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6高二下·新洲期末) “国家”在英语词汇中有三个单词能代表,但所指具体含义却不同,这分别是“country”(故土,祖国之意)、nation(民族国家之意)、state(政治性国家体制,政府、联邦、州)。
而中国只需“国家”一词即能清楚表达,这一高度浓缩而清晰的表达最早源于()
A . 西周的宗法制
B . 宋代的理学思想
C . 明清的反专制思想
D . 近代救亡的民族理念
2. (2分) (2019高二下·福建月考)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 .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3. (2分) (2017高二上·吉林月考) 《清史稿》对顾炎武评价道:“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
”这段材料的核心是()
A . 顾炎武的学风是务实的
B .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C . 顾炎武反对专制统治
D . 顾炎武关心百姓疾苦
4. (2分) (2019高二下·瓦房店期中) 明朝中后期,徐光启翻译的《集合原理》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
说明了当时()
A .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倾向
B . 传统文化得以革故鼎新
C . 程朱理学根基遭到动摇
D . 早期启蒙思想传播广泛
5. (2分) (2019高一上·江门月考)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④列强侵华策略发生明显改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6. (2分)日本福泽渝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必修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据此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展的活动应该是()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7. (2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形成于()
A .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 .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D .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8. (2分) (2017高一上·石家庄期中) 二战期间,中国扶助朝鲜和越南的独立运动,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介入英印事务。
1942年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总司令身份出访印度,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导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同时希望印度国大党暂缓提出立即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
这反映出中国()
A . 增强了大国意识与大国责任感
B . 成为了亚洲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 . 顺应了抗战局面根本好转的形势
D . 保持了与英美一致的外交策略
9. (2分)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
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 . 《十二铜表法》
B . 公民法
C . 万民法
D . 成文法
10. (2分) (2017高一下·宁波期末) 新航路开辟后,植物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成为可能,大大丰富了人们的
物质生活。
下列情景符合史实的是()
①英国人形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②法国人开始喝葡萄酒
③中国人开始种植马铃薯④意大利人开始使用香料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11. (2分) (2017高二下·赤峰期末) 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
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这一变化()
A . 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 . 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的风潮
C . 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D . 消除了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12. (2分) (2018高二下·桂林期中) 有学者批评说,肯尼迪应该秘密地与赫鲁晓夫进行联系,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冲突;而不应该采取公开下通牒的方式,从而使得整个世界濒临核灾难的边缘。
材料中的“冲突”是指()
A . 古巴导弹危机
B . 朝鲜战争
C . 越南战争
D . 东西德国分裂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55分)
13. (15分) (2016高一下·福建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
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明)邱浚《重编琼台稿》
材料二:道光时的《徽宁会馆碑记》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
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镇尤汇集之处也。
”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
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帮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商帮衰落的原因。
14. (5分) (2016高三上·新乡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15分) (2017高三上·黄陵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
”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材料二: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材料三: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
……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
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
16. (10分) (2018高三上·成都月考) 材料: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社鲁门在就职演说中,着重阐述了第四点计划,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它又被称为“开发落后区域计划”。
该计划出笼后,伊朗成为美国实施该计划的第一个国家,美国资本随之大量涌入伊朗。
乘英国与伊拉克关系紧张之际,美国石油财团竭力挤进伊拉克,扩大在伊开采权。
通过实施“第四点计划”,美国进一步笼络伊拉克,向它提供军事援助。
在“第四点计划”下,美国打着援助不发达地区的旗号,以抵制共产主义扩张为名,行蚕食老殖民帝国势力范围之实,除了与苏联接壤或接近的国家外,中东诸多国家同祥受到“第四点计划”的冲击。
美国通过政治与军事控制,独霸着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资源。
以此为契机,美国石油垄断资本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1939年美国在中东石油开采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3.1%,1956年则增加到65%,而英国则由1939年的80%下降到1956年的30%。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第四点计划”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知识,评述美国的“第四点计划”。
17. (10分) (2020高三上·河北月考) 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
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
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
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
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
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
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
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
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成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
(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
(2)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55分)
13-1、
13-2、
13-3、
14-1、
15-1、
15-2、
15-3、
16-1、
16-2、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