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组织共66页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上皮的增龄性变化
结合上皮在牙面上的位置随年龄增长向根方 移动: 年轻--釉质 中年--牙骨质
牙龈各部位上皮的组织学异同
牙龈纤维
环形组
部位:牙颈部周围的游离龈。 功能:协助游离龈附着于牙上
龈牙组
起始:牙颈部牙骨质至游离龈 和附着龈的固有层,最多一组 功能:牵引牙龈与牙紧密结合
牙骨膜组
起始:牙颈部牙骨质,越过牙 槽突外侧的皮质骨膜,止于牙 槽突和前庭及口底。
主纤维:胶原纤维汇集成粗大,具有一定方向的纤维束 间隙纤维:主纤维之间的疏松的纤维组织
基质:氨基葡聚糖和糖蛋白 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牙周膜主纤维的分布
牙槽嵴组 起始:牙槽嵴顶—釉牙骨质界下方 的牙骨质 功能:向牙槽窝内牵拉牙,保持牙直立
水平组
起始:牙槽骨——牙骨质,水平方向
功能: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对抗
2、牙龈的上皮层又分为牙龈上皮、龈沟上皮、结合上 皮和龈谷上皮,均为复层鳞状上皮;仅牙龈上皮有 角化层,其余无角化层;除结合上皮无上皮钉突, 其余均有上皮钉突。
3、牙龈纤维分五组,分别为龈牙组、牙骨膜组、牙槽 龈组、环形组和越隔组。
牙周膜(Periodontal membrane,
Periodontal ligament)
牙龈的组织学结构
牙龈
上皮
牙龈上皮 龈沟上皮 结合上皮
固有层
牙龈纤维 血管、神经
牙龈的组织学结构(唇舌侧观): E
B:牙龈上皮 (Gingival epithelium) C:龈沟上皮 (Salcular epithelium) D:结合上皮 (Junctional epithelium)
A:固有层 (Lamina propria) E:龈沟 (Gingival sulcus)
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 向根尖方向变薄 细胞扁平,与牙长轴平行 无上皮钉突
增龄性变化: 临床意义:任何牙体牙周手术
不应破坏 增殖能力强,牙龈切除术
口腔和牙源性上皮的融合 口腔粘膜上皮 牙釉质 缩余釉上皮
釉牙骨质界 牙骨质
牙本质 (Dentin)
牙髓 (Pulp)
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
结合上皮—半桥粒— 透明板—密板—牙面
立方或卵圆形,胞浆少,嗜碱染色,上 皮根鞘残留的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平时呈静止状态,受到炎症 刺激时,上皮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 性肿瘤的来源。
A: Malassez 上皮剩余
B:牙骨质
Malassez上皮剩余(高倍)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 分布:骨形成时,临近牙槽骨表面 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 嗜碱性,静止期为梭形。
牙槽龈组
起始:牙槽嵴,止于游离龈和 附着龈的固有层。
越隔组 (Transseptal group)
越隔组(Transseptal group)
起始:起于结合上皮根方的牙骨质,止于邻牙相同部位。 功能:保持牙弓上相邻两牙的接触,阻止其分离。
小结
1、牙龈在解剖学上由游离龈、附着龈和牙间乳头构成 ,在组织学上由上皮层和固有层组成。
A: 牙槽骨 B: 牙骨质
成牙骨质细胞
分布:临近牙骨质的牙 周膜中
形态:细胞扁平、核圆 或卵圆形,细胞平铺在 根面上,在牙骨质形成 时近似立方状。
成牙骨质细胞(箭头)
成牙骨质细胞(电镜):平铺在牙骨质表面
上皮剩余
部位: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 形态:小的上皮索或上皮团,细胞较小,
骨的新生与吸收的组织学表现
骨新生时:镜下可见成骨细胞排列的新
骨周围,有类骨质出现。
类骨质:新骨的表面的一层刚形成尚未钙 化的骨基质
骨吸收时:骨表面有蚕食状陷窝,凹陷
处可见破骨细胞。在相对静止的骨吸收区, 之间吸收陷 窝不见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和骨细胞
牙槽骨增龄性改变
牙槽嵴高度减少 生理性的骨质疏松 吸收活动大于骨的形成 红骨髓变成黄骨髓 细胞数量减少,埋入的穿通纤维不均匀
概念: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 结缔组织 厚度:0.15- 0.38mm,
在根中1/3处最薄。 组成:细胞、基质、纤维 功能:将牙固定悬吊在牙槽窝内,抵 抗和调节咀嚼压力——牙周韧带
牙周膜的组织学结构
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牙髓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未分化 间充质细胞、上皮剩余
间质 纤维 :胶原纤维 弹力纤维:不成熟(Oxytalan纤维和Eluanin纤维)
F:牙间乳头(Interdental
papilla)
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邻近两牙 间隙的部分。
E 牙间乳头 游离龈沟
线 牙槽黏膜
游离龈 牙龈缘
附着龈
龈沟:正常深度0.5-3mm, 平均1.8mm。 牙周袋:超过 3mm。 龈沟底的位置增龄性变化。
龈沟液:成分与血清相似,意义
附着龈: 游离龈跟方,紧密附着在牙槽嵴表面
稳固性? 10.上皮剩余有何临床意义?
