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坦埠镇中心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坦埠镇中心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1927年到l936年,中国的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参考答案:
D
2. 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
这说明抗日战争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D.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参考答案:
C
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C;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指1927年南昌起义,排除A;根据“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反映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故选C。
3. “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答案:
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反映了废除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集体所有制,即1953年开始的新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分散落后的农业经营模式,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故选C。
民生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已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 项错误;D项所述不符合史实。
4.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下列作品属于文人画的是
参考答案:
A
5. 汉朝政论家仲长统议论某一制度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材料表明这一制度
A.从光武帝开始实行
B.台阁官员位高权重
C.是皇权扩张的结果
D.是中央与地方博弈
参考答案:
C
【详解】材料“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反映了东汉尚书台逐渐成为参与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三公权力逐渐减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结果,故C正确;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该制度从光武帝开始实行,故A错误;台阁官员权力的变化仍然是加强皇权的结果,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6.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据材料“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的苏州技术垄断成为行规,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纺织业由政府专营,故A项排除。
当时手工业者属于民营,有人身自由,故B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的问题,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特点
7.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
A.多极化趋势B.全球化趋势 C.区域集团化趋
势D.单极化趋势
参考答案:
B
略
8. 在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1961年召开了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这次会议标志着A.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B.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C.“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参考答案:
B
9.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
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中国地方分裂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大倒退,威胁统一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占有大量土地,有农、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的生产,甚至还有私人武装力量,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这种田庄经济的存在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成为封建割据的重要因素。
所以C项正确。
A项田庄经济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B项是他的变现,而不是影响。
D项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是封建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而不是倒退。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
需要学生对田庄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
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由依附农民组成。
他们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地主田庄的出现,是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由于东汉地主田庄的大量存在,使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10.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下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A 宋朝
B 明
朝 C 汉朝 D 唐朝
参考答案:
A
11.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以1.95万人的代价消灭日军一万余人的战役发生在
A.淞沪会战中
B.太原会战中
C.徐州会战中
D.枣宜会战中
参考答案:
C
12.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l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到:“(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参考答案:
C
根据材料,利玛窦在明朝后期来到中国。
明朝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故答案为C项。
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A项社会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维持生存”需要的是农产品,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手工业领
域,排除B项;明朝中期开始,民营手工业开始居主要地位,排除D项。
13.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的征兆,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了新的经济因素。
这种新的经济因素是指( )
A.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综合国力空前强大
参考答案:
B
14. “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
参考答案:
B
分析题干,这种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排除个人丞相专断、威胁皇权;二是增强施政的合理性,提高效率。
只有三省六部制使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决策、审核、执行分权制衡,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皇权下的民主,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决策失误,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正确;A项不符合“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元朝的行省制度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涉及的是皇权、相权的问题,属于加强专制主义措施,排除C项;明朝已经废除宰相,D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度的认识理解,考查学生依据我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15. 李鸿章重金聘请英国人督修的唐胥铁路,时人戏称为“马车铁路”。
缘由是朝廷认为“(蒸汽)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运输工人遂只能用驴马拉着车厢在铁道上行走。
“马车铁路”的出现说明
A.近代交通的发展遭到落后势力的羁绊
B.民营经济的运营遭到封建政府的阻碍
C.外国企业的侵略遭到民族主义的痛击
D.官僚资本的扩张遭到工人阶级的反对
参考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铁路本应是火车的行进的轨道却遭到民众的反对,改为马车铁路”可知近代交通的发展遭到落后势力的羁绊,A选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提及民营经济和外国企业,BC选项排除;官僚资本出现的时间是1927年后,D选项排除。
16.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D.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考答案:
D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机会,导致该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故D项正确;A是甲午战争之后;B是19世纪60-90年代;C不是该时期主要原因,排除。
17. 如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参考答案:
C
【详解】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成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C正确;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AB;清朝的军机处只负责“跪受笔录”,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机构,并无实权,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受制于司礼监”,
结合所学明朝内阁的特点分析解答。
18. 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A.禅让制是在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B.王位世袭制与 D.宗法制是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拓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因此选C。
考点:分封制
点评: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到什么作用?①西周前期,分封制起到了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的作用。
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壮大,周王室衰微。
②不能以分封治国。
③分封制度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便利其实力发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以血缘关系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及政治统治的稳定。
19. 1925年秋,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作社、合作工厂等等)和那些应该提高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
”联共(布)的这一决定
A.成为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来源
B.确立经济高指标“赶超战略”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
D.成为农业集体化的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
C
20. 当代荧屏充斥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一些作品的情节严重偏离史实。
从历史真实的角度看,下列影视剧场景中唯一有可能发生的是
A. 女主角得意地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改良的无袖旗袍
B. 年轻人身穿列宁装、手拿红宝书,唱着苏联歌曲去跳“忠字舞”
C. 浦东的打工者从广播里得知已恢复高考,毅然辞职回家复习
D. 中共地下党员把日军情报卷进香烟卷里秘密地传递出去
参考答案:
答参考案:D
试题分析:
清朝前期等级森严,而且旗袍是在近代中国才出现,排除A;②不可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还没有地铁;“忠字舞”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中苏关系紧张,不可能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排除B;浦东开放是1990年,而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排除D。
抗日战争期间存在香烟,所以中共地下党员把日军情报卷进香烟卷里秘密地传递出去是可能的。
故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的表现21. 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
宫廷使用和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
A.外国贡品
B.民间私营手工业品
C.官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参考答案:
C
【详解】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因此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官营手工业,故选C。
古代的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外国进口的又比较少,因此不可能是官府收藏的主要来源,A错误。
古代民间私用手工业规模往往比较小,无法满足官府的需求,明朝以后才取得很大的发展,B项错误。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自己消费,D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汉武帝以后,煮盐、治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主导地位。
特点: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使用上等原料;征调优秀工匠;最高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局限: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推广;工艺传承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
22. 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
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
”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参考答案:
考点:9P:土地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民族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形成为其结束的标志.
