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浅谈中学生应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应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
【摘要】良好的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成效。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
为了尽快地适应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笔者根据这两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改下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特点,以及对学生具体学情的分析和学习习惯的表现,从中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希望对反思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有一点作用。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语文,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又是新知识的储备过程。
对于课程的预习,学生可以这样进行: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知识,了解本课的重难点,做好有侧重点的听课准备工作。
预习环节并不是只有课前预习这一种,还分学期预习和周预习。
学期目标一般在学期开始初期、新书发下来之后设定,学生对于新书都会感到特别新鲜,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可以对课文目录进行浏览。
在周预习中,学生可以预习大概一周的学习内容,对于看不懂或者不太明白的地方,可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这样再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就更加简单易行了。
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我们总是在说,生活中处处都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才会使他们的思维
更加活跃,感情更加丰富。
要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生活中遇到新鲜的事物,比如校园中看到的好人好事;各个时间段不断变化着的校园;回家路上扶老人过马路的情景;公园玩耍时快乐的趣事等。
在学习和玩耍的同时,要注意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总结心得,写成日记、周记等,养成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为什么要谈这个方面呢?笔者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普遍学生存在的一个共性陋习:不管什么课程,很多学生都没有勤动笔的习惯,没有笔记本、草稿纸,甚至笔也不带的也有。
可见,这不是一种好习惯。
在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无论课堂上还是课下,都要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阅读的时候,笔者会让学生随时准备一支笔和一个草稿本或是笔记本,让他们边读边动笔,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标出来,也可以把一些优美的词句画出来,这就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性,学生可有重点地记忆。
随后,学生可以对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批注,一开始可以只写一些简单的词语,比如“好极了”“精彩”等词语,然后逐渐标注一句完整的话,再然后可以锻炼他们试着用几句话来表达自己读后感。
总之,边读边动笔是一个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中就提出了“学则须疑”“学则会疑”的观点,从各方面论证了怀疑、质疑对于学习、做学问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就是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
因此,要取得语文学
习的进步,首先就要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大胆提出来,不能放任这些问题不管不问。
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适时鼓励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且及时组织讨论探究,解决学生疑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这堂课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提出疑问十分必要。
比如在学习《狼》一文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是极强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很多:狼和屠户是怎样搏斗的?屠户想出了什么办法?就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应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归纳和总结;针对这些问题,也可以让各个学习小组集体合作,有重点地去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五、培养学生背诵的良好习惯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见多读书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多读、多背是青少年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笔者并不提倡单纯地死记硬背。
现在的语文课文增加了一些篇幅较长,读起来也比较绕的古典诗文,新课标要求,学生有必要掌握这些作品,毕竟这些课文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课文,不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深刻内涵,一方面学生背起来很吃力,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因此,对于这些古典名著笔者要求学生要理解性的记忆与背诵,真正掌握知识。
而对于一些不常见的文言诗文,则没有背诵的必要,只要了解大概内容即可。
六、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作为教师,传道、受业、解惑是职责也是使命,但也不能时
时刻刻陪在学生身边,所以学会使用工具书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
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教师,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来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样学生在开展语文预习活动时,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做好课前准备,或者课后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来获得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现代素质教育所倡导的。
教师也要时刻提醒学生遇到生字新词时不要等教师、靠教师,要主动翻查字词典,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在一些活动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比赛,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主运用工具书的积极性;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会逐渐形成使用工具书的好感和兴趣。
当然,教师在工具书的查找和运用上,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七、培养学生复习整理的良好习惯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在学习了之后及时的进行温习而得到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此就可以当老师了。
那么,作为学生,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都应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第一、复习和整理能够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因为旧知识是学好新知识的基础;第二、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知识可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网,使语文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在每次作业或单元检测后,可针对性的把一些典型的题型、重要知识点、做题技巧做一个及时的总结、归纳与整理。
每隔一段时间,再将这些知识梳理一遍,并用表格或其他形式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了。
结语: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
重要基石。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培养,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