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自考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学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综合知识
名词解释
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物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l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抻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驱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20、亚文化:P173是小于主文化的局部文化与特定人群的文化
21、犯罪根源:P146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
22、犯罪因素:P148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
23、犯罪动机:P208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24、犯罪被害现象:P228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25、被害的诱发性:P228指被害人由于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
26、被害的易感性:P228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释为侵害对象的特性
27、被害的受容性:P228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
28、犯罪预测:P252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29、犯罪预防:P280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30、人防:P290指犯罪预防主体组织人力、发动群众为犯罪预防采取的相应措施
31、技防:P291是利用技术设施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
32、物防:P290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33、重点预防:P289是抓主要矛盾的预防方法
34、一般预防:P288一般预防的对象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尤其要指向可能接受犯罪影响的潜在犯罪人
35、特殊预防:P289指采用专门措施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制止、制约、遏制犯罪的举措
36、犯罪中预防:P288是犯罪预防的应急措施即在犯罪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便于犯罪的停止,预防犯罪后果的发生
37、输寻性预防:P291是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劝导和帮助,疏缓和排解他们的郁闷、仇恨、偏激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困难和挫折感,促使他们消除犯罪意念,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8、堵塞佐预防:P292是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一种预防犯罪方法
39、控制性预防:P292是对有不良行为和处于诟法犯罪边缘、具有犯罪危险性的社会成员采取的管束性措施
40、情境犯罪预防:P314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41、犯罪饱和法则:P43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
配
1、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
2、犯罪学的作用是什么?
(1)认识犯罪。
(2)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
(3)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4)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
3、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运用多种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哪些?
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统计研究法。
5、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确定选题阶段。
(2)制定研究计划阶段。
(3)实施阶段。
(4)对资料的处理、分析、总结阶段。
(5)提出研究成果。
6、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思想
(1)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
(2)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
(3)认为其他手段也可以对减少犯罪发生作用。
7、贝卡利亚认为有效的刑罚应具有呢几个原则?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
8、菲力的犯罪三原因论
人类学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因素。
9、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
10、犯罪研究中的卖料收集方法主要和些?
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
11、犯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
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
12、犯罪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1)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随着犯罪产生的过程而出现。
(3)复杂多样性。
(4)累积而非淘汰式发展。
13、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的规倬是什么?
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起伏率、消长率、辐射率三大规律。
14、犯罪的起伏率表明什么问题?
(1)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
(2)犯罪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依存性。
(3)犯罪起伏具有潜伏周期和时间上的持续性。
15、犯罪的消长率表明什么问题?
(1)影响和制约犯罪率、发案率高低的因素来自两个方
面即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它们构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始终处于激烈的斗争之中斗争结果表明,积极因素增多,犯罪就会减少:消极因素增多,犯罪就会增多。
(2)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既可能是原生的,也可能是由
积极的主体事物中派生的。
(3)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在一定
条件下可能互相转化。
16、研究犯罪人的意义
(1)深刻理解和揭示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
(2)有利于拓展犯罪研究的范围和深化、丰富犯罪学的
内容。
(3)有利于制定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4)有利于指导被害预防的实践。
17、犯罪人的情澎特征
低级性、冲动性、多变性。
18、犯罪行为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形式多样性、传染性、违规性、社会性、生物性。
19、犯罪原因的特征
因素的释能性,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
20、研究犯罪原因的同义
(1)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
(2)研究犯罪原因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基础。
(3)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的依据。
(4)全面、准确地研究犯罪原因,是促进犯罪学学科身发展的需要。
21、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妥素
(1)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
(3)犯罪条件。
(4)犯罪的相关因素。
22、犯罪动力发生的原理
惯性原理、加速度原理、内动力原理、引力原理。
23、消除和转移犯罪动力的方法有哪些?
(1)消除犯罪的内驱力是治本的措施。
(2)消除犯罪的外诱力是消除犯罪内驱力的保障措施。
(3)提高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是遏制犯罪内驱力形成的基本方法。
(4)加强社会控制,完善以法律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行为规范,是提高社会对犯罪控制力的重要手段。
24、检论
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所采取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
25、文化冲突论
文化冲突是规范冲突社会存在两类文化规范的冲突:一类是随肴文化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另一类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
26、心化论
亚文化论是指一种独立于社会上展主导地位的社会性的行为和价值体系。
27、辫交往论
人的犯罪行为是在交往的互动中习得的犯罪行为的习得主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
28、迹攻离
当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29、社细组论
社会是依赖人们彼此交流和影响来达到社会控制的,一旦缺乏交流和影响,就会出现社会规范内在化机制无效由此导致社会解组,引起犯罪的发生。
30、犯罪社会原因的特点
(1)它不是必然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具有社会关系结构的规定性它在犯罪发生过程中起必要作用。
(2)它是引起机动的刺激诱发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引力和助力。
(3)它是动态的、可变的和可调整的,受国家和社会政策的直接影响和左右。
(4)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尤其与社会心理、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密切相关。
31、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不良的认识观念、畸形的需要、不良的动机倾向、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
32、为什么说重型精神病人容易出现危险行为和暴力危阜为?
