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贫困生自立自强人格培养研究——以粤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例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的问题与对策

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 ,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 的一 个特殊群体 。 是 近 年来 , 随着我 国高校 招生 规模 的扩 大 以及 收 费制度 改革 的深 入, 高校 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 人数也逐 年增加 , 家庭 经济 【难 学生 禾 ] 问题 日益突 出 , 并引起 了社会广 泛的关注 。高校家庭经 济困难学 生界定工作作 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的首要 环节 , 其规范性 与公平 性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的效益与效率 , 影响着 学 生 享 受 高 等教 育 机 会 的 公 平 与 均 等 。 因此 , 否 准确 界 定 家 庭 能 经 济 困难 学 生 , 会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着 我 国高 等 教 育 改革 和 发 将 展 的战 略 目标 能 否顺 利 实 现 。 目前 , 国高 校 尚未 有 统 一 的 家 庭 全 经济 困难学 生界定标 准 , 各个地 区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 的标 准也存 在很大 的差 异 , 各高校在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界定 的过程 中也出现 了很 多有待探 讨的问题 。因而 , 作为高 校学生资 助丁作者 , 我们 有必要分析 当前 高校 家庭 经济 困难学生界定 工作 中存 在的问题 , 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 高校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 界定 工作的新思路 、 新方法 , 以促进高校经济 困难学生界 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公平性 。 1 当 前 高 校 家 庭 经 济 困难 学 生界 定 工 作 中存 在 的 问题 1 高校家庭经济 困难学 生界定标准不统一 . 1 界 定标准是 高校开展 家庭经 济困难学 生界定工作 的前提 和 必要条件 。长期 以来 , 国大多数 高校对 家庭 经济 困难学生 界定 我 没 有 宏 观 的 全 面 把 握 和 认 识 , 有 制 定 多层 面 、 方 位 的 配 套 措 没 多 施与制度 , 界定指标设置不合理 , 没有具体量化 的认 定指标 , 对家 庭经济 困难学生 界定只凭某 一方面 的标准 , 如仅凭 一张学 生《 家 庭经济状 况调查 表》 学生 生源地经 济 困难证 明或学生 个人贫 困 、 申请 , 致使 高校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界定 的准确性与公平性难 以得 到保障 。 另一方 面, 高校学生生源地 难 证明标准不一 。家庭经济 困 “ 难 ” 一 个 相对 的 概 念 , 生 家庭 经 济 困 难 的 标 准 具 有 地 区 属 性 , 是 学 在不同地区具有不 同的标 准。 由于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 国不 同 我 地区的生活指数差异较大 , 再加上 申报制度 、 家庭经济状况 评估 、 统计制度 不健全 等众 多 因素 。因此 , 持有经 济 困难证 明 的学 生 , 只 是 以 学 生 家 庭 所 在 地 的生 活 标 准 来 界 定 的经 济 困难 生 , 在 高 而 校 所 在 地 或 相 对 其 他 生 源地 的 学 生 来 说 , 就不 一 定 是 家 庭 经 济 困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一)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一)摘要:所谓心理贫困,这里指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
主要的心理反映是:自卑与依赖、自我封闭与孤独、焦虑、自大与虚荣、妒忌等心理。
心理贫困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成为当前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对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不断扩大,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从心理和精神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引领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彻底摆脱“双贫”困扰,是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1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心理贫困,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和“心理贫困”同样不容忽视。
心理上的问题必须从心理的成因入手,对症下药,方可解决问题。
调查表明,当前贫困生之所以出现自卑、自闭、嫉妒、虚荣和对社会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源于自卑心理。
短暂的自卑,毫无大碍,但不及时解决,必将形成心理贫困1]。
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差异使其对环境不适应。
农村和城市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现代化的建筑、设备比比皆是,人们往往是见多识广,而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则是经济落后,人们相对孤陋寡闻。
这种城乡差异往往使刚入学的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电话卡等都不会用,起初心理上会有较大的不适应,但这种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往往是暂时的。
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大多数贫困生能正确面对,积极适应,但有些人却长期不能适应,造成心理自卑,不可自拔。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摘要】贫困地区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困境,他们既需要“扶智”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培养,又需要“扶志”激发内在动力与自信心。
政府、社会与学校也积极提供扶助政策和措施。
通过成功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扶智”与“扶志”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建议,例如加强对贫困地区大学生的长期关怀和支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工作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还需要持续关注与努力,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关键词】贫困地区,大学生,扶智,扶志,困境,知识培训,技能培养,内在动力,自信心,政府政策,社会扶助,成功案例,成效,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是指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内在动力的激发,帮助他们克服现实困境,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在贫困地区,大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挑战。
如何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扶智”和“扶志”,帮助他们成功地完成学业并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扶智”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贫困地区大学生往往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他们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实践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扶志”方面,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坚定前行的步伐。
