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专业市场物流优化对策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材专业市场物流优化对策探讨
本文对我国钢材专业市场的形成和钢材专业市场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钢材市场物流优化的途径、对策。
关键词:钢材市场物流优化供应链
我国传统钢材专业市场的形成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通过国家计划指令逐步建立了以国有钢铁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和通过物资系统进行统购统销的钢铁流通系统,通过国家计划兴建钢厂,通过国家计划安排企业的生产,原料由国家调拨,产品由国家统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变了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对企业放权让利和价格改革,逐步形成了市场,建立了国有物资系统以外的流通渠道。
随着钢材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一些水路、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自发形成或由地方政府主导开办钢材批发市场。
我国此类钢材市场流通渠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地域广阔;价格双轨制改革使传统国有物资系统迅速崩溃,钢铁企业为销售产品,很快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委托代理业务;地方政府和钢材销售企业为加快钢铁业发展,同时获得一定的规模效应,降低买家与卖家的搜索成本,促使这种模式在国内发展。
钢材专业市场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销售成本,另一方面形成了较强的钢材集散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钢材批发市场成为专门从事销售钢材的钢材流通企业聚集地。
同时,由于专业化钢材批发市场的存在,每年通过招商企业的流进流出,客观上形成了中小钢材流通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孵化器”,促进了钢材流通业的发展。
我国钢材专业市场发展面临的物流瓶颈
在市场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企业为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不断创新和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成组理论、柔性生产等极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但这一阶段及以前,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为主的,随着JIT(时制)生产、敏捷生产、虚拟企业及全球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供应链管理,这种基于众多企业分工协同的生产模式就是供应链协同生产,资源优化超越了一个企业的范围。
随着
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我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供应链等先进理念被企业广泛接受并被采用,表现为全球范围的贸易、外包、合作增多。
钢材作为基础原材料,其流通方式与供应链企业协作模式有关,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企业的协作,欧、美、日本等国家钢材加工配送的发展就是适应供应链协同生产而发展起来的。
在新的形势下,国内钢材专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平面布置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
钢材批发市场是随着钢材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一些水路、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自发形成或由地方政府主导开办的。
其功能主要包括商业活动及物流作业,在平面的总体布局上需要针对2大功能区进行合理的布局,商业区的布置主要以人的工作环境为主,在布局上需要考虑外部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商业环境,而物流区是以钢铁的堆放及存取为主,在布置上重点考虑装卸工艺流程上的经济性、方便性以及安全性。
我国传统市场都采用将商业活动区与物流活动区混合布置的方式,首先强调人气,通过人流带动物流。
这种布置模式能满足小规模、较原始的现货交易,但随着钢材流通规模的扩大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严重制约了物流效率,增加了物流成本。
(二)钢材流通模式落后且成本较高
传统的以钢材专业市场(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钢材流通强调市场交易,通过专业市场降低买家与卖家的搜索成本,通过市场交易与协作来从企业外部取得一定的规模效益;而国外钢材流通加工则强调通过加工配送中心集中较多的社会需求,充分利用组合优化的深加工、物流网络的优化、供应链优化合作来取得规模和社会效应,前者是以实现个体交易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后者是以实现供应链合作企业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归属的。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钢材流通都已经实现了向后一种方式的转变,如美国最大的金属加工配送企业瑞森公司年销售额为22亿美元,在美国几乎所有各州都有加工配送网点,甚至在加拿大、墨西哥和亚洲等海外也有网点,计达80余个;德国的蒂森克虏伯曼内克斯在全球拥有180个联合公司,在60个国家设有600个点,集中于工业上的供应和过程服务,主要为工业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英国的斯坦科(Stemcor)公司在全球建立网络进行钢材、钢铁原材料的实物贸易,还为钢铁生产和流通行业提供物流、金融等增值服务,2004年斯坦科实现钢铁实物销售量1450余万吨,收入27.78亿英镑,毛利1.09亿英镑,毛利率为3.94%,日本的三井物产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钢材加工服务。