谢谢
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环绕着 牙根的致密结缔组织。
牙槽骨 (Alveolar bone)
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 又称为牙槽突。
牙龈
一.表面解剖
E:游离龈 (Free gingiva)
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
B:附着龈 (Attached
gingiva)
在游离龈根方,紧密附着于牙 槽嵴表面的部分。
松质骨 (Trabecular bone)
部位:密质骨和牙槽骨之间
组织学结构:骨小梁和骨髓组成 骨小梁呈层板排列伴哈弗系统 。 骨髓:红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 黄骨髓:脂肪细胞
松质骨:骨小梁和骨髓
A: 滋养管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高度可塑性 受压力吸收,受牵引力增生 牙生理移动时牙槽骨的改建 废用时萎缩
第四章 牙周组织
Periodontal tiss骨的组织学结构 2、熟悉牙周组织各部分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意义 ,牙周膜的增龄性变化 3、了解牙龈的表面解剖及牙槽骨的松质骨
执业医师考试要求
1.牙龈:组织结构 2.牙周膜:组织结构、功能、增龄变化 3.牙槽骨:组织结构、生物学特性
特点: (1)敏感感受压力 的强度和方向 (2)准确定位
来源: (1)牙龈血管 (2)牙槽骨内血管
上下牙槽动脉分支, 通过筛状板
(3)牙槽动脉
进入根尖孔前的分支
在牙颈部与牙龈血管 分支形成血管网。
临床意义:根尖切除 牙龈切除
牙周膜的功能和生理性变化
功能:支持:固定牙齿、保护作用、防止脱落 感觉:疼痛、压力、震动的感觉、调节缓冲 营养:营养牙周膜,牙骨质和牙槽骨 形成:成纤维细胞的合成和吞噬功能 成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
点彩:附着龈呈桔皮样外观表面的点状凹陷,炎 症水肿时消失。
游离龈沟
牙间乳头 龈谷
后牙的颊舌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邻 面接触点下的连接处低平凹下。
前磨牙区:楔形 后磨牙区:低平
龈谷(Gingival col )
(后牙唇舌侧观)
临床意义: (1)易形成牙菌斑和牙石,产生牙龈炎 (2)老年人牙间乳头退缩,产生牙周炎
牙槽中隔:两牙之间的牙槽突
牙槽窝内壁 (筛状板)
固有牙槽骨
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 由于固有牙槽骨很薄,无骨小梁结构,
在X线片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 色阻射线,所以又称硬骨板,当牙周膜 发生炎症和外伤时,硬骨板首先消失。 有大量穿通纤维埋入的固有牙槽骨又称 束骨
哈弗系统 :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牙龈上皮组织学结构
复层鳞状上皮 表面明显角化或不全角化 上皮钉突多而细长 上皮基底细胞生长活跃 基底细胞偶见黑色素细胞 临床意义:牙龈黑色斑块
或黑色素瘤
龈沟上皮的组织学结构
复层鳞状上皮 无角化 有上皮钉突 抵抗机械力能力弱 固有层常有白细胞
结合上皮
(Junctional epithelium) 组织学特点:
牙周膜主纤维— 斜行组(A)
穿通纤维(沙比纤维): 主纤维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部分
基质
