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培优特训卷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培优特训卷及解析
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
1.世界每年因锈蚀而损失的金属数量巨大,防止金属锈蚀已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有关金属锈蚀与保护措施不正确的是
A.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B.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C.铝的抗腐蚀能力比铁强,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D.铝的抗腐蚀能力比铁强,因为铝表面会形成致密而坚固的氧化膜
2.在一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小刚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
小刚同学作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该溶液的pH小于7 B.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C.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D.该溶液显酸性
3.金属R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R+CuSO4=Cu+RSO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金属R的活泼性比Cu要强
C.该金属可以是金属铝D.该金属可能是铁
4.在总结化学知识时,以下归纳或判断正确的是( )
A.可作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酸
5.食醋中含有醋酸,下列使用食醋肯定不能达到目的是()
A.除去水壶壁上的水垢
B.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C.除去菜刀上的铁锈
D.鉴别黄金饰品中是否含有铜
6.“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如图是金属钠投入水中所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以下解释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钠原子在该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
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因为溶液中存在OH-
7.将一根铁棒放在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
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不同离子。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铁离子B.“”表示铜离子
C.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D.反应后铁棒质量减小
8.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由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图中A代表水分子
9.取石灰石与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的溶液A,向其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用pH数字探测仪连续监测,得曲线如图(pH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A中的溶质有两种
B.A、B段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C.B、C段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呈无色
D.D、E两点溶液中的溶质种类相同
10.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下列物质,混合溶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
A.硫酸B.硝酸C.pH为5的溶液D.烧碱溶液
11.推理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B.通过小磁针静止时S极的指向能够判断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
C.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2.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13.下列关于盐酸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
C.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D.能与氧化镁反应生成水
14.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B.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C.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
D.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
15.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以下说法:①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可能有锌或铁②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液可能呈蓝色③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液中一定存在4种溶质④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则滤液中至少存在3种溶质。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6.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后,质量会增加且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浓硫酸 B.烧碱 C.浓盐酸 D.熟石灰
17.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C.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18.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是()
A.CO2B.SO2C.NH3D.NO2
19.质量相等的金属镁和铝分别加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毕后,金属均有剩余。
则反应两种溶液质量关系是()
A.相等
B.镁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
C.铝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
D.无法比较
20.一次实验开放日活动中,小杨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变红色.小杨同学做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B.该溶液的pH大于7
C.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某种碱
D.该溶液显碱性
21.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下列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铁和钢的性质不同,是由于含碳量不同
B.CO和CO2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D.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都有H+
22.X、Y、Z代表三种金属,将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无明显现象,Y、Z逐渐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
将Y放入ZCl2溶液中,发现Y表面有Z析出。
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X>Y>Z
B.Y>X>Z
C.Y>Z>X
D.Z>Y>X
2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为了防止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和受潮,生产厂家往往在食品包装袋中放入装有某些化学物质的小袋。
你认为放在这些小袋中的物质应该是()
A.蔗糖和无水硫酸铜B.食盐和生石灰
C.还原铁粉和生石灰D.烧碱和生石灰
24.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探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向接近沸腾的水中加入一定量NaOH固体,液体迅速沸腾
B.乙将少量头发加入到热的浓NaOH溶液中,头发逐渐溶解消失
C.丙向久置空气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检验其是否变质
D.丁向盛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浓烧碱溶液,鸡蛋被“吞”入瓶中
25.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取用液体B.加热液体
C.稀释浓硫酸D.蒸发食盐水
26.在实验室中为了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溶液,同学们提出了下列几种方法:①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②分别滴加酚酞溶液③闻气味④品尝⑤分别加入一小段镁带⑥分别加入大理石。
其中可行的是:
A.都可以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⑥27.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溶液中滴入石蕊仍为紫色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
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
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
28.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稀释浓硫酸B.滴加液体
C.检验氧气D.称氢氧化钠固体
29.下列关于常见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浓NaOH溶液具有强碱性
B.浓盐酸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溶液质量减小
C.浓硫酸需要密封保存是为了防止其与氧气反应
D.Ca(OH)2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30.将一定量的浓硫酸和浓盐酸分别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质量都增加
B.溶液的质量都减少
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增大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
1.C
【解析】
【详解】
铝的抗腐蚀能力比铁强,因为铝表面会形成致密而坚固的氧化膜,阻碍了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
故选C。
解析:C
【解析】
【详解】
铝的抗腐蚀能力比铁强,因为铝表面会形成致密而坚固的氧化膜,阻碍了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
故选C。
2.B
【解析】
【分析】
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
【详解】
A、碱性溶液pH大于7,故A错误;
B、碱性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故B正确;
C、碱性不一定是碱的
解析:B
【解析】
【分析】
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
【详解】
A、碱性溶液pH大于7,故A错误;
B、碱性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故B正确;
C、碱性不一定是碱的溶液,比如碳酸钠是盐,其溶液也显碱性,故C错误;
D、分析得知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A、R是单质,硫酸铜是化合物,生成的铜是单质,硫酸R是化合物,该反应是置换反应,故A说法正确;
B、R能将铜置换出来,说明R的活动性要比铜强,故B说法正确;
C、铝能与硫酸铜
解析:C
【解析】
【详解】
A、R是单质,硫酸铜是化合物,生成的铜是单质,硫酸R是化合物,该反应是置换反应,故A说法正确;
B、R能将铜置换出来,说明R的活动性要比铜强,故B说法正确;
C、铝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但是铝与硫酸铜反应是生成的硫酸铝中,铝元素显+3价,而这个反应生成的盐中,R显+2价,该金属不能使铝,故C说法错误;
D、铁在铜的前面,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4.C
【解析】
【详解】
A、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都可以作保护气,错误;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比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
C、根据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都可以作保护气,错误;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比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正确;
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但是二氧化碳是氧化物,错误。
故选C。
5.D
【解析】
【详解】
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使用食醋能达到除去水垢的目的,选项正确;
B、食醋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选项正确;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醋酸反应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使用食醋能达到除去水垢的目的,选项正确;
B、食醋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选项正确;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醋酸反应,使用食醋能达到除锈的目的,选项正确;
