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3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了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理解了1954年宪法的作用。

通过收集、分析与课本有关的历史材料,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1954年宪法,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
1.建立
①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
A.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②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1957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右倾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十年“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④恢复完善阶段(1976――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人大加强立法工作,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在中国现实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考点/易错点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确立
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经过
A.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B.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③组织形式:政协是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主要形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一届人大后政协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④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

2.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作为党与各民族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3.挫折
①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使很多民主人士被错划成右派,无法参政议政,严重破坏了政治协商制度。

②“文革”时期,民主党派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4.恢复和发展
①“文革”结束后,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并得到新的发展。

②1982年党提出与各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了新的春天。

考点/易错点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实施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到1956年我国已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民族自治区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民族政策重新得到落实。

3.作用:这一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团结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日益繁荣与发展。

考点/易错点4:重难点诠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异同:
①同:都有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

②异:
A.阶级本质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B.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

C.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当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D.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共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E.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行使国家权力代表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西方议员由竞选产生,不对选民负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

3.我国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①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二者合作的方针是“十六字方针”。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1949年8月董必武在政协筹备会议上说:“‘新政协’这一名称已决定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由此推断,改名是为了有利于( )
①体现更广泛的代表性②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③筹建新中国④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可知改名更能体现代表的广泛性,也表明新政协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同时更加有利于筹建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与改名没有关联,④观点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故选A项。

【例题2】
【题干】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分析能力。

中央人民政府人员组成说明中国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合。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从材料“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以及“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与其它党派的关系,由此判断是因为实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正确。

2、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尚未召开全国人大,政协被赋予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1954年随着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但是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故选D项。

【巩固】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

这说明新中国( )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迪化两地更名,新的称呼不再有政治和思想控制的色彩,反映出中央政府在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A项正确。

2、
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右图为佛山市人口调查登记的通知。

当时进行全国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为( )
A.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数据
D.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1953年4月、首次人口调查登记、主要目的。

本题主要是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A、C、D三项都不符合历史阶段特征。

【拔高】
1、
右图所示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中学课本教材封面(上方文字为:彻底埋葬帝修反!),这一历史时期( ) A.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得以奠定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中断
C.奠定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基层民主有一定扩大和加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图片材料解读与知识运用能力。

材料“彻底埋葬帝修反”以及图片“红卫兵”标志可以反映出带有“左”倾思想,是“文革”时期。

B项符合“文革”时期民主政治情况。

A是在新中国成立后,C、D两项是新时期。

2、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次修宪(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题中材料表明1978年修宪仍然保留文革中的“左”倾错误,但也有进步,如提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因此这次修宪反映了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故B项正确。

课程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性质及职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及发展过程、民族区域自治制的含义,理解这三者共同构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

通过多渠道搜集资料,了解了现代中国政治体系的鲜明特色及优越性。

增强了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理解建设民主政治要从国情出发。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