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据研究,在煤矿的开采和用以炼铁方面,至迟在北宋时期已有较为成熟的使用技术。
但是直到清末,煤矿的开采始终得不到发展。
对此,合理的分析是
A.技术含量要求高,开采风险大 B.木炭资源丰富,价格更低
C.社会需求量小,开采动力不足 D.政府重本抑末,长期打压
2.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是万物复苏的开始。
从周朝起,古人在这一天就有“鞭牛迎春”和“咬春”的习俗,从牛头至牛尾依次鞭打三下,“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这一习俗与我国古代哪种耕作方式有关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千耦其耘D.铁犁牛耕
3.唐长安城中,景教的天主堂坐落于西北义宁坊中,是一座白墙黑瓦飞檐斗拱的建筑,堂内悬挂皇帝御赐画像,画中人物裹黑色幞头,穿黄色圆领长袍,束玉带,旁注“大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根据材料,下列表格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4.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针对当时物价起伏较大的情况,命在京、在外兵马司每隔二三日“时其物价”,即由官方确定物价,并向民间公布,以平抑市场价格。
由此可见明朝A.商业的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趋势 B.严格控制商业活动范围和规模
C.严格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加强了对商业行为的行政干预
5.“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 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
C.重农抑商不符合经济规律 D.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
1/ 9
6.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7.战国后期至秦代,富商大贾开山治铸、围海煮盐、囤积居奇、贱买贵卖者更是多有其人。
这反映了
A.“工商食官”制度衰落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拜金逐利成为时代主流 D.私营手工业居主导
8.太湖平原在宋代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
出现此变化主要由于明清时期该地
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
C.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 D.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
9.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
A.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的传统经济政策 B.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政府统治
C.改变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有利于促进民营手工业发展
10.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
其强调的主旨是( )
A.描述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B.肯定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C.剖析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赞扬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11.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
这表明明清时期
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
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3 / 9
C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
D .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
12.下表摘编了一些古籍中关于三国时期东吴之地的相关记载。
据此可知,当时东吴地区
A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经济得到开发 C .耕作技术全国领先 D .贫富差距缩小
13.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
据此可知
A .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
B .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
C .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 .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
14.宋太宗曾派内侍8人,带着国书礼物和丝绸,分四批出使海外各国。
每批使者还带有两封未填国名的皇帝亲笔信,准备在所到之地了解清楚再填写递交。
信的主旨是邀请外国人来做生意。
这主要反映了北宋
A .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增强
B .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C .统治者对世界缺乏了解
D .传统重农政策发生动摇
15.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词汇。
以下较全面地反映秦汉时期我国手工业的一组是
A .青瓷、丝路、水排、黄道婆
B .青瓷、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C .青瓷、丝路、灌钢、曲辕犁
D .青瓷、水排、灌钢、海禁
16.唐中期以前,“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上”,而到清乾隆年间,盐商家庭出身的进士达到了
280余名,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商人转变社会地位
C.士贵商贱的观念已打破 D.商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17.《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18.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洋》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自给自足的特点
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安逸
D.反映了古代农村庄园经济的先进性和高效性
19.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中写到:“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酒商“绍兴大半是湖南”,书画商“宋人山水明人字”。
这说明清代的汉口()
①具有浓郁的商业色彩②存在违背诚信的商户
③休闲娱乐活动较密集④商人地位已明显提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源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二、简答题
21.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一种什么灌溉系统?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22.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请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2)“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请列举唐宋以来,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主要商品。
(3)明清时期,出现了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的商帮。
请列举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
(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商业实行强控制最重要的手段,是中国特有的官商、官办手工业制度。
这种制度既可以使统一大国内部必要的商品交换得到满足,又不致失去对商品经济的控制、垄断。
明代政府在各府、州、县、市、集都设立了商税机关“税课司局”,并到处新设“抽分局”,以加紧对市民和商人的勒索。
作为向商人收税的抑商政策,也贯穿于清代前期的始终,实践证明这种政策是十分合理而正当的,因为税收是每个政府管理国家经济的正当手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据金观涛《兴盛与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等材料二在近代早期的欧洲,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和实践的概念,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之后,英国从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开始,努力通过对政体的统一化、中央集权化和官僚化,来构建一个现代国家。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和持续的
5/ 9
进程,除了亨利八世、克伦威尔及伊丽莎白一世等政治家的贡献外,这一制度结构的变迁首先受到了当时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影响。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1)概括材料一中明清工商业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英国采取重商主义政策的背景,并说明影响明清时期中、英两国工商业政策不同的因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2)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7/ 9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参考答案
1.D2.D3.C4.D5.D6.B7.A8.A9.D10.D11.A12.B13.B14.A15.B16.B17.D18.B19.A20.A 21.(1)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铁犁牛耕)。
发明曲辕犁。
(2)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战国李冰都江堰。
井渠(坎儿井)。
(4)土地兼并现象(土地高度集中)。
造成农民贫苦落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不利于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
22.(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
(3)晋商和徽商。
(4)政策:重农抑商;影响:积极影响: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消极影响: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
23.(1)内容:以专营专卖来严格控制商贸流通;加大税收力度。
影响:稳定市场秩序;增加了财政收入;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2)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殖民扩张和商战;历代君主的政治贡献;资本主义因素发展。
因素:经济结构;对外政策;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24.(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