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高考热身全套试题》13级高三热身考试语文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七中2013级热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2013. 5. 31
1.B (A.撷xi6 C.埋mdn D.秩zhi )
2.B (A.老两口 C.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D.博弈)
3.C比喻事物的外形虽小,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A不止:(1)继续不停(2)表示超出某个数目和范围;应改为“不只” B推托:借故拒绝;应改为“推脱” D比喻方法多,门路广)
4.B (A句式杂糅。
去掉“以……目的”或“用于” C搭配不当。
将“被评为”改为“获得” D不合逻辑、
主客颠倒。
应改为“使无数网友倾倒”)
5.C(A项“直径只有头发丝的1/20”而原文第①段表述为“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20”; B项“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和死亡要分别增加6%和7%”而原文第②段为“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 不是分
别增加。
D项“它们可以……,完全不能被排出。
”而原文第④段为“不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而不是“完全不能被排出”。
)
6.D(A项“下雪会杀死吸附在其表面的病菌”属无中生有,原文第③段“这是因为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
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B项“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将呈上升趋势。
”而原文第⑤段说“慢性阻塞性肺气
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里混淆了未然和已然。
C项“必然引发血栓”而原文第⑧段最后一句“加大引
发血栓的可能”,这里混淆了或然和必然。
)
7. C (强加因果,根据第⑥段内容推断,PM2. 5比PM10对人体危害更大是因为PM10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 PM2. 5能直接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而不是PM2. 5能附着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
)
&D•使……肆意,放纵
9.C: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介词,“用” /介词,“按照”;B.连词,表转折, “但” /连词,表顺承,“就”;D.介词,“趁机” /介词,“通过”。
)
10.(1)孔子到这个国家,一定要了解它的政事。
这是请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适”“是”“求之”“抑”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
(2)虽然这样,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离开转而到达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虽然”“加”“之”“奈何”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
11 •①应该放弃攻打鲁国,转而攻打吴国(2分)。
②田常在齐国的地位(2分)。
12.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3•孔子:重义轻利(利是人们的追求,小人沉溺其中,君子取之有道)。
韩非子:重利轻义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所想要的啊;不用他的道得到它,不要。
”
医生善于吮吸人的伤口,嘴里含着人的血液,并不是因为有骨肉亲情,是为利益所驱使。
因此造车的人制造车,就希望人们富有、地位尊贵;木工制造棺材,就希望人们早夭、死亡。
(这)并不是因为造车的人仁爱而木工邪恶。
14.(1)对比(1分),诗人将自己与陆游对比。
前句称誉陆游,挥毫染翰,满纸云烟,和往日一样。
后句感叹自己,此刻已满头霜雪,未能多为国家效劳(2分)。
突出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感叹(1分)。
(2)表达诗人百事成空、年华老去的无奈(1分),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1分)。
前两联“空”“梦”、“翁”中有诗人百事成空的感叹,壮志未酬但年华老去的无奈(1分)。
第三联借景抒情,春茶的白与腊梅的
红交映,深见作者不只为别情牵挂的旷达胸怀。
最后一联诗人希望友人能在美景中旅程愉悦(1分)。
15.(1)瀚海阑干百丈冰(2)玉盘珍羞直万钱(3)涂有饿苹而不知发(4)引壶觞以自酌
(5)舸舰弥津(6)渺沧海之一粟(7)大弦嘈嘈如急雨(8)玉簪螺髻
16.[AC] A.没有夸张(比喻——4段,将车窗外的景色比喻成“一本大书”。
比拟——3段,乱石“大睁” 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
排比——15段,“她默默的祝福,为了她那些老邻居,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
”)C.没有“痛苦”,而是沉浸在回忆的感动和幸福。
17.思乡的不平静(心绪不宁、复杂)——陷入回忆的感动(感伤)和幸福——结束旅行后的平静充实快乐。
(每点2分)
18.(1)写出了“她”老家环境的安静(2)表现了“她”心境的平静(3)为后文“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作铺垫(4)解释了“她”走到家门也不进去的原因。
(每点1分)
19.(1)这句话的意思是:她如今已经从离乡的空虚失落中寻找回丰富而快乐的回忆,让自己变得充实而幸福了。
(2)文章中的“她”从归乡初始的情绪忧伤而复杂,表现她因离乡而空虚无依,归乡后的所见唤起的丰富回忆,最后发现原来回忆一直都在,而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幸福和充实。
(3)现实中也是如此。
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几乎已经忘了家的味道,但是一棵树、一句乡音、一首歌就很容易唤醒自己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内心又变得丰富而充实。
或者,(3)现实中也是如此。
当周遭安宁,内心虚静时,人们脑中常常会闪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许是回忆,或许是畅想,思绪联翩,内心也因环境和心境的虚静变得越发丰富。
正如周国平《丰富的安静》所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每点2分)
20•经济、历史、文化、政治
21 •对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来说,幸福是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是他们的咿呀学语、摇摆走路;对相依相伴携手走过人生的夫妇来说,幸福是相濡以沫,是彼此健康的身体。
22•立意参考:应抓两个地方破题,由“一位学生请教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可见人们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由“你看那一竿长得那么长,这一竿却这么短,可他们都是美丽的竹子啊!”可见一个人不管是否优秀或成功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由此推演出材料的主旨是:我们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不管是否优秀或成功,都是值得肯定的自己。
立意角度:
