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历史专题归纳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下历史专题归纳知识点总结历史专题归纳知识点:法律文献
(1)条约类
《南京条约》
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英国签订。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
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同西方11国签订。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凡尔赛条约》
1919年由英法等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是对战败国德国处置分赃的协议。
《九国公约》
1922年由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
实际上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2)法律文献类
《秦律》
商鞅变法时候颁布。
积极方面上从法律上维护了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性,对维护秦朝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但《秦律》过于严苛,激化了阶级矛盾,是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
《唐律疏议》
唐朝时制订,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法典,对古代东亚各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法典中法律与历史结合的先河。
《定国是诏》
是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标志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开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由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颁布,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颁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规定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年颁布,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权利法案》1689年使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独立宣言》1776年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宪法。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宣告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拿破仑法典》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期颁布。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法典。
《共产党宣言》1848年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林肯在南北战争时期颁布。
废除了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制,扭转了美国内战的局势。
《国家工业复兴法》1933年罗斯福新政期间签署的重要法律文献。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开创了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的先河。
《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由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代表共同签署。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苏联新宪法
1936年颁布,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
历史专题归纳知识点: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度,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明治维新
1868年起,明治政府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建立新式军队,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
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戊戌变法
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目的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开启了中
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罗斯福新政
1933年3月,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救治美国经济。
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和指导,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2)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随后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但是,改革的重心仍放在军事及重工业方面。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开始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效果不佳,1988年转向政治领域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
1991年底,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