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
鳝救婢原文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
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亦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翻译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经营鳝鱼面。
他每天要杀数千条鳝鱼。
有一位女仆人十分怜悯鳝鱼,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出一部分鳝鱼,把它们从后窗扔进河中,像这样做了许多年。
有一天,,面店被火焚烧,女佣仓皇逃出,被火所烧伤,困在了河岸边。
夜深时睡着了,等到醒来后感到伤口的疼痛减弱,连烧伤的部位也马上要痊愈了。
仔细看伤口,发现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上,但周围有鳝鱼的行迹。
她才知道:是从前她放生的鳝鱼来救她了。
高怀中感慨这件事的奇怪,就从此停业了。
等她拆除灶台,发现灶台下面有洞,无数条活鳝鱼在洞中,就把它们全部放到河里。
注释(1)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2)悯:怜悯。
(3)比:等到。
(4)业:经营。
(5)婢:女仆。
(6)周:四周。
(7)诸: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8)滨:河岸。
(9)向:从前。
(10)罢业:停止营业。
(11)是:这样。
(12)累:积累。
(13)累年:过了几年。
(14)纵:放走。
(15)始:才。
(16)困:疲倦。
(17)婢:侍女;此指女佣。
(18)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19)之:此指鳝。
选自《讱庵偶笔》文言知识说"诸".常用作代词.也可用作兼词,兼词是1个单音节虚词兼有2个词的意义和作用,通常是合音词. “诸”用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代词兼介词。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代词兼语气助词。
文中的“诸”是“之于”的和音。
启示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
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
二鹊救友古文原文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六年级文言阅读(含答案)
一 .乐羊子妻(节选)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①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②。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③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注释】①还:回到家里。
②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③捐:丢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得遗金一饼得:(2)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污: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表现了羊子的特点。
4、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二、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1.解释①寝:②因:③时:④何以: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三.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 使弈秋诲二人弈诲:②非然也然: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俱: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译文:②为是其智弗若与?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四、《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矣。
( )..() (4)寡人闻命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翻译下面的句子。
)(2)破之().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完整版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频频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不时顾。
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以下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不与我,“与”: _________(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 ____________A.连续B.伸长C.举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说下边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不时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 __________, “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
4. 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 解说括号里的词。
()众皆弃去(1.)()破之(2.)2.翻译下边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响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慧。
机智聪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的案例古今中外不胜列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因此处吾子也。
” 遂乔迁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因此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说以下词语。
A. 嬉:B. 贾人:2. 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上题和答案(实用)
1,解释字 ①方北面而持其驾( )②我欲之楚( ) . ③马虽良( ) ④吾御者善( ) 2,翻译句子 ①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4,文中“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数者”指代 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
1,①正在②到往③虽然④善于…… 2,(1)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2)这几样条件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 远。 3,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可 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最终达到自己 想要的目的,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的条 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4,一是吾马良,二是吾用多,三是吾御者善。
课外文言文阅读
吴起守信
•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 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 公而食。”故人至暮③不来,起不食 待之。明日早,令⑤人求故人,故人 来,方⑥与之④食。起之不食以俟① 者,恐②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 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⑦ 不可也。
①俟(sì ):等待 ②恐:恐怕,担心 ③暮: 夜晚 ④之:代词,之老友 ⑤令:派、使、让⑥方:才⑦信:信用⑧ 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邴原弃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 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 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 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 经》《论语》。 • 1、恻:怜悯。 2、苟:假如,如果。 3、徒:白白地。 4、《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5、得:能够。 6、资:费用。
•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 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 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 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 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也。”
六年级古代文学作品(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代文学作品(附答案、译文)
一、《孔雀东南飞》
答案
1. 作者:杨万里
2. 内容:描述了孔雀的形态和飞行姿势,以及孔雀在东南方向
飞行的壮丽景象。
3. 译文:在神奇的东南方向,孔雀展翅高飞。
二、《静夜思》
答案
1. 作者:李白
2. 内容:描写了一个人在深夜中的思绪,观察到月亮和床前明
月光的景象,思念远方的亲人。
3. 译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登鹳雀楼》
答案
1. 作者:王之涣
2. 内容:描述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以
及对身世之迷茫的思考。
3. 译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江雪》
答案
1. 作者:柳宗元
2. 内容:描绘了江南地区严寒冬天时的江雪景象,同时表达了
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 译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望庐山瀑布》
答案
1. 作者:李白
2. 内容:描绘了作者在庐山下观赏瀑布的场景,并表达了对自
然景色的深深惊叹和敬畏之情。
3. 译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以上是六年级古代文学作品的答案和译文。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上题和答案(实用)
1,解释字 ①昔吴起出 ( ) ②期返而食( ) ③其为信若此(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
也( ) 2,翻译句子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②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具有什么样的品
质?
答案:
• 1、①从前②约定③像④诚信 • 2、(1)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
去找老友。(2)吴起不吃饭而等老友, 是因为担心自己说话不算数。
2,(1)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 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伤感,所以 哭泣。(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 白教你,不收学费。
3,老师有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4,能够学到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 和学习上勤奋刻苦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 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 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 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 而离楚愈远耳。
1,解释字 ①凡得学者()②过书舍而泣( ) ③吾徒相教()④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①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本文中的老师有着怎样的精神? 4,从邴原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精神?
