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 宗法制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
2、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
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树立理学统治地位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修身养性,提高修养
D.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3、“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
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十日谈》和《西游记》这两部文学名著体现的相同思想是
A.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B.挑战正统,提倡经世致用
C.反对专制,否定教会权威 D.批判现实,宣扬理性主义
5、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
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

”以上材料说明了
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6、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说:“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
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这句话说明毛泽东
A.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7、“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
(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8、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
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这三位伟人思想的相同点不包括()
A.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B.中西结合,大胆创新
C.以追求西方民主政治为思想核心 D.对农村土地问题给予了关注
9、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

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
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10、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
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11、“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
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
12、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法律
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

”这一学派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学派 C.启蒙思想家 D.自然哲学家
13、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

这主要是因为
A.达尔文和牛顿都有着惊人的洞察力 B.达尔文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
C.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D.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牛顿经典力学
14、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
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C. 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15、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
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的是 A.伽利略 B.爱因斯坦 C.波尔 D.普朗克
16、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相符的是
①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②优胜劣汰思想影响着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③沉重的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④为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7、 20世纪初物理学发展史上的出现两场伟大的革命。

这两场革命促使使人类
A.拥有了研究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理论体系 B.否定了此前物理学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C. 放弃了经典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 D.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交方式
18、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
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下列关于屈原及楚辞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屈原是春秋时期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B.楚辞采用吴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C.楚辞是以北方民歌,《离骚》是代表作 D.楚辞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19、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西方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下列思想家与
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③孟德斯鸠——社会契约,民主共和④伏尔泰——开明君主制,生而平等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
主义作品,因为:
A.达·芬奇成功的运用“圣像图”的画法
B. 达·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其中
C.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D.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21、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
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 B.先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2、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
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

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23、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

”体现他的什么主张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大政策
24、“发表于1940年1月,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中国革命
的发展阶段、性质、领导权等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

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


上述材料来源于百度词条,它来自毛泽东的哪一部著作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5、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
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 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26、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

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
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27、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
言西学。

”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28、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
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29、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
咸(丰)以降之学新。

”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30、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32、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
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
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商品经济活跃
34、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 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35、“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36、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
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37、.“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
倡。

”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
38、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
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 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D. 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3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

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C.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40、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没有三大政
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理解最准确的是A.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代名词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41、(16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本。

及其长也,不进之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朱熹《大学或问》
材料四“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在修养论上的主张。

(3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顾炎武在治学上的主张。

(3分)
(5)请用几个关键词简单概括儒家学说的时间和相应的发展变化(4分)
42、(12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变革与它的国民素养紧密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或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4分)
(3)根据材料三的分析视角和思路,概括梁启超的“新民”理念与陈独秀的“新青年”理念之
间的关系。

(4分)
43、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8分),并分析其历史意义(4分)。

碣石中学高二级历史第三次月考答题卡(2012.11.06)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D】17【A】【B】【C】【D】 18【A】【B】【C】【D】 19【A】【B】【C】【D】 20【A】【B】【C】【D】21【A】【B】【C】【D】 22【A】【B】【C】【D】 23【A】【B】【C】【D】 24【A】【B】【C】【D】25【A】【B】【C】【D】 26【A】【B】【C】【D】 27【A】【B】【C】【D】 28【A】【B】【C】【D】29【A】【B】【C】【D】 30【A】【B】【C】【D】 31【A】【B】【C】【D】 32【A】【B】【C】【D】33【A】【B】【C】【D】 34【A】【B】【C】【D】 35【A】【B】【C】【D】 36【A】【B】【C】【D】 37【A】【B】【C】【D】38【A】【B】【C】【D】 39【A】【B】【C】【D】 40【A】【B】【C】【D】
二、非选择题(3大题,共40分)
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取得发展,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确立为官方哲学,清末,儒家思想非常活跃。

(5分)
过程: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
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992年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完善邓小平理论,
1997年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意义: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块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