜别(或“依依不舍”)之情;②积极乐观(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1)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2)以桃设比,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解析】【分析】(1)“桃之夭夭……”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通过铺陈渲染,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2)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故答案为:⑴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⑵以桃设比,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点评】⑴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及作用的理解。

通读全诗,注意重章叠句写法及作用。

⑵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赏析,找出本诗中“比”的手法,并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3.(1)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是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所思慕之人的真挚感情。

③烘托萧瑟冷清气氛,衬托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2)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读诗歌写景的理解。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交代人物活
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等角度理解。

这首诗的景物“蒹葭”“白露”“霜”,构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每一节以景物开头,目的是用这些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感;“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蒹葭”“白露”“霜”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萧瑟冷漠气氛,衬托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重章叠唱的抒情艺术可以从借助音乐效果、强化主题、结构和意义递进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

时间的层层推进,也表现主人公焦急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是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所思慕之人的真挚感情。

③烘托萧瑟冷清气氛,衬托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⑵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理解能力。

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容。

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

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D
解析:(1)D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D.有误。

“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意思是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写出词人的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2)本句出自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并让其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的典故,词人在这里自比魏尚,意思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结合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所表现出的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可知此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杀敌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D;
⑵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
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B
解析:(1)B
(2)示例:①“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作者用“长记”唤起他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回忆,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目睹的景致。

这种以忆景写眼前景色的写法,使人耳目一新。

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作者从老渔翁与风浪的搏斗中,悟出了做人应当遵循的哲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指正气和节操),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领略“千里快哉风”的舒适惬意。

【解析】【分析】(1)B. “长记平山堂上”三句,并非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江南生活的留恋,而是以“平山堂”来比拟他在“快哉亭”上看到的景致,将两者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类试题,角度合理,言之有物即可。

可从本诗当中选择自己最有体悟的诗句,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

比如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故答案为:⑴ B
⑵示例:①“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作者用“长记”唤起他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回忆,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目睹的景致。

这种以忆景写眼前景色的写法,使人耳目一新。

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作者从老渔翁与风浪的搏斗中,悟出了做人应当遵循的哲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指正气和节操),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领略“千里快哉风”的舒适惬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词句赏析的能力。

此题属于类试题,选取角度合理,言之有物即可。

答题步骤为:① 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② 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③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也可从本词当中选择自己最有体悟的词句,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

6.(1)木桥、庭院(紫蒲);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走上木桥,吱吱作响,听到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村中的庭院空空,人们都已入睡。

此联以动衬静,用桥轻微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解析】【分析】(1)此题前有“明月、、木桥”,后有“水槛、红叶、江船”,之间也就只有“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了,仔细一找,也就找到“庭院、紫蒲”。

结合“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的意思“回家自有谋生之计,南湖一带有田二顷”分析,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

(2)结合“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的意思是“踏上桥板惊动犬吠,(村舍)庭院无人早已入眠”。

“桥响犬遥吠”写的是动。

“庭空人散眠”写的是静。

这里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用桥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故答案为:⑴木桥、庭院(紫蒲) ;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⑵走上木桥,吱吱作响,听到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村中的庭院空空,人们都已入睡。

此联以动衬静,用桥轻微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景诗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体会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明确句意,体会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7.(1)理由:①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②两首诗都写出出环境的恶劣;③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④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⑤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槪。

【解析】【分析】《从军行》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

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山中杂诗》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归园田居》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塞下曲六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敌军首领带领着残兵败将,趁着风高月黑的夜晚慌乱溃逃。

唐军轻骑列队而出,准备乘胜追击。

虽然天寒地冻,但将士们却不惧严寒,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

全词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

首二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

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

敌人逃走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

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

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

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

故答案为:理由:①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②两首诗都写出出环境的恶劣;③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④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⑤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槪。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词表达技巧的运用与把控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相关语句,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诗歌的写法,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