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茸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手法及用意。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警惕戒惧,保持自己的节操。
2)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魄?请结合诗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是“遣兴”,从字面上来看,本词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其实不然。
B.“要愁那得功夫”的意思是“现在哪有工夫发愁啊”,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C.“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是词人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D.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风格独特。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诗中有关诗句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中的“俗”指当时的社会风尚,即读书为官的仕途经济,“丘山”代表远离仕途官场的田园山林。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的“羁鸟”“池鱼”喻指诗人自己,“旧林”“故渊”即篇末的“自然”。
C.“守拙归田园”句中的“守拙”是和官场中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是一种鄙视功名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D.“樊笼”即“尘网”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指当时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樊笼”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人情的强烈不满。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①遍历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②。
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不足两年,作者的官职多次调动,官迹所至江西、湖北一带(旧属楚地)。
②青钱:指荷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词人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不满情绪。
B.“但将痛饮酬风月”写词人只愿与朋友为美丽的风光而畅饮,不愿让离别再添哀愁。
C.词人以“绿带”“青钱”分别比喻湖水与荷叶,生动传神,动词“萦”“点”更是活化了景物。
D.“东湖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手法写豫章东湖的美景,词人借此表达了东归隐居之意。
2)词中“后夜相思月满船”被赞为妙手偶得的佳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惜花
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
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
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
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
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
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
D.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
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
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
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
③吹篪(chí)客:此处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报仇。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璧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旧时吴王霸业今已消亡,“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充满笛声的声色之境,怎能不叫人感慨。
D.领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
9.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
E. 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注]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 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2)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11.(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再泛吴江①
[宋]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
②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
后知司马囧将败,又因秋风起,思念故乡鲈鱼脍,遂辞官归吴。
③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
1)(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地、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的“绿袍”呼应。
B.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
C.颈联以移动的视角写景,照应了题目“泛吴江”;再以晓月孤轮、春山数点,表达了诗人泛舟时的心境。
D.尾联运用典故,以“张翰还笑我”与“依旧惹埃尘”形成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张翰的否定与自己的执著。
E.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严守格律,音韵和谐;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融情于景的写法运用得当;抒情委婉含蓄。
2)(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鹄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①
辛弃疾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③犹在,头上貂蝉④会见。
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①范先之,作者门人。
祐之,作者族弟。
②更管:哪管。
③青毡:指家传旧物,也喻指高贵世家。
④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
D.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
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
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
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
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
“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第二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试赏析本联的精妙之处。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①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②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①塞上长城,南朝刘宋的名将檀道济,曾自许为“万里长城”。
②出师,诸葛亮伐魏,临行时上表后主刘禅,后人称为《出师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期盼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B.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C.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D.尾联饱含诗人对诸葛亮的失望之情,并表达了再次出征的决心。
2)诗歌用典恰到好处,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简要赏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写出了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2)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上片第六句以“万斛”状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东溪(注)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东溪:流经梅尧臣的家乡安徽宣城。
此诗是诗人 53 岁丁母忧居家乡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叙看水之意,抒流连之情。
山水之美,爱之不厌,虽平平写来,但已蕴含“闲意”,总领了全诗。
B.颔联写水旁岸上,颈联写水中洲渚,春意盎然而又清单平远。
这两联虽只写景,但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C.尾联“情虽不厌”总括了全诗情感,又照应了“发船迟”,两句中多次转折,表达了诗
人疲倦厌世的感情。
D.全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通篇结构严密,层次繁多,语言形象生动又言之尽意。
2)诗中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河北民(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2)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边思
李益①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注)①李益,字君虞,陇西始藏(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身份的尊贵;“佩吴钩”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
B.第二句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C.第三句中李益直接称自己是“关西将家子”,语调轻松洒脱,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
D.诗人写作这首诗的重点并不在于绘形写貌,叙述自己的经历,而重在抒写自己的感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夜雪”一词点明时间,引人联想,全诗也围绕这个词展开。
B.“复见窗户明”是月光照射的效果。
“夜深知雪重”中的“夜”呼应题目。
C.三四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真切地呈现出一个清宁世界。
D.三四两句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2)此诗对“夜雪”的描写最大的特点是侧面描写。
请问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
2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
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
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
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
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作者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
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櫻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盘玉著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②赐需: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
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成都的樱桃应季而红,村农热情“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B.颔联中上一句“愁”字直接抒发诗人人生的漂泊与愁苦,下一句惊讶于樱桃的“万颗匀圆",情感由愁苦较为惊讶。
C.颈联由前两联的写“今日”转为忆“昨日”,尾联“金盘玉箸”承颈联“大明言”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昨日”同到“任转蓬”的蜀地,采用了今昔对比手法,。
D.这是一首以“朱樱”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语言既平易义有“惊心之辞”,感情丰富,耐人寻味。
2)本诗情感丰富,请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25.阅读下面元曲,完成各题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有人说“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用得妙,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词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①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陆游,号放翁,著名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时。
②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
③木笔:又名辛爽花,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湖山”二宇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出“幽居”。
B.诗中写放翁心中郁结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以其境过清"时的心境相似.
C.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宽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细处动态。
D.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全诗是怎样体现“幽居初夏”之“幽”的?
2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