D、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不能与醋酸反应,使用食醋不能达到目的,选项错误,故选D。
6.B
【解析】
【详解】
A、根据图示,该反应是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
B、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由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根据图示,该反应是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
B、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由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正确;
D、反应后溶液中存在OH-,溶液呈碱性,正确。
7.C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微粒的变化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在反应前的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微粒的变化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在反应前的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含有离子是亚铁离子、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由离子的变化可知,表示新增加的亚铁离子,,不确定哪种是铜离子还是硫酸根离子。
【详解】
A、溶液中不含有铁离子,表示亚铁离子,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由上述分析可知,表示亚铁离子,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方程式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由于生成的铜覆盖在铁棒上,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后铁棒质量增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微粒的变化及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即可顺利解答。
8.B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稀盐酸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钠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钠。
【详解】
A、溶液中阳离
解析:B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稀盐酸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钠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钠。
【详解】
A、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溶液对外不显电性,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水和氯化钠,溶剂质量增加,故B不正确;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水和氯化钠,图中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了,故A代表水分子,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酸碱中和反应其实是离子之间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9.C
【解析】
【分析】
石灰石与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和水,由图可知,A点溶液呈酸性,故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时,盐酸过量,B反应完全,溶液显中性,当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于水,由于碳酸钠溶液显弱
解析:C
【解析】
【分析】
石灰石与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和水,由图可知,A点溶液呈酸性,故石灰
石和盐酸反应时,盐酸过量,B反应完全,溶液显中性,当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于水,由于碳酸钠溶液显弱碱性,故溶液变成碱性了。
【详解】
A、通过图象的变化关系,A点溶液呈酸性,故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时,盐酸过量,反应后剩余溶液中含HC1、CaCl2,故溶液A中溶质有两种,故A正确;
B、当往HCl、CaCl2的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时,Na2CO3要先与HCl反应,故A、B段现察到有气泡产生,故B正确;
C、B、C段溶液呈中性,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呈紫色,故C不正确;
D、D、E两点溶液中的溶质种类相同,都含两种: NaCl、 Na2CO3,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溶液之间的反应要注意反应物的量之间的关系。
10.D
【解析】
【分析】
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向显酸性的溶液中加入显酸性的溶液时,溶液的pH可能不变、变大或变小;向显酸性的溶液中加入显碱性的溶液时,溶液的pH
解析:D
【解析】
【分析】
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向显酸性的溶液中加入显酸性的溶液时,溶液的pH可能不变、变大或变小;向显酸性的溶液中加入显碱性的溶液时,溶液的pH一定升高。
【详解】
A、pH为5的溶液显酸性,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硫酸时,由于硫酸也显酸性,因此混合溶液的pH不一定增大,故A不正确;
B、pH为5的溶液显酸性,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硝酸时,由于硝酸也显酸性,因此混合溶液的pH不一定增大,故B不正确;
C、pH为5的溶液显酸性,向pH为5的酸性溶液中加入pH=5的溶液时,溶液的pH不变,故C不正确;
D、pH为5的溶液显酸性,向pH为5的酸性溶液中加入烧碱溶液时,由于烧碱溶液pH大于7,则混合液的pH一定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1.C
【解析】
【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酸碱
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某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C
【解析】
【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某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物是该物质与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故A不正确;
B.通过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能够判断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故B不正确;
C.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C
正确;
D.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金属氧化物和酸,非金属氧化物和碱都能生成盐和水。
12.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
解析: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A不正确;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
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水汽化吸热,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13.C
【解析】
A、盐酸呈酸性,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A正确;
B、盐酸呈酸性,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故B正确;
C、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其他酸不能生成氯化银,故C错误;
D、盐酸酸
解析:C
【解析】
A、盐酸呈酸性,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A正确;
B、盐酸呈酸性,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故B正确;
C、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其他酸不能生成氯化银,故C错误;
D、盐酸酸性,酸能与氧化镁反应生水,故D正确。
点睛∶酸的共同性质①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②能与比较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③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④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⑤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14.C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或烧碱,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易溶于水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或烧碱,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放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或烧碱,易溶于水,放热,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
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B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铁>锌>氢>铜>银,可知,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铁>锌>氢>铜>银,可知,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
【详解】
①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滤渣中不可能有锌,说法错误;
②在滤渣中有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生成,说明铁反应完全,硝酸铜可能有剩余,滤液可能为蓝色,说法正确。
③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有硝酸银,则硝酸银未被反应完,则此时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为:硝酸亚铁、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说法正确。
④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说明硝酸银反应完全,此时滤液中至少存在硝酸亚铁、硝酸锌,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可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分析。
16.A
【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使自身的质量增加,但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正确;B、烧碱能在空气中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质量增加同时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解析:A
【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使自身的质量增加,但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正确;B、烧碱能在空气中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质量增加同时发生化学变化,错误;C、浓盐酸在空气中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溶液质量减小,错误;D、熟石灰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发生了化学变化,质量增加,错误。
故选A。
17.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解析: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不是16g,故A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量程比所量取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所以可以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故B说法正确;
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pH值的整数值,无法精确到小数点,所以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空气中的成分以体积含量计算,氧气约占21%,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18.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B.二氧化硫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解析: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B.二氧化硫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C.氨气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故正确;D.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亚硝酸,亚硝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19.B
【解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