为了支持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发展,政府、社会和学校都应积极制定扶助政策和措施。
政府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上述“扶智”和“扶志”的措施和政策,许多贫困地区大学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就。
他们不仅在学业上有所突破,更在心理和职场上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信和实力。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一直是制约当地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大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仅仅让他们接受教育是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他们成为有用之人。
“扶智”和“扶志”成为了贫困地区大学生教育支持的关键词。
实施“扶智”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资源的匮乏问题。
在贫困地区,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师资培训、教育设备支持、校园建设等方面的援助。
也需要改善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
除了教育资源的提供,还需要关注贫困地区大学生的生活问题。
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还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学生的生活资助,确保他们能够在学校期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专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除了“扶智”外,还需要关注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志”。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往往面临内心的挣扎和思想的迷茫,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都比较贫困,很难拥有良好的人生规划和生活目标。
需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让他们在学校期间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发展目标。
只有在心志坚定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也需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职业培训和实践机会的支持。
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往往在学业方面表现不错,但是在实践和就业方面却面临着诸多难题。
需要通过加强实习和实践机会的提供,帮助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增加就业的机会。
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职业培训和技能培养课程,让这些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关心和支持。
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问题及对策刍议

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问题及对策刍议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问题及对策刍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送子女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有一部分贫困生面临种种不良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本文将对高校贫困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心理问题之一:自卑感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大学生而言,家庭的支持无法跟得上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这使得他们在校园里感到不适应。
长期以来,这种不适应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没有自己的优点,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交际。
对策建议:学校和社会要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建议高校为贫困生开设心理咨询服务,让他们能够倾诉自己的心声。
此外,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开设课程专门为贫困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课堂上鼓励他们敢说、敢拿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更重要的是,学校可以通过给予贫困生一些荣誉奖励,改变他们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心理问题之二:焦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贫困生在学校里可能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去信心。
他们日渐消瘦,缺乏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经常出现身心疲惫、情绪波动等身体上的不适,这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
对策建议:一方面,学校可加强对贫困生的经济保障和生活补贴。
通过为贫困生提供生活费用足够的最低保障基础,能够减少他们生活上的焦虑。
同时,学校也应在精神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活动,参加团体,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减轻焦虑。
三、心理问题之三:心理压抑对于一些贫困生,经济困难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角色身份间进行切换,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因此,这些压力不断积压,很容易导致心理压抑情绪。
对策建议: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维的心理辅导服务,且以创新方式举办各类活动,透彻地了解状况,并开设专门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帮助贫困生解除内心的困扰。
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帮助贫困生,例如,通过聘请心理专家、自愿者或学长学姐等提供咨询或亚健康指导,以及提供一些兴趣课或免费活动等多种活动来开导及支持他们。
自卑敏感迷茫——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

自卑敏感迷茫——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高校中越来越突出。
和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曹良才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谭鹏曾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
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
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韩祥畴同样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关注,他发现,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
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