(1)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2)不能适应日常的生活与工作。
(3)人际沟通出现障碍。
(4)缺乏疾病意识。
33、为什么说变态人格患者容易发生彖力行为?
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因为人格偏离正常社会道德感和义务感缺乏,自制能力较常人差。
34、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被害过程中易
被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引发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的诱因、条件和相关因素。
35、犯罪预测的作用
(1)提供信息,为控制犯罪创造条件。
(2)为制定犯罪对策、采取防控措施提供预测根据。
(3)为犯罪预防规划工作提供基础。
36、犯罪预测的特点
现实性、示导性、结果的可变性、复杂性。
37、犯罪预测的内容主要有募些?
(1)预测犯罪指数总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
(2)预测犯罪原因、条件的变化趋势。
(3)预测犯罪结构的变化趋势。
(4)预测犯罪手段的变化趋势。
(5)预测犯罪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6)预测社会治理犯罪的能力。
38、犯罪预测所依据的原理有哪些?
可知性、系统性、连续性、类推性、因果性、矛盾可转化、可控性。
39、犯罪预测的经验判断法主要有哪些?
(1)个人直观判断:相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比例推断法。
(2)集体经验推断:意见交换法、意见测验法、意见汇总法。
40、犯罪预防的原则有哪些?
可操作性、讲究效益、专门机关与群众结合、讲究科学、法制、打防并举,预防为主。
41、犯罪预防实政体系构建应抓的重点问题有哪些?
(1)公民自防意识的培养与树立。
(2)犯罪预防社会责任的分解与落实。
(3)义务预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
(4)犯罪高危人群的管理和控制。
(5)公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革。
(6)加大对现代防范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推广。
(7)对城乡结合部犯罪预防和控制的重视。
42、如何开展“三抓三促”工作?
(1)抓点、线、面相结合,促社会面防控能力的突破。
(2)抓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促安全防范能力的突破。
(3)抓管、控、治相结合,促治安管控能力的突破。
43、娜预防理论
犯罪预防必须从实际的犯罪和被害及想象的犯罪和被害方面着手,以公共卫生机构的防范和治疗传染疾病模式来设计犯罪预防的模式。
4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
(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
(4)“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4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义是什么?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重要保证。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发展。
3、诲题
1、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P11-12
(1)区别: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的法律科学,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侧重揭示犯罪的法律特征及犯罪与刑法
间关系.犯罪学从犯罪的发生过程入手,通过揭示犯罪原因,寻求预防犯罪的方法,制定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
(2)联系:
刑法学的研究成果为犯罪学的研究方向及范围的界定
提供条件,刑法学中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也是犯罪学中的犯罪预防体系的组成部分: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为刑法学的研究提供经验和实践依据,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服务。
2、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P13-15
(一)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
(1)有相同的历史渊源犯罪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理论、方法来研究犯罪成为犯罪问题研究的一种主流。
(2)研究内容交叉从研究内容上看,犯罪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犯罪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共同内容和主题。
(3)研究方法基本相同犯罪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都是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主,但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和人文研究方法,且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
(二)犯罪学和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学要从整体上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探寻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犯罪问题仅仅是社会学研
究的主题之一犯罪学不仅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犯罪现象,而且也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角度来研究犯罪问题犯罪学对犯罪问题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的视野。
3、论刑事立法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对有犯罪倾向的,威慑对一般的人警示。
4、试分析古典犯罪学派与实证犯罪学派区别P47-48
两派在关于犯罪的研究和理论观点上的明显不同,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方法的区别古典学派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犯罪研究实
证派犯罪学则采用实证(经验)的方法和归纳的方法,作为客观存在事实作为研究基础,从对客观事实的研究中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不重视研究犯罪的法律定义,从犯罪人身上总结出犯罪的特征。
2.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古典学派注重研究犯罪行为,主张
“自由意志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犯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实证派犯罪学重视研究犯罪人,认为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非受其“自由意志”决定,而是受其自身的或其所在环境的因素所左右。
3.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古典学派将刑罚视为最重要的犯罪
对策,认为刑罚既可作为惩罚犯罪的手段,又可起到预防
犯罪发生的作用实证派犯罪学则认为,刑罚只是诸多犯罪对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犯罪的方面,社会的、科学的预防及矫正措施更能保证社会不受犯罪的侵害。
5、试论犯罪学的研究概况P52-55
1.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
2.犯罪综合原因论成为犯罪原因理论的主流。
3.广义犯罪学成为犯罪学的主流。
4.犯罪学早期研究思路在衰落之后又有所复兴。
