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十三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第十三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池上
(北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2.请你参与小雨和小王的学习过程,帮他们完成对话。

夜半闻横管
(宋)程俱①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

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小雨说: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不是很严谨的律诗,从句数、字数、对偶、押韵可看出。

小王说:我来印证你的话:
(2)小王问: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多,说说描写笛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吧。

小雨说:好吧!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来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试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4.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解释“初平”、“暖树”两个词语。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古诗文阅读。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③。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

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③刍:喂牲畜的草。

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该诗以________为线索,由“残日”、“________”、“卧听”等词可明。

(2)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破阵子”是本词的,词的作者辛弃疾是派的代表作家。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①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2)结合注释和诗句,说说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山民怎样的心情。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本诗是李白青年时期所作,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他对故乡的之情。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B. 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富有变化。

C.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宛如图画。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无奈伤感的思乡之叹,让人深感悲凉。

12.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尤其是“___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对“争”字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片主要是用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

③浮客:游子。

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16.两首诗都借用“黄金台”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①,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②,驱马复归来。

【注】①碣石馆:即碣石宫。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以亲师事之。

②已矣:结束了。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夕阳垂地大江流”两句的画面。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8.诗歌鉴赏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渔翁
[元]周权
转棹收缗①日未西,短篷斜阁断沙低。

卖鱼买酒归来晚,风飐②芦花雪满溪。

注:①缗:mín,网鱼的绳子。

②飐:zhǎn,风吹物使其颤动。

(1)用原文填空:采莲人因为________而“羞”,渔翁因为________而“醉”。

(2)有人说“采莲”“打渔”都是临水而居的一种生活方式,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结合这两首诗,请谈谈你的看法。

19.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在第六句中,如果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或者“望”字,表达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请你谈谈“见”字的妙处。

(2)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2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大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喷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注释)①《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

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③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

④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

⑤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⑥枯荣:贱贵。

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上面两首诗虽然都出自李贺之手,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1)这是一首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是七言律诗。

押ei\ing韵;又不是很严谨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

而且2,3两联要讲究对仗,它也没有
(2)此诗运用夸张修辞,描写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和蕴含千秋万古之浓情来表现笛声强烈高亢、悲伤沉郁。

(或:此诗二联描写音乐效果声振叶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三联则正面描摹,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分析律诗的韵律特点。

这是一首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是七言律诗。

押ei\ing韵;又不是很严谨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

而且2,3两联要讲究对仗,它也没有。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

此诗运用夸张修辞,夸写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和蕴含千秋万古之浓情来表现笛声强烈高亢、悲伤沉郁。

(或:此诗二联描写音乐效果声振叶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三联则正面描摹,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

在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萋萋秋草让人产生无限惆怅之情,今夜斜射的月光同样照耀着过去在北方所住的楼房。

七、八两句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家国之思的沉痛、孤寂之情。

故答案为:⑴这是一首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是七言律诗。

押ei\ing韵;又不是很严谨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

而且2,3两联要讲究对仗,它也没有。

⑵此诗运用夸张修辞,描写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和蕴含千秋万古之浓情来表现笛声强烈高亢、悲伤沉郁。

或:此诗二联描写音乐效果声振叶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三联则正面描摹,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律诗的韵律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七言律诗格律严密:八句,四韵或五韵(压四个韵或者五个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

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
联、颈联和尾联。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3.(1)行;春
(2)①“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②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渐欲”、“才能”富于动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③“争”字生动地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迷”二字则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

【解析】【分析】(1)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故答案为:(1)①行;②春。

(2)①“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②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渐欲”、“才能”富于动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③“争”字生动地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迷”二字则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 钱塘湖春行”交代线索“行”,着眼点“春”。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
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比如“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4.(1)刚刚齐平。

向阳的树
(2)对比(衬托),表达自己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

【解析】【分析】(1)“水面初平”的意思是: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平”的意思是“刚刚齐平”。

“早莺争暖树”是指初春时早来的黄鹂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

(2)尾联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作者把“白沙堤”与前面所见到的景致进行比较,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用“最爱”一词,表达诗人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刚刚齐平;向阳的树
⑵对比(衬托),表达自己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

“初平”的意思是“刚刚齐平”。

“暖树”指“向阳的树”。

⑵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通过诗中的典故可以看出,作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想做官而没人引荐的苦衷,表达出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的愿望。

本诗表达诗人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

5.(1)时间;青灯
(2)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解析】【分析】(1)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青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

由此可见时间推移是全诗的线索。

(2)本诗刻画了一个羁旅在外、孤单寂寞、夜不能寐、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

题目中的“宿”“旅馆”表明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游子身份;“寒林残日”,乌鸦归巢,再加上明灭的油灯营造出的冷清气氛,体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表示动作的词从“假寐”到“卧听”,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纷乱惆怅之情;“疲马” “残刍”表现马非常疲倦,这也表现了诗人旅途之中的奔波劳累。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时间;青灯;
⑵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1)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解析】【分析】(1)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叙写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

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

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故答案为:(1)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点评】(1)理解诗句的作用,也需要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2)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7.(1)词牌名;豪放
(2)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解析】【分析】(1)“破阵子”是本词的词牌名。

唐教坊曲名,一名“十拍子”。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作者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
表,以后遂相沿用。

(2)“醉”:以酒浇愁,凸显作者苦闷心情。

同时,只有醉时和梦里才能做的事情,说明作者求而不得,现实境遇难以让他实现理想。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词人渴望上战场为国杀敌建功,可是却被朝廷弃之不用。

词人满心愤懑,也只有在梦中方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通过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其实那也是词人心中所想,以此来表达词人无法施展自己抱负的愤懑之情和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故答案为:⑴词牌名;豪放
⑵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点评】⑴诗词的作者、文化常识等要识记。

⑵我们可以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一、抓住诗题;二、抓住关键词句;三、抓住意象特点;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8.(1)“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

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2)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从描写景物特征以及语言特色(音律、节奏)角度分析。

“蒙蒙”,描绘出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

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

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故答案为:⑴“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

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⑵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9.(1)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

(2)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情绪,又有看到景色后开朗宽松的心境。

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流露出作者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

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诗人的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

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赏析能力,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