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四)
【河南省周口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百里滩刀客
李子胜
(1)时令过了立秋,三十出头的爷爷每天都亢奋得失眼,不论白天黑夜,脑子里全是一扎长的大对虾,瓦片似的大海蟹,光屁股娃娃大小的鲈鱼。

出海打鱼,就是抢银春金秋两季,卖足了现洋,好偎冬过年。

(2)凌晨,码头上人影幢幢。

爷爷解开缆绳,和另一个绰号叫“狼鱼”的驾长搭讪着。

有个竹竿一样纤瘦的陌生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狼鱼的船边。

让爷爷吃惊的是,竹竿手里拿了把对虾大小的刀子,刀子在晨光里灰白的颜色把爷爷的心刺了一下。

(3)这是个刀客。

爷爷小声咕嚷着。

船老大出海,就怕遇到这种讨钱的刀客。

刀客不是你给个饽饽就能打发的小乞丐,他们要的是钱,少了,就把刀子在额头、胳膊上刺,刺得鲜血淋漓时,你就必须给更多的现洋。

渔民出海,本来就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都怕遇到晦气,出海的时候,最怕见到血光。

(4)狼鱼和竹竿对峙了片刻,抖抖地摸出一块现洋,但是,刀客不接,而是把刀子缓缓举过了额头。

狼鱼啐了口唾沫,要饭还嫌馊,爱要不要!爷爷看到灰白色一闪,竹竿额头立刻殷出了个红红的“一”字。

而狼鱼扔下那块现洋,已经把船推进了涨满海水的航道。

刀客把脸扭向爷爷,爷爷下意识地把手捂在空荡荡的腰间。

(5)爷爷说,兄弟,我真的没有钱,要不,你跟我出海吧,今天卖的钱都归你。

(6)刀客愣了片刻,向爷爷点点头。

(7)下好拖网,已经晌午,爷爷从船舱里拿出干粮和昨晚煮熟的一盆对虾,招呼刀客吃饭。

(8)刀客狼吞虎咽地吃完,看看爷爷,用浓浓的山东口音说,大哥,看来你是好人。

(9)该起网了。

刀客抓过网绳,拉网很沉,网底快出水面时,网里的鱼翻动得水花四溅。

刀客熟练地把鱼虾分拣进鱼篓,又内行地把拉网投到海里。

刀客说,东家,我帮你做两个月伙计,工钱你看着给。

(10)在以后的一个月里,爷爷的鱼获让船老大们眼红,夸爷爷眼力好,雇了好伙计。

当爷爷每次看到刀客赤裸的上身胸前那个菊花般的伤疤时,心头总是惴惴的。

爷爷明白,那一定是枪伤。

(11)刀客是在一个夜晚消失的。

(12)那天晚上,百里滩被一伙手持火把和枪支的蒙面土匪打劫。

除了爷爷,那些船老大无一幸免,这个秋天打鱼卖的现洋被土匪们洗劫大半,狼鱼的渔船还被一把火点着。

爷爷恍惚中看清楚了远去的土匪中那个高瘦的身影。

他收留的刀客在一个月中摸清楚了全村船老大的底细,爷爷为此内心愧疚了好几年。

(13)那个奇特的布袋子是爷爷在百里滩遭劫后第一次出海时在船舱发现的。

这个粗蓝布的袋子沉甸甸的,爷爷摸摸,里面硬硬的,感觉是洋钱,另外还有个大的硬家伙,不知道是什么。

爷爷在一天晚上偷偷把这个袋子放到屋梁上,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14)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抢走了百里滩所有的渔船,船老大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每天出海的收获被小日本霸占。

鬼子的炮楼修在百里滩的第三年,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枪声大作。

(15)村民们站在瑟瑟的海风里,分辨着枪声的方向。

一个时辰后,十几个身影站在了村民面前。

(16)爷爷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刀客,心立刻揪紧了。

(17)刀客对村民高喊到,三年前老子当土匪,借了大家的现洋买枪,今天如数奉还。

炮楼里的小日本,被我们收拾了,我们把小日本的钱借花献佛。

他们狗日的肯定来报复,大家拿了钱,都躲躲风头吧,这里待不下去了!
(18)刀客突然看到人群中的爷爷,走过来说,你还活着啊?
(19)爷爷被刀客的目光看得抖了身子。

(20)那个布袋子呢?你没有打开?刀客问。

(21)爷爷迅速跑回屋,登上条凳,从房梁上取下满是土灰的布袋子,小心地递给尾随而来的刀客。

(22)刀客小心翼翼地接过来,长舒口气,我最恨贪心的人,老哥你当初要打开这个袋子,知道会怎样吗?
(23)客掏出把刀子,划开袋子底儿,洋钱哗哗流泄到地上。

刀客拉着爷爷走到村边,抬手扔出袋子,一声巨响差点把爷爷震趴下。

(24)我把手榴弹的拉线系在袋子口了。

刀客拍拍冷汗满面的爷爷的肩膀,说当初没法子告诉你,只能看你老哥的造化了。

(25)爷爷早已呆若木鸡。

(26)跟我走吧,去干大事!刀客拍拍爷爷肩膀说。

(27)爷爷在那个夜晚从百里滩消失了,等八年抗日胜利后人们再见到骑着高头大马的爷爷,他已是一身戎装。

(28)当爷爷把欣喜若狂的奶奶抱上马背,向百里滩的乡亲挥手告别时,人们远远看见村口还有个一身戎装的骑客微笑着等着爷爷。

这个人就是刀客。

他向狼鱼他们挥起右手时,狼鱼看到刀客的左胳膊只剩下空空的袖管在风中飘动。

(29)一转眼,两匹马嘶鸣着,轻盈地融入了百里滩的暮色里。

(30)几年后,也是深秋,神情凝重的爷爷带着卫兵把一口漆黑的棺材用马车送回百里滩——刀客就躺在里面。

停灵的三天,百里滩全村戴孝。

(31)直到灵柩后来被迁到百里滩烈士陵园,凭吊的人们只看到墓碑上镌刻着这么几个大字:战斗英雄之墓。

(选自2017年8月18日《中老年时报》)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中“狼鱼和竹竿对峙了片刻,抖抖地摸出一块现洋”,这里的“抖抖”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狼鱼当时紧张的心理。

