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提纲
2. 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气的组成
1、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臭氧含量少,但作用不可低估,其作用是什么?
2、大气成分的变化
A 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B 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氟氯烃含量增多的原因、影响及保护措施
2. 2 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问题:
1 解释下列现象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依然是明亮的;夏
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等
2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哪部分削弱很少?为什么?太阳辐射中的这部分
最终被谁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少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怎样? (二)大气的保温效应
问题:大气中保温效应的关键成分是?为什么?晚秋或寒冬,多云的夜
晚不易出现霜冻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造烟幕能防御霜冻?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产生的影响 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

二、全球的热量平衡
掌握大气、地面、全球热量收支平衡状况。

例:对全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
收入:太阳辐射
支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加强,也将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使全球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全球气候变暖。

2. 3 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形成:见左图
2、应用:海陆之间、高低纬之间、
城市与城郊之间等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 水平气压梯
F
2 ---- 地转偏向力 f ---- 摩擦力
2. 4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受热 冷却 冷却 1000
300
要求学生重点对照图掌握近
地面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
称、位置范围,以及气压带地区
的气流垂直运动状况、各个风带
的风向。

强调气压带、风带随太
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三、季风环流
2. 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移动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过境时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云、雨,多连续性降雨过境后天气转晴,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下降
云系雨区云系狭窄,雨区在锋两侧云系宽阔,雨区多在锋前
举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较少我国冬季的寒潮
三、锋面气旋(略)
2. 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因子关联示意图
二、气候类型
1、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问题:①不同纬度带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②同一纬度带内气温状况不尽相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2、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三、气候的变化(略)
2. 7 大气环境保护
一、全球变暖
1、原因: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
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2、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
1)引起海平面上升。

一方面气温升高,海水温度也升高,造成海水膨胀;
另一方面极地增温,会造成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2)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3、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1、现象:卫星观测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
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洞”。

2、平流层臭氧减少的原因:
1)自然因子:如太阳活动等;
2)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
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4、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三、酸雨危害与防治
1、酸雨形成原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
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

2、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能源最主要的为煤,全国SO2排放量的90%来自煤的燃烧。

3、我国酸雨的分布: 92~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

我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成为酸雨区,酸雨区已覆盖我国面积的40%。

4、酸雨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及人体健康。

5、酸雨防治:
最根本的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措施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审定意见:
这节复习课从归纳知识的角度出发,注意知识结构的梳理,条理清楚。

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