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ICU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ICU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目标一:严格执行手卫生
1.具备足够的非接触性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2。

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

3。

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4。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
5.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

6。

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病房内有明显的手卫生标志,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目标二:预防中心静脉导管(CVC)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1.建立专业的静脉治疗小组。

对导管插入和护理的人员进行培训。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2.触摸、插入、更换或包扎血管内导管前、后,均要洗手或手消毒。

3.插管或更换导管的覆盖敷料,包括插孔及管口的外表消毒,均要戴无菌手套,采取正确的无菌技术。

4.置管和局部换药时的皮肤消毒剂宜选择2%洗必泰、1-2%碘酊、碘酒或酒精,消毒后让消毒剂自然风干,使皮肤上的细菌被杀灭。

5。

一般选用透明的、半渗透性的聚氨酯贴膜(例如3M透明敷料系列产品)保护穿刺点.对于成年患者,至少1周更换1次敷料,纱布则需2天更换一次。

如果覆盖膜变湿、松动或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

出汗较多患者、高温季节、穿刺点有出血或者渗出等情况,应该首选无菌纱布敷料,避免使用覆盖膜.无出血、出汗及渗出等特殊情况可48h更换。

6.增加导管的管腔数量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如有可能,尽可能使用单腔导管。

7。

导管使用过程中,保持系统密闭。

8。

中心静脉导管通常不需常规更换,当导管不再需要时,应立即拔除,一旦发生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应及时拔除导管。

目标三: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1.严格执行手卫生(详见目标一)。

2。

提高ICU护士对于抬高床头的依从性。

机械通气患者如果没有体位改变的禁忌症,应予抬高床头30—45°,避免镇静时间过长和程度过深,避免误吸,尽早撤机,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3.重视气管插管病人的口腔护理,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方法和工具,建议使用洗必泰行口腔护理,每2—6h一次.
4.按需吸痰。

机械通气的患者应通过各种指标及时评估气道内是否有分泌物,包括听诊呼吸音,患者是否能有效咳嗽,气道内可否见到分泌物。

在容量控制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增加,压力控制机械通气时潮气量减少时,需要考虑气道分泌物增加引起,应通过气道吸引确保分泌物的充分清除。

5.不再需要常规进行人工气道的气囊放气,应常规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高容低压套囊压力在
25-30cmH2O之间既可有效封闭气道,又不高于气管粘膜毛细血管灌注压,可预防气道粘膜缺血性损伤及气管食管瘘,拔管后气管狭窄等并发症。

6.机械通气时应在管路中常规应用气道湿化装置,如湿热交换器(人工鼻)或者加热型湿化器,但不推荐在吸痰前常规进行气道内生理盐水湿化。

人工鼻应每天更换,加热型湿化器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7。

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倾倒在带盖容器内,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

8。

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尤其适用于①氧储备差,开放式吸痰可能导致低氧血症的患者;②使用高
呼吸末正压机械通气的患者;③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

9.条件允许时,对于预计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的病人,均应常规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实施声门下抽吸,降低VAP发病率。

10。

正确记录呼吸机使用参数和各项监测指标。

11.每天进行拔管评估,尽早拔除气管插管。

目标四:提高人工气道患者吸痰的安全性
1。

根据患者出现咳嗽、听诊有湿啰音、气道压力升高、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指征,按需吸痰,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2。

吸痰操作要求:压力成人13。

3~20。

0kPa (100~150mmHg),小儿不超过13.3kPa (100mmHg),吸痰时间≤15S。

3.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约2min)。

吸痰后观察血氧饱和度等变化。

4.吸痰后要进行肺部听诊,判断是否吸净痰液.若有痰液,隔3~5min,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吸。

5.气道内滴湿化液不应常规使用,可使用人工鼻、加热湿化器进行湿化。

6。

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尤其适用于①氧储备差,开放式吸痰可能导致低氧血症的患者;②使用高呼吸末正压机械通气的患者;③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如病人有肺出血,使用高PEEP通气的患者,按医嘱执行处理.
7.如使用开放式吸痰,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口腔吸痰管和人工气道吸痰管要分开。

