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有助释放改革红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政放权有助释放改革红利
李长安
2013-5-16 5:42:04 来源:2013年05月15日 10:20 中国网
近日,国务院再次召开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指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
毫无疑问,加快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步伐、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在当前启动新一轮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背景下,显得十分紧迫而又必要。
从性质上来讲,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它存在于包括市场经济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之中。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后遗症”远未消除,如今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行政管理领域。
根据统计,我国现有150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行政审批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国防、外交、公安、经济、城市管理等20多个领域、50多个行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以政府主导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模式”也饱受批评。
这其中,行政审批范围广、手续多、时间长、效率低成了阻碍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方面,行政审批项目范围太广,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主要表现。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清晰,凡是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一般都采取不干预的做法。
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小政府、大市场”结构的根本原因。
反观中国,也正是由于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过多过广,才形成了“大政府、小市场”的格局。
另一方面,行政审批制度不规范极容易导致权力寻租现象,腐败问题突出。
行政审批制度背后隐含的一面就是“公章政治”,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少数官员就会运用手中权力索贿纳贿,不给钱不办事。
而审批程序越多越复杂,企业或者居民需要付出的“权力租金”就越高。
不仅如此,行政审批制度的异化还成了一些地方政府乱收费的“噱头”。
从行政审批的现实来看,许多行政审批权力,从设置的那天起就带来了一批收费项目,形成了“权力支持收费,收费养育权力”的怪圈。
国际上普遍担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但实际上,只要我们继续高举改革的旗帜,深化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在内的各项经济社会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就会再次被激发出来。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事业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红利”可能最大,也是成本最小、见效最快的一项改革。
通过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范围,可以极大地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在刺激民间投资、扩大居民消费、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因此,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几乎都是将减少行政审批作为突破口。
2001年以来,国务院分6批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
本届新政府上任以来,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务院就两次召开常务会议,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
不过,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经过历次大刀阔斧地简政放权后,现在剩下的都是难以啃动的“硬骨头”。
因此,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使“改革红利”持续涌流出来。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