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敌意,致使人际关系紧张。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2月25日出版 2018年第1期 定,常常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因此,容易陷入焦虑之中。
第二,学习上的焦虑。
对贫困大学生而言,优异的成绩是他们实力的证明,也是对父母辛苦劳作的最好报答。
但由于起点低,且在人才云集的大学环境中,贫困生的学习优势并不显著,由此产生对父母的愧疚感会更为明显。
第三,人际交往方面的焦虑。
大学校园其实就是一个微社会,在这个微社会中,每个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个性,但彼此又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断进行交流和融合的。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往往个性比较内向,不爱与人打交道。
但又不得不和别人打交道,由于缺乏锻炼和必要的社交技巧,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受挫,从而产生焦虑、不安和自我怀疑心理。
第四,就业方面的焦虑。
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焦虑是毋庸置疑的,焦虑的压力源来自个人的自我定位、社会的需求以及亲人期盼的压力等。
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如此一来,这些贫困学生很难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社会上职位的需求与自身资质的距离较远,亲人对自己寄予的厚望等,都让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心理更强烈。
(四)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和要求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一种相反的或漠视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贫困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与老师或同学之间矛盾的激化。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导致的自尊心极强,敏感而导致的胡乱猜疑,以及虚荣导致的虚假表象,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显得特别的愤世嫉俗,特别的爱钻牛角尖,特别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校园和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特别喜欢用激烈的言辞来抨击当今社会的弊端。
喜欢吹毛求疵,喜欢挑毛病,对老师和同学,他们看到的往往都是不好的一面,对于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他们会表现出特别反感,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劳动成果,动不动就进行冷言嘲讽,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越发恶劣。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家庭的反叛。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问题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贫困大学生是指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高考或入学考试的方式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
除了物质上的贫困,他们还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普遍面临经济压力。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在学费、书籍费用等方面的负担较重,常常无法满足基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这种经济压力会给他们带来焦虑和压抑的情绪,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面临巨大的不公平竞争。
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他们往往没有接受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导致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在就业市场上,他们与其他同学相比,拥有更低的竞争力和机会。
社会认知和自尊心的缺失也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之一。
贫困大学生常常会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容易感到自卑和无助。
他们在与同学和社会的交往中可能会受到负面评价和压力,这种心理反应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
社会应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大学和社会各界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和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境和压力。
教育部门应加强教育公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学校可以设立补习班和辅导机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持。
学校应该开展职业指导和实习机会,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社会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和理解。
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尽可能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
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内社团组织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社会交往能力。
贫困大学生自身也应加强自我调节和发展。
他们应调整心态,增加积极的心理状态,寻求身边的资源和帮助。
他们应该注重自身的成长和提升,通过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
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

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家庭经济困难是高校学生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来自家庭经济困难背景,他们面临着诸如无法支付学费、生活费、购买教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生活质量,发展型资助育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目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探索出更适合现代高校发展的资助模式。
本文旨在借鉴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探讨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资助育人工作,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深入分析并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措施和有效途径,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在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增多的背景下,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提升。