解答:结合材料中时间“1927年”,1927年在发动秋收起义(9月)失败后,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进行武装斗争与发展形式开展土地革命,符合材料中信息“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 五四运动中,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幅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
”这幅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A.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B.五四运动的范围扩大
C.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参考答案:
C
24. 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写道:“赛里斯(西方对中国的古称)人……其林中产丝,驰名宇内。
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
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
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彩夺目,由地球东端运之西端,故极其辛苦。
”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汉代的丝绸深受罗马人的喜爱
②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到罗马
③古罗马人对丝的出产认识有误
④丝绸成为罗马民众的主要衣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参考答案:
【解答】根据题干“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
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
”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的丝绸深受罗马人的喜爱,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到罗马,丝并非生于树叶之上,古罗马人对丝的出产认识有误,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
根据“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彩夺目,由地球东端运之西端,故极其辛苦。
”可知丝绸在罗马受“富豪贵族”青睐,不是罗马民众的主要衣料,故④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
故选:A。
25. 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法国历史上的政体变迁过程可知法国的政体变化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远远超出了其他任何国家。
所以获得“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
26. 在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过程中,英国于17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
A.法国
B.葡萄牙
C.西班牙
D.荷兰
参考答案:
D
考察英国的殖民扩张。
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掌握着海上霸权。
为打击荷兰的势力,英国通过了《航海条例》,这引起荷兰的强烈不满。
17世纪,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最终打败荷兰。
荷兰丧失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故应选D。
27. 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
”该工具是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观察历史图片的能力。
此题考查的是我国耧播技术。
A项是利用杠杆原理的提水工具桔槔,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
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始采用桔槔,不符合题意;B项是播种用的耧车,符合题意,汉代出现;C是翻车,三国时代出现;D项是曲辕犁,唐代出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工具
28.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平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现代化的投资方式
B.劳动力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C.缺少资金
D.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
参考答案:
D
29.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设置经历了长期变迁,下图的地方行政区划应出现在
A.汉代
B.唐代
C.宋朝
D.明朝
参考答案:
B
汉代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唐代实行道州县制度,宋代实行路州县,明代实行省府县制度,根据图中的“关内道”等词语可知这是唐代,故ACD三项排除。
B项正确。
30.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极端贫困
C.自给自足
D.自产自销
参考答案:
C
【详解】从材料中的“种田”“过年”“换油盐针线”等信息得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因此选C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男的耕地,女的纺织等信息,不选A选项;材料内容从产品用途方面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无法体现极端贫困,不选B选项;自产自销不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选D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材料二: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
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
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
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
”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
(4分)
(3)据材料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五口通商后,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答案】
(1)晋商和徽商: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2分)
宁波帮: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
(2分)
(2)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2分)
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分)
(3)受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宁波帮敢为天下先,敢于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宁波地方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和商业传统;
【试题分析】
明清时期的商帮;近代中国的商帮。
(1)从材料“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
(2)从材料“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很容易分析黄宗羲的经济观点,这种境界观点是建立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宁波帮”崛起于近代中国,主要原因可以从宁波开放通商口岸较早,宁波人较早的接受了西方的经营理念;宁波人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后来政府的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
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所以被称之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摘自《全球通史》《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策创新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策——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新政体……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都自会随制度而转变。
因此只想把外国现在制度,模仿抄袭。
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
……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迫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这是我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