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加强工学结合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如何加强工学结合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
杨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工学结合是科学的育人模式,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相融合的产物。
工学结合一般在第三、第四学期开展,工学结合期间学生分散在企业里的特定岗位半工半读。
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是有益的,同时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
本文就如何在工学结合期间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班级管理
一、工学结合模式简介工学结合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在边实践操作边学习,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区别于传统的单纯的课堂学习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又称“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不同国家对工学结合的具体解释可能不一致,如英国称为“三明治教育”,美国称其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但工作、学习相结合的宗旨不变,我国称“工学结合”比较普遍。
这种模式的实践主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生、企业和学校,他通过整合校内校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课堂知识与通过实习获取的校外工作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学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要求。
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为将来的择业、就业服务。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优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得到广泛推广,这与其自身的特定优势分不开。
有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专业
调查报告显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有:1.工学结合的最大优势在于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增强了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
2.通过工学结合,学生亲眼见证学习理论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
认识到所学理论知识的有用之处,极大的刺激了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没出校门之前的学生往往思想上不成熟,坐井观天,缺乏社会阅历。
工学结合则加深他门对社会的认识,体会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优势。
4.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扩大了学生门的知识面。
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诸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如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是否适应某项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较长时期的团队合作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也能在实习工厂中不断接触到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为将来择业就业积累知识。
5.工厂实习在很大程度就是以后工作情景的出现,通过实践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
6.工学结合增进了学生与实习单位的了解,为以后就业的选择增加砝码。
同时他们提前学到的工作经验让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提高了就业率。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育模式所面临的新形势诚然,工学结合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相比传统教育模式而言有着很大的优势,
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有相应的班级管理模式与之适应。
工学结合使得学生主体在诸多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不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主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变化。
首先是学生心态的变化。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心态相对较为平和,所承受的学习压力也较小;即使出现诸如考试不及格等现象,事后也有许多补救措施。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处于实习状态,实习的效果可能对其以后的就业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较高,态度要比课堂学习端正。
这种心态上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对原来的“班级”概念的淡化,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学生与老师接触机会较多,班集体的氛围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学生之间的联系也多,此种状态下班集体的凝聚力很强,方便班级管理。
而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实在工厂学习,且动手操作内容多,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处于相对紧张的精神状态;另外班级的学生大都分散在各个实习单位,彼此之间联系较少,与班主任接触的机会更少。
第三是学习环境的变化。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校园环境相比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而言要单纯得多,学生接触的人群主要是同学和老师。
工学结合模式下,在工厂实习的学生直接面对社会,接触的人与事都具有社会性,这就对学生的社会阅历与辨别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第四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实习活动往往能获得一定的报酬,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来说,即使这部分报酬很少,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学生往往更注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注重于实习单位对他门实习效果的考察,怠慢于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没有兴致,对宿舍的管理制度置之度外。
以上学生主体的新变化都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班级管理的建议工学结合给学校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加强工学结合期间的班级管理,需要从学校、老师两个方面出发,双管齐下,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首先是学校层面,学校的管理层要对工学结合的班级管理工作足够重视。
实行工学结合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强有力的院校领导核心。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的原则,这就要求学校对校内一切不利于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落实的传统做法进行改革。
为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学校层面需要加强的工作主要有:改革对工学结合班级学生的考核机制或考核标准,将原先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单一考核机制改为以分数和能力各占50%的复合考核机制;将原来的由学校老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教师或师傅交替担任教育者,甚至完全由师傅担任,为工学结合提供良好的环境;严格把关实习工厂师傅的业务素质,力争将业务能力扎实、德育品德高尚
的师傅引进到工学结合过程中去。
加强工学结合班级管理工作的另一个主要执行者就是老师。
这里的老师主要是指两类:一类是实习指导老师或者叫工厂师傅,另一类则主要是指工学集合班级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管理者,即班主任。
实习指导老师或者叫工厂师傅的主要工作有两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交给学生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感觉受毕业后真实的工作场景,并能获取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是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之一;另一方面就是育人,实习指导老师同样也承担着教育学生如果成长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任务比学校老师还要重,因为实习期间学生直接面对现实的社会,实习指导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指导老师。
工学结合期间另一类关键人物就是班主任老师,班主任不一定是工学结合的校内指导老师,但一定是班级的协调组织者,在管理班集体方面,起着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重要作用。
工学结合与以往的学习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将工作融入到学习中,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这时候班主任的引导工作相当重要。
因为工学结合期间基本上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的接触社会,大部分在还住学校宿舍。
从未走出校门的他们,面对企业,面对社会,他们有新奇,有矛盾,也有担忧,更有诱惑,这时就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五、结语工学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也给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境。
这就要求无论是学校还是
老师都必须加班对工学结合班级的管理,改进原有的不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让工学结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史洪志.“工学结合”给班级管理带来的变化2007年2月7号.
熊芊.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五结合”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教育研究(12).
冯伟国,徐静缪,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雷世平.试论推进工学结合的保障条件[J].职教通讯,2006(5).
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17).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
罗敏杰.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师培训的”四个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
廖龙.工学结合教改背景下的高职师资培训内容与方式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264高校管理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