基质:成分与其他结缔组织相似。在维持 牙周膜的代谢、保持细胞的形态、 运动和分化方面起重要作用。在牙受 咀嚼力时,也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
牙周膜中的各种细胞
成纤维细胞
(1)牙周膜中最多 (2)核大、胞浆嗜碱性、排 列与纤维束长轴一致。 (3)合成和降解胶原, 改建和更新牙周膜。
增龄性变化: 胶原纤维增多,细胞成分下降 牙周膜变薄 0.21---0.18---0.15mm 还见于: (1)埋伏牙和经久不用的牙 (2)炎症反应由轻至重,牙龈退缩 (3)结合上皮的根方移动(被动萌出)
小结
牙周膜的主纤维分为五组,由冠至根方依次为: 1、牙槽嵴组 [仅位于唇(颊)舌(腭)侧] 2、水平组 3、斜行组 4、根尖组 5、根间组 (仅见于多根牙) 主纤维的两端分别被包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内,称穿
牙周组织
构成: 牙龈
牙周膜 牙槽骨 牙骨质
功能:支持牙
正常牙周组织
外观:颜色—粉红 质地—结实 形态—锐利 内侧:牙周膜,牙槽骨
牙龈炎
颜色:红色,充血,易出血 形态:肿胀,膨隆 质地:松软
牙龈 (Gingiva)
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 口腔黏膜。
牙周膜 (Periodontal membrane)
固有牙槽骨内的穿通纤维
A: 牙周膜 B: 牙槽骨 C: 牙骨质
密质骨 (Cortical bone)
部位:牙槽骨的外表面。 特点: 厚度不一致。
上颌:唇面(尤其是前牙区)较薄,舌侧厚 浸润麻醉 下颌:比上颌厚而致密,舌侧厚,但后牙颊侧也增厚 阻滞麻醉 组织学结构:表面为平行骨板
深部为哈弗系统
通纤维,将牙齿牢固地固定在颌骨内。
牙槽骨
Alveolar bone 上下颌骨包围和 支持牙根的部分
固有牙槽骨 (Alveolar bone proper) 密质骨 (Cortical bone)
松质骨 (Trabecular bone) 特点:依赖于牙的功能性 刺激,改建活跃
牙槽骨纵磨片观
牙槽窝:容纳牙根的窝 D: 牙槽嵴:冠方游离端
侧方力,防止牙侧方移动。
斜行组 起始:牙槽骨——牙骨质,向下倾斜 45°。 功能:将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
根尖组
起始:根尖区牙骨质放射状至牙槽骨
功能:保护进入根尖孔的血管和神经
根间组:多根牙的根分叉处,防止冠方移动
分布:除牙颈部和根尖部 特点: (1)数量最大,力量最强 (2)倾斜45度,分散咀嚼 压力 为牵引力 (3)在水平切面上呈交织 排列,可限止牙转动。
小结
牙槽骨按解剖部位可分为固有牙槽骨、密质骨和 松质骨。在组织学上固有牙槽骨呈板层排列, 近牙周膜侧包埋大量穿通纤维,近骨髓侧由哈 弗系统构成。
思考题
1.名词解释:龈沟、龈谷、结合上皮、Oxytalan纤维、Eluanin纤 维、上皮剩余、牙骨质小体
2.牙龈的解剖结构有哪些? 3.牙龈纤维分哪几组,是怎样分布的? 4.牙龈上皮分哪几种功能部分,在组织上有什么异同? 5.牙周膜由哪几组主纤维构成,依次是怎样分布的,功能是什么? 6.牙周膜具有什么功能? 7.牙周膜内有哪几种神经末梢? 8.牙槽骨有哪些生物学特性,有何临床意义? 9.牙齿是如何固定在颌骨内的,哪些组织的破坏会影响牙齿的
破骨细胞 分布:牙槽骨或牙骨质吸收时,位于吸收陷窝 内 形态:多核巨细胞,核数目不等,胞浆嗜碱性
成骨细胞(箭头)
破骨细胞
多核巨细胞
Howship陷窝
在骨吸收区的蚕食状陷窝
牙骨质小体:
圆形的钙化小体。 单个或多个, 游离或附着在牙骨质上。
牙周膜的血管神经分布图(模拟图)
来源: (1)牙龈神经 (2)牙槽骨内神经 (3)根尖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