B.写“刀客熟练地把鱼虾分拣进鱼篓,又内行地把拉网投到海里”这个情节,又写他带有“浓浓的山东口音'暗示出刀客曾经是个勤劳的渔民身份。

C.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D.小说结尾处写刀客的墓碑上镌刻着“战斗英雄之墓”几个大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刀客顾全大局,深明大义,为救国救民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

2.小说突出刻画了刀客的哪些性格特征?
3.小说情节一般由哪几个部分构成?请从刀客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
1.C
2.(1)有良心,有人性。

从他不满意狼鱼给的钱少时,他就在自己的额头上划出个红红的
“一”字,可以看出他有良心有人性,并非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的土匪。

(2)不贪心。

他说“我最恨贪心的人”,所以他把手榴弹的拉线系在袋子口上来考验“爷爷”,如果“爷爷”贪心,就炸死他。

(3)有爱国心。

他深明大义,能为国捐躯。

当日本侵略中国时,他勇敢地站在抗日的第一线,直至为国捐躯,成为没有名利的无名烈士。

(4)做事不亏心。

他恩怨分明,有侠士之风。

刀客离开时打劫了全村的船老大,除了收留他的“爷爷”,说明他恩怨分明;而在他第二次到百里滩时却把当年他打劫的渔民的钱财“借花献佛”
如数奉还,则又刻画了他做事不亏心,仗义不欺的侠士之风。

3.小说的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构成。

(1)—(2)开端:刀客第一次到百里滩的码头上打劫。

(3)—(13)发展:刀客打劫不成留在百里滩,洗劫了全村船老大后悄然消失。

(14)—(26)高潮:打日本鬼子的刀客为第二次来到百里滩还债,并带走了“爷爷”。

(27)—(31)结局:成了无名抗日烈士的刀客的棺材被爷爷带回了百里滩。

【试题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小说情节能力。

第一问:小说情节一般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较为简单,考生都能回答出来,小说的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构成。

第二问:要求从刀客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也就是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通读文章,从刀客的角度,小说的(1)—(2)节,写刀客第一次到百里滩的码头上打劫,是故事的开端。

小说的(3)—(13)节,写刀客打劫狼鱼,狼鱼只给一个刀客一块现洋。

打劫爷爷,爷爷没有钱,建议刀客留在他船上帮工,那天卖鱼的钱都归刀客。

刀客留在了百里滩,摸清了情况,洗劫了全村船老大后悄然消失。

为故事的发展。

小说的(14)—(26)节,写刀客第二次来百里滩,这次是打了日本鬼子的刀客来到百里滩还债,并带走了爷爷。

为故事的高潮。

小说的(27)—(31)节,写后来刀客成了无名抗日烈士的刀客的棺材被爷爷带回了百里滩。

为故事的结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

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

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
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

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裂,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

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里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

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

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

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

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

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

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

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

几百个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

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

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

”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

没有枪的新兵很多。

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

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

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

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今天就该阵亡了。

他猜得很准。

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

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一拨人填进去,一拨人又填进去,一拨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

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

他懂。

在乡下,冬夜长,想让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

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现在,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

战争竟然真他娘的结束了。

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不敢出来。

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

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名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

在他随后的生
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

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我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

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

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

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

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以前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

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现在,他不怕死,他怕遗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首先描述了战争爆发前宁静祥和的生活图景,接着描述了战争爆发后血腥惨烈的情状,突出表现战争的破坏性与毁灭性。

B.“他”在文中三次说“我当兵”,表现出面对残酷战争时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丈夫气概。

C.文中写他战争结束后回到乡下的生活,在情节上与开头相照应,充分表现他参战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D.小说反复说“他怕死”,结尾又说“他不怕死”,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他参军时的摇摆恐惧与被逼无奈,以及他人生的成长蜕变,更好地折射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
题。

2.小说没有出现具体的人名,而是以“他”来叙事,请分析其妙处。

3.“他不怕死,他怕遗忘”这句话在小说的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项“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他参军时的摇摆恐惧与被逼无奈”理解错误,依据原文,“他怕死,更怕奴役。

”表明他的参军决定是在死亡与被奴役之间作出的清晰选择。

2.①他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

文中的“他”虽然没有具体的名字,但他的经历表现出“他”
的追求、“他”的选择、“他”的坚持,而这种追求恰恰是面对战争时作为普通人的选择,说明“他”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

②用第三人称这种全知视角叙事,更能全方位展示“他”的经历及心理活动。

③“他”是读者阅读审视的对象,更能引发读者的反思。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可首先考虑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空限制,更能全方位展示人物形象的好处;从读者的角度作答,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反思;更要从主题的角度思考,“他”的追求、选择、坚持恰恰是面对战争时作为普通人的选择,说明“他”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

3.①丰满了人物形象。

由结尾的“他不怕死”反观文中的他怕死,更怕别离、奴役、熄灭,让读者更加明了“他”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

②情节上,与前文反复出现的“他怕死”
形成对比和深化。

③主旨上,突出“小我(个体)”“大我(历史)”的取舍选择,深刻表达战争的隐痛及对战争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