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创新课件:第三章 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暖气流相通,暖气流被迫抬升 E 副极地低气压带
到冷气流之上(动力因素) G极地高气压带 气流受冷收缩下沉(热力因素)
(2)热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 赤道低气压带 ,受地 B东北信风带
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 D盛行西风带 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风 极地高气压 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 F极地东风带 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东亚季风 西北 风
南亚季风 东北风
1月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蒙古、西伯利亚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 东南风
西南 风
பைடு நூலகம்
7月 源地 太平洋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季风环流 特别提醒 【点拨】 1.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原因: 亚洲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海陆气压差异最明显。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1)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偏北 ,冬季 偏南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特别提醒 【辨析】 大气环流并非单指三圈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包括三圈环流(气 压带和风带)外,还包括季风环流,如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 要注意全面考虑。
气压中心M是 亚洲(蒙古—西伯利亚) 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 亚洲(印度)低压
,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半球气压中心 特别提醒 【点拨】 简图法示意气压中心及季风环流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 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点拨】 “<”号法识记风带的分布 全球风带可以利用“<”巧记,即风向右偏为北半球,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下 图所示:
如下图中甲为北半球,丙为南半球,乙为赤道。进一步根据高气压气流向外,如 甲、丙;低气压气流向内,如乙,判断气压带的名称。
北半球气压中心 知识清单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点拨】 气压带形成的两种类型 1.热力型 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1)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2)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 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1)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2)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热点快递] 热点扫描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 试题多以动物迁徙、植被生长、湖水颜色变化等自然现象为切入点,以区域图、 景观图、气候统计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 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热点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南北美西海岸、非洲、澳大利 亚南部等地区。
[深化探究] 1.受信风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定是干燥的吗? 提示 不一定。信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随着气温升 高,水汽难以凝结,不易成云致雨,在其影响下,气候一般是干燥的。但当信风 来自温暖湿润的海洋时,降水较多,气候就是湿润的。 2.季风的形成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 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如南亚夏季的西 南季风主要是由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 成的。
3.季风仅仅存在于南亚和东南亚,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东亚、东南亚、非洲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 但以南亚和东南亚最为典型。 4.有海陆分布的地区就能形成季风吗? 提示 不一定。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环流、地形因素 的影响也很突出。如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风向转换不显著也不会形成季 风。季风形成强调“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小范围风向变化受地形 影响大,不称其为季风。
思维导图
[基础自查]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知识清单 1.三圈环流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高地低转纬偏受向热力不均影响⇒三圈环流① ② ③中低高纬纬纬度度度环环环流流流圈
圈 圈
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1)气压带
A 赤道低气压带 气流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 C副热带高气压带 气流下沉(动力因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
[考纲展示]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情分析
核心素养
常以气压 1.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图,认识不 带、风带的分 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 布图、区域图 风环流、海陆气压中心)的特点。 为载体,结合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 实例考查大气 带的形成、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 环流原理的表 大气环流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现及应用,侧 3.地理实践力:根据当地情况观察 重考查大气环 分析当地大气环流的特点及对气候 流原理的阐释。的影响,如季风气候、伏旱等。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季风环流 知识清单 1.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风向
2.季风环流的判读: (1)通过气压分布状况判读季节:30°N的近地面有低压中心(如90°E附近,即印 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60°N的近地面有高压中心(如70°E附近,即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读季节;偏北风为冬季,偏南风为夏季。
[热点题型] 大澳大利亚湾的冬季在强风控制下风浪甚大,素以风大浪高闻名,以致船舶 难以停泊。希利尔湖位于该湾西部的中岛上,它是一个咸水湖,湖水的颜色会随 着盐度的增大呈现出从淡绿到深红的色调变化。读图,回答1~2题。
到冷气流之上(动力因素) G极地高气压带 气流受冷收缩下沉(热力因素)
(2)热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 赤道低气压带 ,受地 B东北信风带
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 D盛行西风带 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风 极地高气压 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 F极地东风带 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东亚季风 西北 风
南亚季风 东北风
1月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蒙古、西伯利亚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 东南风
西南 风
பைடு நூலகம்
7月 源地 太平洋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季风环流 特别提醒 【点拨】 1.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原因: 亚洲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海陆气压差异最明显。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1)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偏北 ,冬季 偏南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特别提醒 【辨析】 大气环流并非单指三圈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包括三圈环流(气 压带和风带)外,还包括季风环流,如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 要注意全面考虑。
气压中心M是 亚洲(蒙古—西伯利亚) 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 亚洲(印度)低压
,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半球气压中心 特别提醒 【点拨】 简图法示意气压中心及季风环流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 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点拨】 “<”号法识记风带的分布 全球风带可以利用“<”巧记,即风向右偏为北半球,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下 图所示:
如下图中甲为北半球,丙为南半球,乙为赤道。进一步根据高气压气流向外,如 甲、丙;低气压气流向内,如乙,判断气压带的名称。
北半球气压中心 知识清单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点拨】 气压带形成的两种类型 1.热力型 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1)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2)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 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1)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2)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热点快递] 热点扫描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 试题多以动物迁徙、植被生长、湖水颜色变化等自然现象为切入点,以区域图、 景观图、气候统计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 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热点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南北美西海岸、非洲、澳大利 亚南部等地区。
[深化探究] 1.受信风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定是干燥的吗? 提示 不一定。信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随着气温升 高,水汽难以凝结,不易成云致雨,在其影响下,气候一般是干燥的。但当信风 来自温暖湿润的海洋时,降水较多,气候就是湿润的。 2.季风的形成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 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如南亚夏季的西 南季风主要是由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 成的。
3.季风仅仅存在于南亚和东南亚,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东亚、东南亚、非洲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 但以南亚和东南亚最为典型。 4.有海陆分布的地区就能形成季风吗? 提示 不一定。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环流、地形因素 的影响也很突出。如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风向转换不显著也不会形成季 风。季风形成强调“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小范围风向变化受地形 影响大,不称其为季风。
思维导图
[基础自查]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知识清单 1.三圈环流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高地低转纬偏受向热力不均影响⇒三圈环流① ② ③中低高纬纬纬度度度环环环流流流圈
圈 圈
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1)气压带
A 赤道低气压带 气流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 C副热带高气压带 气流下沉(动力因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
[考纲展示]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情分析
核心素养
常以气压 1.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图,认识不 带、风带的分 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 布图、区域图 风环流、海陆气压中心)的特点。 为载体,结合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 实例考查大气 带的形成、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 环流原理的表 大气环流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现及应用,侧 3.地理实践力:根据当地情况观察 重考查大气环 分析当地大气环流的特点及对气候 流原理的阐释。的影响,如季风气候、伏旱等。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季风环流 知识清单 1.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风向
2.季风环流的判读: (1)通过气压分布状况判读季节:30°N的近地面有低压中心(如90°E附近,即印 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60°N的近地面有高压中心(如70°E附近,即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读季节;偏北风为冬季,偏南风为夏季。
[热点题型] 大澳大利亚湾的冬季在强风控制下风浪甚大,素以风大浪高闻名,以致船舶 难以停泊。希利尔湖位于该湾西部的中岛上,它是一个咸水湖,湖水的颜色会随 着盐度的增大呈现出从淡绿到深红的色调变化。读图,回答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