5.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6.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日益密切。
6、试论现阶段我国的犯罪状况P103-113
1.犯罪数量呈上升态势。
2.犯罪主体以男性为主,女性犯罪率上升。
3.侵财型犯罪为多,暴力型犯罪日趋严重。
4.犯罪方式趋于组织化、集团化、智能化。
7、运用犯罪的起伏率、消长率、辐射率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犯罪现象P113-116
见名词解释II、12、13。
8、犯罪人的特征主财哪些?P121-129
9、试述社会控制论的观点?P176-178
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遏制论:二是中性化说:三是社会责任说。
10、试论现阶段我国犯罪长的主要原因
变革中的社会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诸如社会心理机制的转换,个人心理的失衡,以及社会思想价值观方面的混乱等,从而成为诱发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增长的深层原因同时,社会结构变化及控制功能的弱化都是犯罪增长的重要因素。
11、试论犯罪原因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P154-156
5.决定犯罪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犯罪的社会历
史根源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可以说明人类社会产生犯罪和存在犯罪现象的根本原因。
6.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犯罪原因
是犯罪社会历史根源的体现者和反映形式,是对犯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犯罪的历史根源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又往往通过犯罪的社会原因体现出来。
7.犯罪条件围绕犯罪原因发生作用犯罪条件是犯罪原因和
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对犯罪发生作用的中介,对犯罪的产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犯罪的相关因素与犯罪原因的联系对犯罪的产生只具有间接影响作用。
12、试述社会经济与犯罪的关系P186-188
(1)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各种犯罪都明显增多有人提出经济增长同犯罪具有同步增长的观点,即“卮步论”,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同犯罪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表面现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不可解释的矛盾,所以应加以具体的和深层次的分析。
(2)同步论在理论上的矛盾表现为,既然承认犯罪是综合原因导致的结果,那么单从经济上找增长原因,就陷入了单因素论巢臼,不能全面说明犯罪变化现象。
(3)在实践上,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发展有三个最好的时期,前两个是1956年前后和1964年前后,而这两个时期犯罪率都不高,而且1956年是建国以来犯罪发生率最低的年度,犯罪率为0.29‰,1964年犯罪率是0.3‰。
第三个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
这个时期犯罪率最高,1989年犯罪率是1.4‰1991年是2.13‰。
以后立案标准调整,提高了盗窃等财产犯罪立案的基数,促使犯罪统计数下降,但
重大案件犯罪率却大幅度上升了,说明犯罪严重程度并未减轻。
不仅如此,而且还更趋严重。
(4)可见经济增长并未表现出与犯罪同步增长的规律,这是
我国。
13、试述社会文化与犯罪的关系P195
1.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整个社会的各种环境是
密切相关的无论是“人性恶论”还是“人性善论”,犯罪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始终无法割离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会意识决定了其一切行为都将被社会评价,于是,当其行为危害到其他社会利益时,就存在了犯罪的可能性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的四个构成要件中,犯罪客体一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主体一自然人或者单位,就充分表明了犯罪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象,因此得以荣升为社会现象。
2.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文化对于犯罪的影
响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的,犯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譬如在近代以前,自然犯占很大比重,这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相关的我们不可能想象在隋唐时期会出现计
算机犯罪,而在当代社会,通奸也不会受到法律追究。
3.如果说文化对于犯罪关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的话,文化也会在瞬间或者短时间内对于行为人的犯罪产生影响
文化除了在主观上影响行为人犯意的产生外,客观上也在影
响着犯罪而这种影响又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紧密联系的结果。
4.当然,文化对于预防犯罪也有积极的影响善的文化培养人的善的心理从小接受善文化的熏陶,自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人犯罪的概率就会小很多,如爱国主义,学宙锋思想,造福人类的理想,都是文化积极意义的产物,在这些思想的驱动下,人类的行为往往是积极而善意的。
5.文化与犯罪的关系是双向的犯罪对于文化的发展也起看非常大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法律、科技等方面文化与犯罪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应该说,二者都是社会的组成,都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文化是一个双性的概念,即有善恶之分,而犯罪纯粹是一个消极的概念,是恶的概念但是犯罪又是无法避免的既然如此我们不能仅仅研究其纯粹消极的一面无法消灭犯罪,但仍然要预防犯罪,打击犯罪那么就研究其各个方面,通过其有利和不利社会的各种因素来发展预防打击犯罪的文化,如此,才能促进文化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4、试述家庭环境与犯罪的关系P197-200
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如果在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中出现消极因素并发生作用,会使个体形成不良人格,成为犯罪的主观原因基础:二是对个
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家庭经济贫困,生活紧张,家长的不良习气都会影响子女,成为子女犯罪的激发和刺激因素:家庭经济富裕,父母若对子女宠爱无度,便会造成子女好逸恶劳,缺乏自控能力,从而陷入犯罪:家庭破碎、解体,子女失去父爱、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地涉足社会,也容易使孩子染上恶习。
15、抵学校环境与犯罪的瘀P200-202
16、试分析现阶段中国犯罪诱发因素的增多
17、试述现阶段中国社会控制功能的削骤及其对犯罪现象的影响・
18、试分析被害预防对犯罪预防的价值和作用
19、为什么说犯罪是可以预防的?P284-286
(I)犯罪预防概念: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2)犯罪之所以是可以预防的是因为:①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矛盾可转化理论的指导②社会从正反两方面了大量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经验可资借鉴:③日益发展、丰富的犯罪学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