学生的角度:正一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管是否优秀,自己都是美好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人人都有闪光的时候、美好的地方;不管是否成功,人人都有美好的一面;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美丽;等等)
反一别人的评价可以激励自己更好地追求优秀或成功(听一听别人的看法,也许自己会做得更好;给我一点阳光,我可以长得更高;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等等)老师的角度:正——不
要轻易给他人做定性的评价,相信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给每个人发展的机会或空间, 不以成败论英雄,贵在进取或做好自己;对别人多鼓励或肯定;等等)
反——给他人差异性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其竞争欲,从而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一味的鼓励容易让对方迷失自我,不承认发展的差异,其实是自欺欺人;等等)综合的角度:相信人人都是美好的;每个人都
有追求美好的权利。
等等
【诗歌鉴赏】
首句写觥船送别。
觥船是一种载酒的船,在船上依依话别,回首当年,真有百事成空之感。
次句追忆京口旧游,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当时陆游任镇江通判,恰好作者来镇江省亲,两人同游金山,互相酬唱。
一年后,作者改任京官,又来镇江同游,与陆游有京口唱和一集,而作者现在回想起来,往事竟像在梦中一样。
这两句寄慨深沉,为全诗定了基调。
第三四两句:“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前句称誉陆游,说他虽然入蜀多年,而诗风慷慨, 挥毫染翰,满纸云烟,气魄雄劲,不殊昔日。
后句则感叹自己,此刻已满头霜雪,在国事艰虞之秋,未能多为国家效劳,匡扶时局,现在已经成为老翁了。
接着五六两句,笔锋一转,借景抒情:“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作者设想陆游到福建的时候,已是下一年的春天,那里的名茶——白叶茶,该争先吐出白色的芽叶了。
而在此刻分手之际,已经腊尽春回,红梅都已迎年开放一片嫣红了。
这两句笔姿潇洒,深见作者旷达的胸怀,不专为别情所牵恋;而情景交融,不落凡响。
结尾两句,再振一笔,以慰行人。
作者和陆游壮年时,都曾任官闽中,陆游开始做官的时候,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作者也曾任过建安守。
彼此对闽中溪山之胜,是非常熟悉的。
现在陆游再度任官福建,旧地重来,已经相隔二十年了。
所以结笔前一句是希望友人用妙笔重新点染那里的溪山。
作者守建安的时候,曾登过那里的凌风亭,建安地近福州,所以在结句说:“小迂旌节上凌风”,希望陆游此去福州,不妨稍为迂回一下道路,登上凌风亭,一访那里的胜景,那么作者虽然未能同行,也可以因友人访问而一慰平生了。
【参考译文】
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
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孔子常常驳斥他的言辞。
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加出色?”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指望跟颜回相比呢?颜回听知一个道理,能够推知十个道理,我听说一个道理,也不过推知两个道理。
”
陈子禽问子贡说:“仲尼在哪里得来(这么广博的)学问啊?”子贡说:“文王、武王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丢掉,还在人间(流传),贤能的人记住它重要的部分,不贤的人只记住了它细枝末节,无处不有文王、武王的思想存在着。
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陈子禽又问道:“孔子到这个国家,一定要了解它的政事。
这是请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凭借着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美德得来的。
先生这种求得的方式,或许与别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
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生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
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
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子贡就出发了。
子贡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啊。
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低矮,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 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
您不如去攻打吴国。
吴国,它的城墙高大又厚实,护城河宽阔又水深,铠甲坚固并且崭新,士卒经过挑选并且精神饱满,宝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
”田常顿时忿怒,脸色一变说:“你认为是困难的,人家认为是容易的;你认为是容易的,人家认为是困难的。
用这些话来指教我,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
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
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里有反对你的呀。
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 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齐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
这是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不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
国君骄纵就会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会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
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
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
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您在上没有强臣对抗,
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
”田常说:“好。
虽然这样,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
国了,现在从鲁国离开转而到达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 请让我
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
”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
南下去见吴王。
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
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了相应变化,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
子贡喜欢囤积居奇,贱买贵卖,随着供需时机转手谋取利润。
他喜欢宣扬别人的长处,也不隐瞒别人的过失。
曾出任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家产积累千金,最终死在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