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自学目标:默读全文,掌握关键词语,找出本文的论点和结论,理清论证过程。

课堂达成目标:1、揣摩孟子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的写法;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拓展目标: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一、自主学学习:(一) 一词多义(1)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2)三里之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环而攻之而不胜:(3)天时不如地利:长风破浪会有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四时之景不同:当是时,妇手拍儿声:(4)地利不如人和:春和景明:和煦(5)委而去之:去死肌,杀三虫: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西蜀之去南海:公然抱茅入竹去:(6)环而攻之而不胜:予观夫巴陵胜状: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驴不胜怒,蹄之: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以怪之矣:君子固穷:吾义固不杀人:(8)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9)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二)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三)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四)文学常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结论是。

2、孟子,名,字,人。

是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称孔子为“ ”,而孟子为“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 ”,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三字经》里说到: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3、四书是指、、、、这四本书。

《三字经》中关于孟子事迹的句子是。

二、达标学习:揣摩孟子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的写法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 ”强调了“ ”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 ”的因素。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 ,”,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旨在说明“ ”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 ”“ “ ”“ ”,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

第4段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背,不攻自溃。

现在,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拓展学习: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1.翻译句子:。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4.[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