答案:
1,①能够。 ②经过。 ③白白地。④想 要
邴原弃学
•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
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
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
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
经》《论语》。
• 1、恻:怜悯。 2、苟:假如,如果。 3、徒:白白地。 4、《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5、得:能够。 6、资:费用。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打印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不与我,“与”:_________A.和B.结交C.给D.赞成(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___________A.延续B.伸长C.举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六年级古代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代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阅读一:《孙子兵法》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地方,是一个不
能不仔细观察的事情。
答案
这道题没有具体的答案,因为它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用
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阅读二:《论语》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研究并且时常复,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种喜乐吗?被人不了解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答案
这道题的答案是主观的,因为它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阅读三:《山海经》
原文
大泽之次有兽焉,其状如狐而四足,其音如婴儿,见则不殃。
译文
在大泽的附近有一种动物,它的形状像狐狸,有四只脚,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声音,见到它不会有灾难发生。
答案
这道题的答案是个人解释性质的,没有具体的答案。
总结
以上是三篇古代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答案。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记得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阅读(附答案、译文)
文言文选段一
原文:
蓼羞成,雁怨羌。
此别古今多少场。
烛暗偏宜小共酌,罗衾何必紧相烦。
答案:
蓼(liǎo):指草地上的一种植物。
烛暗(zhú àn):蜡烛渐渐熄灭。
译文:
蓼羞成,雁怨羌。
此别历经古今多少次。
蜡烛渐渐熄灭更适合小酌,罗衾何必紧紧相拥而忧愁。
文言文选段二
原文: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
子于归,宜其室家。
答案:
悦(yuè):高兴。
译文:
山上有树,树上有枝,我的心情愉悦却无法让君知道。
桃花娇嫩,花朵鲜艳;你回到家里,你的亲人称应该高兴。
文言文选段三
原文:
黄金榜上,绕遍三千里;红羊白马,天下第一骑。
古今一舟楫,只对(灞陵)考第。
答案:
黄金榜(bǎng)上:指科举考试的录取名单。
红羊白马:指骑着红色骏马、白色皂马的士人。
译文:
在科举考试的录取名单上,巡游了三千里;骑着红色骏马、白色皂马的士人在天下称第一。
无论古今,只有一条船和几艘小船,都只是为了参加灞陵考试。
结语
以上是六年级文言文经典阅读的一些选段,包含了原文、答案和译文。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文言文选段,可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课外阅读。
曾子①杀猪曾子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③还,顾④反为女杀彘⑤。
”妻适⑥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⑦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⑧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⑨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⑩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
②之:到,去。
③女:通“汝”,你。
④顾:回来。
⑤彘:猪。
⑥适:往,到。
⑦特:只不过。
⑧待:依赖。
⑨子:你。
⑩遂:就。
(1)当曾子的妻子阻止曾子杀猪时,曾子是怎么说的?(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2)这则语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写出你积累的与本文表达的教子观念相同的名人名言。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③甫冠:指刚满20岁。
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________②众皆弃去________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④同列语之曰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8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8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版六年级教学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说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翻译下边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破瓮救人”的故事反应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慧。
机智聪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的案例古今中外不胜列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因此处吾子也。
”遂乔迁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因此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能够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说以下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亲母亲而学者也。
听父亲母亲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因此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说明]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可是。
1.以下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同样的一组是()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亲母亲之教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解说加点的词。
()妻止之1 .止(.)()遂烹彘也2 .遂(.)将下边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亲母亲而学者也,听父亲母亲之教。
读了这个故过后,你认为曾子有必需杀彘吗?为何?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行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说以下词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找出文中的谈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一、景公之时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
..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3)立有间
..矣。
()..()(4)寡人闻命
2、翻译句子:
(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二、永之氓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
(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
(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
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
(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
(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
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
三、田登作郡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
1.解释加点词: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译文: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一1.(1)下雪(2)通“披”,穿着(3)一会儿(4)领教、受教
2.(1)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2)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后会想到别人还饿着,自己穿暖后会想到别人还冻着,自己安逸后会想到别人辛劳着。
3.(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
二、1.(1)都、全部(2)渡(横渡)(3)腰上挂着(4)更加
2.(1)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会落在最后面呀?(2)(那个人)回答说:“我的腰上挂着许多银子,太重了,因此落在后面了。
”(3)你真是太愚蠢了!太糊涂了!(4)自身都要被淹死了,还要那些银子做什么用呢?3.讽刺那些要钱不要命(嗜财如命)的人。
永州一带的人民都很会游泳。
一天,水突然涨起很大,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船破了,有一人用尽全力来游却不能和平常一样,他的同伴说:“你最会游水,今天为什么落后了?”他说:“我的腰带上系着很重的千文钱,因此落后了。
”他的同伴说:“为什么不丢掉它?”这个人不做声,摇着头,过了一会儿,更加往下沉;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大声呼喊道:“你太愚蠢了!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眼看将要死,还不愿丢掉身上的钱,留着干什么?”那人又摇头,之后就淹死了。
三、1.忌讳全,整2.于是整个州都把灯说成是“火”。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4.专制、蛮横、独裁,不顾老百姓生活的胡作非为的昏官。
田登担任郡守,为人专制蛮横,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触犯的人都遭到鞭打。
(因登和灯同音)全州城里的人都称“灯”为“火”。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官员在州城里贴出告示,说:“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当地的老百姓,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源于此。
故事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
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其它字来
代替。
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
依照以往的
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
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
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
.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
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
字。
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
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
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
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他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
灯,这是什么世道!”
释义: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
比喻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