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维生素D治疗儿童佝偻病的合理性相关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应用维生素D治疗儿童佝偻病的合理性相关分析
宋莹
【摘要】目的分析维生素D应用于儿童佝偻病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60例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佝偻病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肌注维生素D3治疗,研究组口服维生素D滴剂治疗,观察两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显效14例,有效14例,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有效率对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3例发生不良反应,所占比重为10.0%.对照组中有11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6.67%,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佝偻病应用维生素D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但口服维生素D治疗的安全性相对高于肌注治疗,可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9(017)002
【总页数】1页(P72)
【关键词】儿童佝偻病;维生素D;临床效果;合理性
【作者】宋莹
【作者单位】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盘锦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1.44
佝偻病是一种以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营养疾病,维生素D缺乏是
导致儿童佝偻病的主要原因,儿童和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较快,容易出现维生素
D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发佝偻病。
佝偻病可通过适当摄入维
生素D进行防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佝偻病防治意识的不断增强,
佝偻病发病率也有明显下降,但该病仍时有发生,为了解维生素D在儿童佝偻病
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了60例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佝偻病患儿,对其维生素治疗效果进行了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佝偻病患者中任意选取60例,所有患者均经详细检查确诊为佝偻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其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为1~11岁,
中位年龄(5.9±1.6)岁。
对照组30例患儿中男、女分别为17例和13例,年龄1~10岁,中位年龄(6.1±1.5)岁。
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各项一般资料,
P>0.05,差异不明显,符合临床对比需要。
1.2 治疗方法:对两组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研究组给予口服维生素D滴剂治疗,使用剂量为1~2粒/次,每天1次。
对照组肌注维生素D3治疗,使用剂量为30
万U每次,每天1次。
两组均连续用药1个月,治疗期间,均配合口服鱼肝油和
钙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儿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定其疗效,若患儿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恢复至正常范围,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好转,BALP活性明显降低,判断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BALP活性无改善,为无效,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和统计两组治疗前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腹泻、纳差、呕吐、睡眠差、抽搐、肌张力低等,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所收集数据录入电脑,数据用SPSS19.0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对比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通过评定两组疗效可知,研究组中有14例显效,显效
率为46.67%,14例有效,无效2例,其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
治疗后显效15例,显效率为50.0%,有效12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
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χ2=0.218,P>0.05,组
间差异不明显。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从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来看,研究组中发生呕吐1例,腹泻2例,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10.0%(3/30)。
对照组中
发生不良反应11例,其中呕吐3例,腹泻4例,纳差2例,睡眠差1例,肌张
力差1例,对照组发生率为36.67%(11/30),显著低于研究组,χ2=5.963,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佝偻病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在3~18个月婴幼儿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主要因患
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造成全身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夜哭、惊厥、出汗和易激惹等症状,可通过摄入足量的维生素D预防儿童佝偻病[1]。
但对于采用哪种维生素D补充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更高,目前尚无一致结论,因此,对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的合理性展开探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应用肌注和口服维生素D治疗,结果显示,研究
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相对少于对照组,说明两种维生素补充方法在儿童佝偻病治疗中均具有较高疗效,但口服维生素D
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肌注主要适用于合并有急性传染病、黄疸等疾病的重症佝偻病患儿,对于营养不良、体质较弱的患儿应尽量避免肌注,以免增加患儿不良反应
[2]。
口服用药服用方便,相对较为安全,药物经胃排空后进入小肠缓慢吸收,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所需过程较长,所以该方法不适合危重患者[3-4]。
在对佝偻病患儿应用维生素D治疗的同时,还应适当补钙,以提高临床疗效。
总而言之,维生素D应用于儿童佝偻病治疗,具有较高临床疗效,口服维生素D 治疗安全性较高,临床可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的维生素D补充方法,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谭美珍.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防治分析[J].医药前沿,2014,4(9):256-257.
[2] 游诚,钟燕,赵莎,等.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3治疗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7):1088-1091.
[3] 代锡阳,佟瀛,李海鑫,等.维生素D合并钙制剂治疗钙缺乏性佝偻病[J].山西医药杂
志,2016,45(1):75-78.
[4] 涂梅花.儿童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诊治体会[J].医学信息,2015,28(z3):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