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现状进行分析,寻找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关键措施,进一步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未来制定更科学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终旨在揭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2. 正文2.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现状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是指来自贫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数量逐年增加,且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基本的支持和保障。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这些学生通常无法享受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学习资源和生活条件,对于学习和成长造成了困扰。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但仍能凭借努力和奋斗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群体。
除了物质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还面临着“心理贫困”的问题。
心理贫困是指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种贫困状态,表现为自卑、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经济压力过大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通常需要同时兼顾家庭经济负担和学业紧张,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这使得他们常常感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产生焦虑和压力。
2.自卑感贫困大学生在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相比较时,常常感到自卑。
他们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这种自卑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就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希望通过大学教育来改变家庭状况。
现实中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后可能面临就业困难。
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无助,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4.社会认同感缺失贫困大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时,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可能会遭受排斥和歧视。
这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产生孤独和无助的情绪。
二、对策探讨1.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学校应当建立心理疏导中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
心理疏导中心可以组织心理讲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应对心理困难。
2.加强家庭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通常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学校可与社区合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和亲子关系,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学校应当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毕业并找到合适的工作。
4.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和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贫困大学生可以扩大社交圈子,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自信心。
5.提供经济支持除了提供经济补助,学校还可以设立助学金等奖励机制,激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习和进取。
当代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摘要]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迅速变化的转型期。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心路历程、技能和能力等各个方面关乎国家的未来,因而备受社会关注。
文章根据2007年7月的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自信、自强、自立发展状况的专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结果,对当代大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发展状况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目前中国的大学生群体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下出生的,他们的成长环境、心路历程、技能和能力等各方面关乎国家的未来,因而备受社会关注。
为了准确把握他们思想跳动的脉搏,笔者于2007年7月设计了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自信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在广西选取了三所有代表性的大学,分别是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梧州学院,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980份,有效率为98%。
下面对调查情况进行剖析。
一、自信、自强、自立的涵义自信、自强、自立隶属于自我意识心理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
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角度出发,笔者的理解是:自我意识是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关于自我、物我及人我关系在头脑中的自觉反映。
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人的意识的本质。
人通过实践,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不但能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也能更好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并使社会化成为一个越来越具有自觉性、创造性的过程。
自我意识作为被意识到的自觉心理状态,贯穿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组成自我意识的完整的特殊结构,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对待的统一,集中体现在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社会态度上。
日常生活中讲自尊心、自爱心、自信心、进取心等,都是自我意识状态的表现。