8.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心率、心律、血压、氧饱和度等情况。

9.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目标五:提高患者管道安全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留置各种管道的目的、作用和保护方法,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2.对于可在X射线下显像的管道,如气管插管、鼻胃管、中心静脉置管等,应结合X射线判断其位置是否正确.
3.各种管道固定必须严格按照护理规范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固定方式,保证管道的放置处于安全位置,每班记录有关管道(如气管插管、鼻胃管等)外露刻度。

4.各种管道必须有清晰的标识,注明管道的名称和日期.
5.留置引流管时,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

如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6.烦躁患者要做好保护性约束,比如手套式的保护性约束,防止患者无意识地拔除管道.特别烦躁的患者应报告医生,与医生共同评估,可能发生意外拔管的患者应给予适当镇静,并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7。

护士定时巡视各种管道的接头连接是否紧密,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合理、安全,并且每班要有记录。

目标六:提高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1。

医院/科室制定有关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的指引,实施安全转运。

2。

使用《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记录单》,评估危重症患者情况和转运的风险性,采取安全有效的转运方式和措施,使患者安全顺利转运到目的地.
3。

转运前告知患者/家属转运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与并发症,取得理解与配合.必要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4。

确定转入科室是否做好迎接准备.
5.运送人员是有经验并受过相关训练,能在转运途中观察病情,具备紧急救治能力。

6。

转运前保持气道通畅、妥善固定各管道,确定运送携带的仪器及药品,如呼吸机、监护仪、呼吸囊、吸痰机、氧袋、急救药箱,确保其功能完好,运作正常.
7。

转运和检查过程中,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各管道安全固定及药物安全输入。

目标七:提高危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安全性
1.向家属解释保护性约束的原因、必要性、方法及约束产生的不良后果,签订《约束患者知情同意书》。

2。

使用《约束护理单》,评估患者年龄、意识、活动能力、心理状态,以及需要约束部位皮肤和四肢循环状况,选择合适的约束工具及约束方法。

3。

使用约束带时,使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约束带下垫软衬垫,松紧以能伸进一手指为宜。

4.患者被约束期间应至少2h解除约束带一次,时间为15~30min.每隔15~30 min观察并检查约束带的松紧,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和血液循环情况。

目标八:预防与减少危重症患者压疮发生
1.危重症患者转入ICU时使用《压疮风险评估单》正确评估压疮风险,病情稳定时每隔7天重新评估一次。

病情变化及时评估。

2。

根据压疮分险评估的结果,选择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体位转变、减少局部的摩擦力和剪切力、局部减压、皮肤的及时清洁等。

高危患者采取重点预防措施,并跟踪预防效果。

3。

发生压疮或带入压疮使用《压疮(伤口)护理单》,正确评估伤口及记录护理措施和效果.
4。

根据压疮分级情况以及处理措施的效果,及时申请压疮护理会诊,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负责。

5.建立压疮风险及上报制度。

6。

建议设立伤口/造口护理小组及各科室的联络护士,指导压疮的预防及处理。

目标九:提高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1.危重病人需要使用多种血管活性药物以及其他的高危药物,如高浓度补钾、高渗溶液等,该类药物应尽可能从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禁止从外周静脉输入。

如病人拒绝则应告知病人相关风险并签署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知情同意书。

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注射器、输液袋以及延长管要有高危药物标识.
3。

建议血管活性药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血管活性药物通道推注其他药物,以免引起血流动力学的突然改变.
4.床边应挂“防外渗安全警示”标识,护士能安全使用这些药物,有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出现药物外渗时使用药物外渗专科护理记录单。

5。

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避免更换时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双泵慎用,可能会存在另外的安全隐患,包括漏开替换泵、替换期间药物的双重输入)
6。

定时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及时发现药液外渗并作出相应处理.
7.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实时记录。

目标十:执行危重症监护单的使用
1.ICU应该使用监护表格进行护理记录。

2。

护理记录要采用实时、焦点、动态记录的模式,不能再写小综述。

3。

护理文件书写要准确、客观,突出专科特点,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观察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