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家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跋”陳氏房譜”莒溪(浙江平陽,現蒼南)
吾漢民族自古敬崇祖先。
以修家譜、建祠堂和營祖坆為後代子孫一生的最大任務。
自漢之後的一千多年(經三國, 晉, 南北朝,殘唐,五代十國, 北宋,南宋和元),中原多次大動亂,”民不聊生”,”千里無人煙”。
中原的漢民族因之大舉分批南移(以粵、客、閩人為最). 宗祠和祖坆盡失,家(族)譜是唯一可以攜帶的寶器,實為”承先啟後”以示”孝悌之心”的根本。
前讀胡適的”口述自傳”,談及其父鐵花先生在太平天國
(1851-1868)之後,花了十一年時間,”全心全力,出錢出力”並還要說服和尅制少數族人的反對,”竭力以赴”,建祠堂,修族譜,終於成大功。
可見我國士大夫對修族譜的重視。
我國的族譜可以說是世界文明史中的最大的一份”人”的記錄簿冊。
據估計其總量可能大於”四庫全書”數十倍。
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學術界對於族譜並沒什麼有具體和有系統的收藏和研究。
反之在美國,對中國族譜的收藏,展出和利用卻有好幾處。
據我所知,以美國會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的中文圖書舘,和鹽湖城的家譜圖書舘最為有名。
後者除微影前三館的譜本外,近年亦大量微影我國的收藏,珍藏在鹽城外的一個現代化的花崗岩山記録庫中。
微影片藉
圖書館系統在世界各地供大眾自由使用。
據哥大的唐德刚教授说
(1968, 1979):”僅是哥大的中國族譜的收藏量已超過現有在中國著錄
的族譜的總和”。
可見他們是多麼珍視中國族譜的價值。
雖然有些人認為族譜、宗祠等是封建時代的遺物。
但它在研究中
國社會發展史上,就像古墓、皇陵一樣為民族文化遺產保存了第一手
史料,是無法估計的寶物。
何況其資料是一般平民的記錄,並非只限
皇陵中的”富貴”人。
本譜簡介:
這份譜修于一九九八年(歲次戌寅),稱之為”陳氏房譜,莒溪”,是有妫郡陳氏在浙江,平陽縣,莒溪(鄉)一房的譜。
我幾經周折,終於在2001年獲得本譜。
出版時距上二舊譜(1975和1942) 亦只有23和56年,這二舊譜都修在我中華民族近代最困難的年代。
譜的格式仍照舊本:木刻大字,序文,首事職名,行第排律,譜
圖和個人記事。
全譜共230頁(115張),著錄人丁(限男子)近千人,
和我記憶中的舊譜(1942)比較似乎省略了一些,包括舊譜中的列祖、
宗、婆的刻像,想是因年代古遠,不足取信因之省去。
本譜分外譜、世譜和宗譜。
外譜起自忠公,他是”唐代,京兆府(長
安),萬年縣,洪都鄉人氏,唐開元24年(公元736年)和其子邕公一
同被謫(放遂)入閩。
居漳州,葬於漳,水頭,是為始祖”。
忠公在閩南傳了25世至良元。
外譜記錄的人生卒年代和述事皆簡或缺。
想是年代古遠,述事遺失之故。
良元生於元至大年間(1308-1312),”葬於瑞縣高峯,是高峯(浙江,瑞安縣)有嫣郡陳氏世譜之宗祖”。
數傳到性如,氏生於順治四年(1647),”早年因兵荒世亂,奉母由瑞安三遷至平陽,莒溪,置產(田),架屋,定居,是為莒溪始祖”。
自性如起本譜記錄甚詳,着錄世代人丁人數(约一千餘人)似應正確,至今已十五代,350餘年矣。
圖一. 京兆(長安), 漳州, 高峯, 莒溪有嫣郡陳氏遷移圖
讀後感想和建議:
(一)現在有幾個電腦軟體(中,英文皆有)可以用來製作圖譜,不必再排
版木刻,省錢省力!