而我国交易性为主的钢材流通模式环节多,钢材专业市场处于两大供应链的交汇点和连接点,对上游企业而言是以钢厂为核心的基础原材料供应链,下游是以成品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产成品供应链,通过钢材专业市场连接起来,同时钢材专业市场在和上下游进行协调沟通又要经过入驻市场的流通贸易企业进行,配送作业又是由不同的物流企业承担的,因此造成沟通效率低下,供应链协同性差,其主要表现为:
1.物流量不均匀,表现为每天的出库量变化较大。
图1为某钢材专业市场2006年9月1个月的入库量、出库量、吞吐量,图像清楚的反映了物流量的变化情况,最大吞吐量为9月27日达到9971.99吨,同月17日为2340.88吨;9月27日出库量为4700.43吨,同月17日为74
2.46吨。
业务量短期内大幅变动,给市场内部设备、人力资源的调配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提高了运作成本,主要原因是内部物资转出主要是根据交易的情况,按照客户需要,随来随取,无计划性。
2.客户物流服务由专业市场、货运公司、社会承运人三方提供,各自为阵,协调不畅。
专业市场物流业务单一,盈利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低;对运输承运人的协调控制能力较弱,因为承运人选择是由货主或客户委托货运公司决定的,使以专业市场为物流结点的钢材流通不能充分发挥物流集约化、规模化、网络优化的作用。
3.没有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使资源紧张时无法优先满足重要客户,导致客户满意度较差,影响了专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三)钢材专业市场提供的物流业务少
钢材专业市场目前主要是提供有限的装卸、储存业务,利润少,钢材配送业务目前普遍还没有开展,钢材配送主要由客户选择运输公司进行运输,各自为政,难以实现共同配送,使物流成本过高,配送时间过长,物流节点整合资源的潜力无法发挥,缺乏核心竞争力。
钢材专业市场物流优化策略
(一)转变平面布置模式
在平面布置上改变商流与物流混合布置的模式,采用商流与物流分开的布置形式。
商业活动区靠近道路布置,形成规模化的商业带,以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堆场、仓储区布置在码头作业区与商业区之间。
在具体的规划上,主要考虑道路、堆场、建筑,道路的车道数对于商业通道来说主要考虑客流量,并且注意考虑两
边的人行道以及绿化,货物通道可以通过预测园区的物流量来确定;堆场的布置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钢材综合布置,而在堆场的布置上根据工艺的要求留有装卸机械的通道。
(二)打造物流服务平台
目前,钢材专业市场的物流业务分散经营,应设置配货中心或减少物流服务供应商使物流资源实现集中管理与统筹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配送业务。
配送是物流中心的一项重要功能,因为物流中心承担物流节点的功能,由于物流中心积聚了大量的社会物资,可以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有条件更好地实行共同配送,实现物流的规模效应和时间效应,也正因为此,国外物流中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虽然要使钢材专业市场马上进入配送业,完成共同配送,可能短期内客户还不能接受,本身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要发挥优势,进行引导,逐步实现共同配送,以实现合作企业利润最大化。
(三)改善供应链管理
目前,研究供应链协同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通过供应链契约理论研究提前期、数量折扣、回购策略等,通过参数优化,提高供应链协同性;另一个方向是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研究供应链集成计划与多阶段库存的制定,通过数学模型与优化求解来取得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信息共享、企业积极参与的理想情况下的,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非核心企业,提供生产服务类产品的企业,在面临数目巨大、行业繁多的下游客户时,以上两种方法很难实施,钢材专业市场就面临这样的困境。
针对钢材专业市场处于两大供应链的交汇点和连接点以及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本文认为应该改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管理的手段,提高协同性。
(四)加强作业计划管理
计划是影响物流组织的源头,计划锁定周期、计划的调整频次、计划的编排方式等,对物流组织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钢材专业市场采用原始的交易方式,对客户提货等需求没有进行管理,导致作业计划周期短,调整频次高,计划编排方式落后,大部分都没有计划性可言,采取等待的方式,由客户随来随取,造成物流流量的极不均衡。
今后应该在优化供应链,实现协同生产的基础上,加强客户资源的管理,以信息平台的建设为突破口,进行流程再造,来加强作业的计划性,对客户进行ABC分类管理,保证为关键客户提供及时服务,通过预约等手段逐步加强作业管理的计划性,也可以考虑制定分时段的收费政策,来平衡物流量。
另外,优化物流工艺,开发工装器具,提高物流效率和工序间的匹配性。
开展流通加工、金融、电子商务等功能建设。
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电子商务促进虚拟市场和现货市场共同发展,开展保兑仓等金融业务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开展流通加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华良.采购代理与终端销售—浅谈钢铁流通企业的发展新趋势[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2.吴敬琏著.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姚文斌.钢材流通业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经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