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过程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德育过程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很多学生审美意识的缺失,要求德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本文从必要性、复杂性、紧迫性等方面对这一工作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德育;审美意识;培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高职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更加感兴趣。
我们身边有许多美的东西,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将这些蕴藏在其中的美发掘出来,引导学生去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感,进而影响其价值观念,使其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一、“90后”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这一工作的必要性
“90后”学生主要是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我们目前的高职学生基本上属于这一行列。
零点咨询公司的总裁袁岳在《九零后文化监测零点报告》中强调,“90后”学生的三大特点:拟成人化,他们是孩子式成人,有孩子的可爱神情与语言风格,却又像成人一样会算计,讲究交易规则与实际利益,拥有光鲜与富裕的生活形态,盘算自己的地位与机会;松圈主义,他们不像多生子女那么有团体意识,也不像“80后”那样有主张,他们喜欢圈子、喜欢伙伴归属感,甚至更愿意加入超越年龄、实际环境的超级圈子,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是组织生活动物,他们希望赢得圈内发言权,并不代表他们乐于听从组织安排,他们需要多元、可联络的社会网,但又希望保持圈内的差异化、选择性,成为一群人的亮点但不做异类;在蹦极式体验中寻找自我,喜欢自定义各种生活元素,欣赏尊重他们意见的做法,对强加概念与说法不感兴趣,愿意在新鲜、风险体验中确定适当的行为点,视这种体验为“我的”。
“90后”学生是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生动性的群体,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矛盾体。
走在街上,我们会看到很多所谓的“非主流”造型:头发染着夸张的颜色;耳洞、鼻环甚至舌环累计不下十个;原本清秀的脸蛋被厚厚的脂粉遮住;衣服的造型更是千奇百怪。
他们享受着这一路的回头率,乐在其中。
他们眼里的美与传统之美的重合之处已经越来越少。
他们更多地追求自己所追求的,别人的眼光已经很难影响他们。
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决定了这一工作的复杂性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社会文化、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也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结果,在21世纪这个崭新的时代,人们会更普遍和更强烈地追求美,也会更迫切地要求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能力,更深入的认识、把握和有效运用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如今各种传媒围绕在我们身边,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对于我们学生的审美观点更是影响甚深,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自己的偶像。
学生当中目前流行着很多“经典名言”:“为春哥好好努力读书:不能让别人觉得玉米都是盲目追星,没有修养,所以要好好努力读书,把春哥当做学习的动力,见证玉米都是乖乖的!并且,自己又读好了书”、“防止早恋:把眷念寄托在春哥身上,春哥在我心目中独一无二,何必害怕陷入早恋里呢?所以信春哥可以防止早恋”、“春哥又帅又有气质——真养眼!玉米经常看春哥的海报,可以防止近视、散光……”还有同学的作业本底部封面出现了对联:上联为“春哥曾哥章鱼哥,哥哥都是传说”,下联为“凤姐著姐芙蓉姐,姐姐都很寂寞”,横批“兄妹情深”。
在他们眼里,偶像的力量早已超越了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
对于衣着打扮,他们也有了自己所追求的方式。
放眼望去,不管在校园里,还是在大街上,我们总能发现与自己的真实性别不相符合的打扮。
有时在课堂上科任老师很难准确判断其性别,如果在这时将基本信息搞错,估计双方都会比较尴尬。
课间休息时,同性之间经常打闹、出现过分亲密行为的也主要出现在打扮中性的学生身上。
虽然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很难对这一行为进行草草定位,但是在人际交往关系圈中,他们很容易成为被排斥的对象。
三、对“美”的深层涵义的忽略决定了这一工作的紧迫性
大约200多年前,德国美学家、诗人席勒就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了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人性的完善要通过“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来实现。
而审美则是从“感性的人”通向“理性的人”的不可缺少的桥梁。
他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对于外在美,我们的“90后”学生从未停止过追求,但是美不仅仅是感性形象,更应包括理性的心灵之美。
对于后者,很多学生会表现得异常冷漠,甚至会嗤之以鼻。
我们的学生经常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对于老师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对于生活中的感动瞬间更是不屑一顾,所以他们应该好好思考“究竟何为美”这一问题。
光鲜亮丽的外表并不是全部,对于美的追求不应该停留在这一肤浅层面,更多的还要追求行为美和智慧美。
行为是内心世界和外在行动的统一,一个人的行为,如语言举止、表情手势、仪表风度以及待人接物中的平易亲和、文明礼让、谦让互助等可以提高自身的内涵。
智慧是人们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和对问题创造性的解决。
它包括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的活动。
智慧美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它是对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的实现具有很大价值的一种精神力量。
学生审美意识的缺失,要求德育工作者将审美意识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校加强美育课程建设。
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首先要在课程设置方面给予美育高度的重视,只有这样,其他一切的校内教育才有可能。
如: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别认知教育、现代绅士淑女教育……进入21世纪
以来,美育的领域更加扩大、内容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增强审美意识,加强审美教育,这不仅是美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全民族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的需要。
2.教师提高自身的“美感”。
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行为的被关注程度,所以教师应由内而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涵养。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经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情操法、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
诸多方法中,都需要双方的互动。
德育不仅需要灌输,更需要交流,而交流是“双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并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碰撞,达到相通。
”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提到:“教育愈是偏重于科技而不重视美育,单向灌输填鸭式的弊病就愈容易增长,当弊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原来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将不能维持,教师不满意学生的被动,学生不满意教师的教条,失去兴趣的教师往往对学生戏弄和讽刺,受到戏弄的学生滋长了对教师的仇恨。
这样一种紧张关系难道不会导致整个教育的崩溃吗?”所以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美感,在信任基础上的交流才能引起共鸣,才能似点点春雨,滋润学生心田。
3.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审美平台。
德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方面,三者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各类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文化活动。
从风花雪雨、鸟兽虫鱼,到日常物品、人工艺术品,都是鉴赏对象。
除此之外,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月末晚会、游园活动、社交礼仪表演等,举行有关的学术讲座和讨论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马克思曾经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人们对美的欣赏也就是“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因此,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才能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
审美意识培养的作用正在于此,它对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特殊功效。
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有一种爱美的心理倾向,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要求。
美丽的风景人人欣赏,优美的艺术人人赞叹,精致的物品人人喜爱,美姿美德人人倾慕。
审美心理正是人的某种精神缺乏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成了他们强烈的心理动力。
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审美观念加以引导,在正确的审美意识指导下,使学生的言行朝着真善美的方向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胡华.围绕“90后”学生特点探索新课改[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09(11).
[2]刘慧.实施艺术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3]吴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师生的有效交流[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09(8).
[4]谢伟.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德育质量——略谈高校德育工作中美育对德育的辅助作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