自信、自强、自立分别归属于自我意识心理结构的不同层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通过对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发现现有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心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心理帮扶工作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通过总结与展望,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建议与措施,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文章旨在引起社会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实现自身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研究、工作、心理状况、问题、重要性、有效途径、案例分析、总结、展望、发展方向、建议、措施。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庭提升社会地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压力,其中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不容忽视,他们可能感到自卑、焦虑、无助甚至绝望,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克服心理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和生活质量,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势在必行。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和现有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心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可以为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提供指导和借鉴,进一步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和未来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是当前我国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面临着生活困难、心理压力大等问题。
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帮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可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心理帮扶工作可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自1 9 年 高校 扩 招 后 ,我 囤高 校 贫 困 生 人 数 迅速 攀 升 , 贫 99 困生问题 已成为各高校 H常工作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党 和政府 也 高度 关 注 高校 中贫 困生 这 个 群 体 ,加 大 了 帮 扶 力度 , 力 争 不 让一个贫 困生 因经济 问题而辍学。然而在加大对贫困生的经济 援 助 的 同 时 另一 个 问题 却 又 凸显 而 出 , 那 就 是 贫 困 生 的 心 理 问 题 。它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了贫 困 生 的 日常 生 活 , 同 时也 给 周 围 的 同学 ,老 师 以及 学 校 带 来 了相 当火 的 困扰 。
Wr 出t与ngAbr ad 国d 就 o 业 理
家 庭 经 济 困 难 学 生 的 心 理 状 况 分 析 及 教 育 对 策
◎张 强 薛 瑜 孙 亮 江苏科 技 大学
【 摘要 】随着社会 的发展 ,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的现状无论是 经济 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 与以往 的研 究产生 了较大的差异 ,本 文结 合最新 的调查结果并 以特定 的身份深 入京庭经济 困难学 生这个群体 中,深刻 剖析 了这个群 体 中产生 的较为 突出的 问题 ,并 提 出 了相 应的解 决办 法, 旨在 帮助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真正走出困境 真正成才 。 【 关键 词 】 家庭 经 济 困难 学 生 ;心 理 状况 ;对 策
对 于现在 的大学生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或多或少面临 着各种压力 ,有些是来 自于社会,有些是来 自于家庭 ,压力控 制 在 可 调 范 围 内便 可 以转 换 为 动 力 。 而 那些 家庭 经 济 困难 的学 牛 面 临 的 压 力 又 仃 香 不 同 的特 点 。据 笔 者调 查 他 们 面 临 的 压 力 土要有 以 卜 个方面: 四 ( )经 济 压 力 1
浅析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作者:郭立昌陈天利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4期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现有资助体系,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办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高校现有认定办法存在的问题,力求在现有基础上寻找更加有效真实的认定办法,对高校帮贫助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解决办法我从事大学学生工作多年,主要从事资助相关工作,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学生享受国家及学校的所有资助的前提,必须是参加家庭经济情况认定且认定结果为贫困。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经济上的贫困并没有打破他们求学的梦想,正因为贫困,他们比同龄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才踏入大学校门,他们同样拥有青春及自己的大学梦想,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但是他们由于家境贫寒,自尊心比较强,内心又十分脆弱,同时不愿意正视自己。
因此,做好贫困生的工作,尤为重要。
以我校贫困生为例,参加贫困生认定的占学生总数的37%,国家和学校比较关心这些学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生活费贷款、勤工助学及各种补助等。
但是受物价上涨、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来贫困的学生更加雪上加霜。
如何让每个贫困生都“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发展有平台”是每个高校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所有资助工作的前提,因此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近三年的工作中,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增加,资助范围逐渐扩大,看着身边的贫困同学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原本不贫困的学生有跟风的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加入贫困生认定的行列中,因为参加贫困生认定的好处是不仅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且能使自己的物质生活过的更好。
现有的认定制度不完善,使一些不困难的学生有机可乘成为“贫困生”。
有些原本很贫困的同学甚至认为贫困是个人隐私,他们不想被人特殊看待,因此他们不会主动申请什么,这便导致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能及时获得补助。
浅谈我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教育对策

浅谈我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教育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贫困大学生的在校人数明显增多,并且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成为贫困学生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其产生的根源、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
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教育对策0 引言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带有普遍社会性的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
这里所说的贫困生是指经济贫困生。
何谓高校经济贫困生,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发达国家通常是指其所能获得的每月生活费低于就读地区的人均生活费的最低标准,甚至无力缴纳学费的学生群。
