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北部湾高职高专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北部湾高职高专报关与国际货运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陈广晓
【摘要】北部湾地区贸易主要面向东盟,当地高职高专在进行专业体系建设时,
应注意体现当地区域特色,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部湾经济区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提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即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统筹安排专业核心课程上课时间,并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的配套措施,继续推行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学结构团队,校企合作共建无缝对接的实训基地,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实现该专业教学目标。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2页(P158-159)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高职高专;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陈广晓
【作者单位】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广西钦州 5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40.4-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
北部湾高职高专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陈广晓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北部湾地区贸易主要面向东盟,当地高职高专在进行专业体系建设时,应注意体现当地区域特色,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部湾经济区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提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即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统筹安排专业核心课程上课时间,并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的配套措施,继续推行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学结构团队,校企合作共建无缝对接的实训基地,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实现该专业教学目标。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高职高专;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5)01-0158-0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5.01.071
收稿日期:2015-01-10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报关与国际货运”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TSZY306)。
作者简介:陈广晓(1984—),女,广西合浦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商务。
一、北部湾经济区的报关及国际货运行业的发展情况
2008年2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其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努力建成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关键在于人才。
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九大
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预计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约为
62 300人,到2015年,达到95 800人。
其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国际贸易、国
际法、外语等专业的外向型人才;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与代理、物流配送等专业的技术人才;熟悉进出口加工贸易、报关通关的专业人才;展示、展览、交易以及相关咨询代理、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等专业人才。
二、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北部湾经济区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进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建设,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项目组的专业教师走进北部湾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及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了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最新的发展情况,摸清了这些企业目前以及未来可能的工作岗位。
依据目前和相当长时期内报关与国际货运企业岗位分工,按照这些岗位对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进行归类和整理,重新构建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一)人才需求调研
调查的形式:为了更好地了解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的需求状况,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现场访谈等方法相结合的形式。
调查时间: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
调查的对象:北部湾经济区范围内的专业报关企业、货运代理企业、外贸企业。
调查主要内容:企业对报关、报检、货代等岗位人才的专业技能、能力及素质要求;对专业证书、课程开设的要求等。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是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和外贸业务员,其中有报关员岗位需求的企业有48家,占调查企业的100%;有报检员岗位需求的企业有40家,
占调查企业的83%;有货代员岗位需求的企业有32家,占调查企业的67%;有
外贸业务员需求为19家,占调查企业的40%;企业愿意接受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进行实习的单位有20家,占调查企业的42%。
从调查和访谈结果来分析,企业普遍认为: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业务操作技能,英语基础扎实,适应环境能力强。
同时,企业对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能理论联系实践;三是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多数企业要求四级以上)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多数企业要求一级以上);四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和较强的责任心;五是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将所有课程分成若干模块
公共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基本技能。
专业基础必修课:重在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打基础。
主要包括物流基础、国际市场营销、东盟贸易地理、会计学基础、国际贸易实务等。
专业技能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贸函电、国际货运代理实操、报检实操、单证实操、
报关实操、商品编码归类、进出口贸易业务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国际船舶代理、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代理英语、越南语等。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实训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技术+技能型”的培养规格为准则,为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合理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三)根据职业岗位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时间上的统筹安排
图2 根据职业岗位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时间上的统筹安排
如图2所示,将单证员和货代员岗位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报检员和报关员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第五个学期安排综合实训,这符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设方式。
把同一职业岗位的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开设,既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对知识的消化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理清岗位的基本工作内容和流程,避免分开开设造成的职业信息不清晰现象。
为了更好地兼顾“课证融合”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根据有关证件的考试时间来进行课程安排。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两大体系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有力地保障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但是,理论
课与实践课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实践课为重点,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专业的实践课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60%以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的配套措施
(一)继续完善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继续完善“校外岗位见习+校内实训室操作+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其步
入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就业时,上手快、适应强,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二)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学结构团队
采取“引进+培养”措施,聘请一线外贸人员为专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锻炼、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同时,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外出进修、参与教学科研课题等,使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
(三)校企合作共建无缝对接的实训基地
在不断完善现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跟校外实训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科研及教改建设,以促进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综上,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调查、设立、实施到最后的效果评价,需要经历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已经进入到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实施效果,确保课程体系改革能沿着原定的方向进行。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在保持原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一些调整,以保证专业改革与报关国际货运行业的最近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李宏宇.海洋经济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7):78-80.
(责任编辑:陆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