(二)本譜只列男子之名,生卒年、月、日。
顯然不合現代男女平等的
觀念。
很高興見到幾位族人,已加最近出生的女兒的名字,出生年、月、日。
據"習俗文化和性別"最近(2005)問卷調查1000多名的台灣女子發現:”女性不管已婚和未婚,名字都不列入族譜是台灣女性最無法接受的習俗文化之首”。
我相信這也代表吾族一半人
口(女子)的心聲。
希望職事族人注意!
(三)祖上的生卒只記朝代,帝號,歲次,陰曆月,日,這也似乎不合時
宜。
我建議下一次重修譜應附加公元年,月,日,以便後代子孫查閱。
我選了幾十位族人,試以自製的中/西曆互換表和由台灣中研院2000年西/中曆轉換網
(http:/.tw/~tdbproj/sinocal/luso.html)查出他們的生卒年,月,日(西曆),並註在譜上。
(四)本譜可窺證閩南人和語的遷移小史:
本譜開宗第一人,忠公是唐代,京兆府人。
于開元廿四年(公736年) 遷移到福建漳州,在漳傳廿五代後,小部分族人于元代(公1300年左右)北上浙南,瑞安,高峯至今27代。
又於清初(公1650年)分支到平陽,莒溪至今也有15代。
雖經過這1200多年,五十二代,几千里的三大遷移,在莒溪的族人是以說閩南語(福建話,河洛話) 為母語。
據尚賢叔稱:他少年時曾訪瑞安本家,印象最深的事是高峯老家族人大都是說温州話-吳語之一支,不知確否?綜觀吾族人和語真是”根長流遠”。
人可遠朔到漢唐時的中原, 齊魯音;語是吾漢語七大古方言之一的河洛語!據顏逸明教授的報告(1982年),浙南當時的说閩南语人數約有一百萬,分佈在蒼南(大部分),平陽(一半)和泰順(東南部)三縣。
現代中國說閩南語者約
4500萬人,是漢初人口的二倍!
(五)本譜對清代人口結構變化的指示:
吾族自清初定居莒溪(1670年左右)至道光(1821-1850)年間近170年(6-7代)以農耕爲業,人口急速成長。
很多家庭皆有子3-5人(女應同數)。
相信當時有限農地,因耕者眾,食者多,人均耕地面積一定大幅縮小(每代各子都瓜分耕地),生計一定困難。
自1850年以後,很多家只生一子,沒娶或無子。
為了維持宗法不斷,由他房繼,常見一子兼挑數房。
自1960年代起,卻是多生單子(女)。
另外自清中叶後,壯年男子亦有外移的例子多起:啟灶(譜57張, 1830-1877) 和他二個兒子移到湖州,安吉縣,遞補鎮。
據說是當時因太平天國之亂後,湖州一帶人煙稀少,清政府至吾鄉召慕人丁前往,無價供給土地。
據說啟灶的子孫到民國初年仍有連絡入譜。
另一例是尚芳(92張,生1898),在民初移民南洋新加坡,生一子,至今沒音訊。
我在1982年至星,曾試圗連絡而未果!
(六)家譜對醫學研究的貢獻:
本人曾根據部分本譜以調查族人中的一種稀有的遺傳眼疾-夜盲。
夜盲,族人稱之為”雞兒目”。
經尚騰堂叔和士芬妹的努力和温州醫學院繆和劉二位教授的協助,我們於2005年春寫成一論文,發表在英國”人類遺傳年鉴” Annals of Human Genetics上,
69卷,315-321頁, 2005。
世界醫學界很多學者讀後都認為這是不可多得之病例。
是族人和本譜對人類眼視網膜的生理和病理知識的貢獻。
我在譜上把已知族人患”雞兒目”加*註上,給以後增修譜者參考。
承鹽城家譜圖書館李行遠專員的邀約,把本譜存入其圖書館以作永遠保存和展出。
另外副本也將送美國會圖書館、華大,德大,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以資永留人間!
2005年12月21日
乙酉年11月21日冬至日
莒溪第十三代
陳士翰(涵)敬寫于西雅圖望峯樓
陳士芳打字于台灣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