在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贫困生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大致上可以把因家庭收入少,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界定为贫困生。
经济上的重负,往往会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焦虑、抑郁、自尊心过强、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较大影响。
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1 当前我校贫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特点(1)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
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
以电控学院学生为例,贫困生大都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在中小学时代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与所知的事物皆与城市生源的学生有较大差距,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形成了自卑心理。
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及教育路径探析

动踏人社会 , 向社会 吸取做人做 事、 向社会这个大熔炉寻求视野 的
开拓 、 理 念 的 更新 、 见 识 的增 长 、 胆 识 的凝 聚 。
视 自己, 用乐观 向上 的情感对待暂 时的经济 困难 , 一旦内心出现矛
盾和困惑 , 能够科学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及时化解心理问题 。
( 二)自卑 自负、 敏感 多疑 、 焦虑抑 郁的消极 面 相 当一部分贫 困大学生都存在程度不 同的 自卑心理 。由于与
加强心理 健康 教育的跟踪服 务机 制。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 的专
同学之间 的差异和差距较大 , 心理上产生 巨大 的反差 , 久之 自卑 的 心理愈加严重 , 从单纯 的“ 经济 自卑 ” 衍生到“ 能力 自卑 ” 、 “ 人格 自 卑” 等, 这种 自卑感 使他们将 自己封 闭起来 , 对于 大学校 园的一些 团体活动他们往往缺乏参与的热情 , 极易导致人际交往 障碍 。
时光来 享受大学生 活 , 他们 必须在顺利 完成大学学业 的基础上 主
三、 高校家庭经济 困难学 生的教 育路径探析
( 一) 构建科 学合 理的心理 帮扶机制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的主渠道 , 高校 为大学 生开 设心理健康教 育课程或请 专家举办 心理健康讲座 、 心理 健康节 系
现代情绪心理学认为 , 抑郁是 一种复、 咨询 了解经济 困难学生 的心理健康状 况 ,
结合学生 实际制定科学 、 有效的咨询反馈计划 , 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
的 自我意识 , 及时发现学生 在社会 实践 、 学校生活 、 各种 活动 中 的 积极 面 , 帮助他们 正视 自我 , 科 学 的认识 自我 、 发 展 自我 , 正视 现
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

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作者:张小龙任丽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2期摘要:近几年家庭教育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和其家庭教育的研究比较缺乏。
基于此,我们针对本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经济困难家庭教育学生经济困难学生指的是家庭物质条件低于正常水平,在生活和提供教育条件的情况上无法保证基本需求的学生。
对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来说,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同时伴随着父母文化水平偏低的情况,所以其家庭教育情况也非常堪忧。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家庭经济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学生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而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学生则更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
一、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家庭的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较多调查显示,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多。
对学生学费来源的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费多数来源于家庭借贷、亲戚朋友借款或者欠学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則多数是从家庭支出。
(二)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堪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往往也是不容乐观的,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会同时伴随着父母文化水平低、教育能力低、对文化认知的能力低。
在调查中确实也是这样的情况。
“你的父母能经常陪你一起做作业吗?”这个问题的调查在我们认为普遍性的回答是经常。
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的这部分学生他们的父母基本上90%以上都无法做到经常陪伴写作业,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这些父母真的没有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当然也有父母工作忙的可能性。
(三)家庭经济困难对学生学习影响较大家庭经济困难对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在调查中询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令你焦虑,影响到你的学习?”,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回答是的占了98%,其中受到影响是正常的,但是引发焦虑从而影响学习的普遍情况也值得我们去关注。
“你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想要辍学吗?”其中选择是的学生有25%,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确实上学会更加艰难一些。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之我见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之我见摘要:高校贫困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
这一特殊群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们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务必在完善助学制度、进行经济帮助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心理健康1.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心理贫困”指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
这种变化直接表现为自卑、多疑、焦虑、孤僻,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总结,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特征要紧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1.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贫困生认为自己家境贫寒,低人一等,存在自卑心理。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害怕别人看不起,不愿轻易与老师或者者同学谈起家庭情况,而是把困难与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在寻求与同意资助时也会感到人格受到伤害,甚至不愿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形成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1.2. 焦虑心理明显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贫困生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
