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冯保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冯保明
今天这个物质喧嚣忙忙碌碌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周围跋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益沧桑的灵魂,忧郁的日子里,我们总想放声高歌,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的散文名篇,安排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民情,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云南的歌会》这篇散文,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整理对自然、人情和艺术的赞赏,作为单元首篇,它对单元目标的完成有奠基作用,学习本文能够以整理细腻的审美之心引领学生关注、热爱民俗文化,并引导学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和本单元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一学习重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云南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揣摩品味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
情感目标:感受整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整理的表现手法。

2、感受文章传递的内涵之美,理解整理对自然、人情、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

[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第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1、学案导学法:课前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把课文、图片、音乐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为学生创设和谐、快乐的学习情景。

(三)美读、感悟
本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修辞运用丰富,更需要通过吟咏朗诵来传情和悟情,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
中领悟文章的美。

(四)讨论法: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说学法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所以我采取以下学法指导:
①、读书品味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的文章更要多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

②、查阅资料法: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③、自主合作探究法:
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当今世界文坛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奖是诺贝尔文学奖,国人一直与此无缘,以致耿耿于怀甚至魂牵梦萦,直到2013年作家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终于圆了国人的梦,可是在此之前还有一个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他就是湘西作家沈从文,被人们称为乡土之美的歌者,他的一生都在对他的故乡湘西进行深情的歌唱。

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究竟他是怎样的一位作家,竟然能得到瑞典文学院院士这么高的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最近沈从文,走进他的《云南的歌会》,去了解一下是云南之美流淌出这样的文字,还是沈从文的文字流淌出别样美丽的云南。

【说明】学生因为年龄和阅读面的关系,对作家沈从文不太了解,通过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的话导入新课,学生可以迅速对作家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心怀崇敬之情,满怀好奇之心投入到课文中去。

同时也通过导语快速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有助于文章的学习。

(二)展示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有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三)根据导学案了解作家作品,检查预习,落实生字词。

【说明】这个教学板块是与导学案的融合,营造课堂氛围,关注基础知识的落实。

既验收了学生预习的效果,扩展课堂容量,又满足了学生预习的成就感,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云南当地民歌和风俗习惯,丰富了知识,培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四)自学释疑,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有听录音朗读,而后带着导学案设置的题目进行朗读,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

听和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同时根据导学案整体感知的部分,让学生回答问题,感知文章内容,完成知识目标。

大家已经预习了《云南的歌会》,整理写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在唱歌?(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
明确: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五)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这个环节主要任务是突破本文的重难点,故此我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
教学板块之一发现“意思”
从整体上看,你觉得整理所写的这些与歌会有关的内容有意思吗?哪些地方有意思,意思又在哪里?那我们不妨再来读一读着篇文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

可以从唱歌的地点、人物、气氛、环境等方面入手,从细节字句中发现“意思”。

(1)要求学生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在书上作记号,自由朗读揣摩,然后再班级交流。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能谈到的重点话题以及教师可作的引导:
整理写云南妇女刻画细腻真实。

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如在眼前。

整理着重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为了写出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风貌,整理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再如:整理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

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为“赶马女孩的歌唱”描绘了一个动人的场境。

鸟鸣与女孩的歌声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乐章。

师: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分析中,我听出来了,我们之所以觉得有意思,就是一句话,一切尽在诗意中,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说明】设计意图:体会精彩语句的表象力,领会作家审美情感,品味艺术表现力。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是强调阅读活动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上。

此问题的解决要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整理对话。

培养学生对文章中细腻生动的描写的感悟力。

教学板块之二:没意思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由呈恭进城时一路的景色,有“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这些内容是没有任何意思,你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小结: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赶马女孩子触目是烂漫的山花,侧耳是悠悠鸟鸣,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

也只有这样淳朴而具有灵性的水土才能养育出如此纯真朴质的人,而也只有这样纯真朴质的人才能唱出这样甜美动听的歌。

整理用秀美的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了歌声的优美和人物的纯美。

整理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

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这正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说明】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品美,并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整理文字的魅力与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学板块之三:作家的“意思”
同学们,沈从文先生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所以才不惜笔墨进行大量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他认为这做是有意义的,也是有意思的。

那么沈从文先生他自己觉得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呢?请看大屏幕。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将本文前面的这段文字人为地删去了,整理当时到云南去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上作一些文物方面的研究,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这个更新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

所以他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沈从文认为这些歌会的意思在哪里吗?(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整理强调了活人、强调了生命(板书)。

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了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从文中看整理是怎么描写个体的生命和整体的生命状态的。

如:对歌女子的外貌描写,打秋千,老人,给我们展现健康鲜活自由洒脱的生命形态。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歌女子的穿着打扮光鲜亮丽来展现整理对种健康、鲜活的生命形这态的极赏。

荡秋千时的活力四射、痛快淋漓,表现了整理对自由洒脱的生命形态的尊重和赞美。

传歌时老人储蓄的智慧和热情,激发了生命深层的活力,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欣赏中感悟生命的活力激情,热情四射,感受整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完成情感价值培养目标。

(六)延伸迁移
先用多媒体介绍展示一些我们省的民风民俗,激起同学共鸣,顺势让同学们介绍一种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

根据课标要求同学们在描述时内容要具体,语言要生动。

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首先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另外也是因为当代中学生特别迷恋一些流行的、现代的事物,从而疯狂的追捧,效仿,进而忽视了蕴藏着民族智慧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它们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其实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可爱之处。

(七)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写一篇介绍家乡民风民俗的小作文。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首先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点,可以加以借鉴,以提高写作水平;另外,通过写作,同学们可以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总结】
在文章中,无论是云雀的吟唱,还是人们的洒脱,都表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活力,这些都是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

只有这样的生命,生活才有意思。

只有这样生活,生命才有活力。

这些生命令我们这些在现实社会里疲于奔命的人无比的羡慕和向往。

不少写平民的散文,往往触及他们生活的卑微,使读者感受不到他们存在的尊严。

沈从文是个例外。

他让我们触摸到平民身上流淌的生命尊严。

这里摇曳着人性中最本真的光华,而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却存在沈从文的记忆中,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饥渴的灵魂。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

艰于呼吸的我们是否该邀江上清风揽山上明月。

期待大家灿烂而青葱的生命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

设计思路: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意思”这个“教学切口”来源于文本,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能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从而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作家情怀。

在“发现意思”的环节始终引领学生围绕“诗意的生活”这个主话题来展开,在“作家的意思”环节始终引领学生围绕“活的生命”这个主话题来展开,从而让课堂在“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的表层线性的推进中潜伏着由“生活”到“生命”的暗线,从
而达到“明”“暗”结合。

突破教学重难点。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人美生活
山路漫歌:景美
村寨传歌:情美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