贫困生常常为衣食学费发愁,不能用心学习。
他们渴望减轻家庭的负担,希望通过勤工俭学缓解经济压力,但勤工俭学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费,相反由于打工而影响了学习让他们焦虑不安,这种焦虑状态持续下去,自然会引发心理障碍。
1.3.孤独封闭,爱慕虚荣有的贫困生心理素养差,不敢面对困难与压力,表现为排斥心理、躲避现实、敏感多疑、沉默寡言、痛苦孤独、自我封闭,或者者者是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
有的贫困生依靠心强,寻找帮助的主动性不够,对助学贷款与勤工助学则表现冷淡,喜欢不切实际的幻想、爱慕虚荣、有的甚至存在着攀比、从众心理,在自己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品牌”、“时尚”与“流行”。
针对这种情况,心理专家指出,假如自闭、虚荣心理淤积过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浅谈高校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取向

浅谈高校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取向概要: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取向的水平由高到低是:物质追求、害怕失败、求知进取、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和社会取向,且在求知进取、物质追求、小群体取向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针对贫困生,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挖掘自我潜力;正确对待困难,倡导自立自强的人格,促进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云南省某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加大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和辅导,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帮助其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1.1 对象随机选取云南省某高校贫困学生,发放问卷210份,回收率98.1%。
大一53人,大二60人,大三45人,大四48人。
1.2 研究工具黄希庭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取向问卷》,问卷分6个维度,求知进取的动机、社会取向动机、物质追求的动机、害怕失败的动机、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从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采用1-6级记分。
1.3 数据分析用SPSS13.0 for windows 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2. 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6种动机的强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物质追求、害怕失败、求知进取、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和社会取向。
从6种动机的平均数比较看,物质追求、害怕失败的动机相对较强,得分在4分以上(全距1-6)。
贫困学生在学习动机取向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求知进取、物质追求上,大一的得分明显低于其它年级;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方面,大一的得分明显低于大四;在小群体取向上,大一明显低于大二、大四,大三明显低于大四,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向的强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物质追求、害怕失败、求知进取、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和社会取向。
贫困学生多来自偏远农村,承受着经济和生活上的种种压力[1]。
在上大学以前,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见的世面少,知识面相对较窄,而上大学以后,看到身边同学不仅可以大大方方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粤 西 高校 家庭 经济 困难 学生 为例
谢 明 亮
( 湛 江 师 范 学院 人 文 学 院 , 广 东 湛江 5 2 4 0 4 8 )
摘 要 : 近年来 , 随 着 高等 教 育 大 众 化进 程 的推 进 , 在校 大学生人数越 来越 多, 相 应 地 高校 家庭 经 济 困难 生 的
作者 简 介 : 谢 明亮( 1 9 8 6 一) , 男, 广 东湛 江人 , 湛 江 师 范 学 院人 文 学院 教 师 , 从 事 大学 生 思 想政 治教 育研 究 。
第 4期
谢 明亮 : 论 大 学贫 困生 自立 自强人 格培养 研究
1 4 9
通过 调查 , 我 们可 以清 晰地 发现 , 大 多数学 生家 庭贫 困的主要 原 因是 : 大都 来 自偏远 落后 的农 村 , 父 母 在家务 农 , 且 家 中 多兄 弟 姐 妹 读 书 。从 第 二 个 问 题 得 出的 比例 , 我们 可 以看 出 , 有相 当多 的家 庭经 济 困难 生或 多或少 都 会埋 怨 自己家 庭 背 景 , 可 见 家 庭
粤 西高校 贫 困生的基本 精神状 况具有 以下几 方面特
点:
表 1 家庭 经 济 困难 生 对 家庭 贫 困 的态 度
选项 经 常 埋 怨 以 前 埋 怨过 . 现 在 不埋 怨 了 埋
3 .1 O 2 8. 8 O 4 .5 O
1 ) 这些 高校 的生 源 7 O ; / 6 以上 来 自粤 西地 区 , 而家 庭 经济 困难生人 数 占在校学 生 总数 的 3 O ; 2 ) 每年 出 现不 同程度 心理 问题 的学 生人数 不少 。本 研究 将从 调查粤 西地 区三所 高校家 庭经济 困难生 的精神 层面 出发 , 着 重 了解 家 庭经 济 困难 生 贫 困 的原 因和学 习
表 4 物 质 上 的 贫 困 给 大 学 生 带 来 的 心 理 影 响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 —2 3
以前没感觉, 但 现在 有 点
偶 尔埋 怨
2 2 . 7 O %
4O. 9 O
从 来 没 有
基金 项 目 : 2 0 1 2 ~2 0 1 3年 度 广 东省 高校 共 青 团 工作 研 究立 项 课 题 ( 2 O 1 2 C O 3 9 ) 。
粤西地 区在广 东省是 欠发达 地 的基 本 精 神 状 况
本 研究从 湛江师 范学 院 、 广东石 油化工 学 院、 广 东 海洋 大学 和广东 医学院等 8所粤西 大专 院校 内随 机 抽取家 庭经 济 困难 生施 测 , 其 中涵 盖 了大 一 至 大 三 3个 年级文 、 理等 院系 的大 学生 , 具 有很强 的代表 性 。本 次调查 共发放 问卷 1 6 0 0 份, 收 回有效 问卷 为 1 3 8 9 份, 有效 回收 率 为 8 6 . 8 。从 统计 结 果 分析 ,
经 济 困难 大 学 生 群体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工 作 , 对 学校 的 整 体发 展 乃 至整 个社 会 的 繁 荣 稳 定 有 着 深远 的意 义 。
关键词 : 家庭 经 济 困难 生 ; 精神 挟 贫 ; 自立 自强 ; 对 策
中图分类号 : G 6 4 9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4 7 0 2 ( 2 O 1 3 ) O 4 一O 1 4 8 一O 5
实 施 自立 自强校 园文 化建 设 为 载体 , 开 创家 庭 经 济
困难 大学生 群体思想 政治 教育工作 的新路 子 。
一
虑、 抑郁、 内 向和 不稳 定 、 自卑怯 懦 以及 心理 负 担过
重等 心理健 康 问题 _ 1 ] 。可见 , 家 庭 经济 困难 生不 仅 面 临着经 济 困难 , 还 承 受着 巨大 的心 理 压力 。这种 困难 不仅将 影响 他们 的身 心成 长 , 甚 至 可能 会对 其 心理 、 生 活态 度 和人 生 价值 观 产 生消 极 的影 响。大 学生 是一个 高文 化层 次 的群 体 , 是 国家 繁 荣 富强 的 希望 和动力 。作 为 国家 发展 建 设 的主 力 军 , 当代 大 学生 的人 格 品质 与精 神 风 貌 直 接 关 系 到 国家 的前 程 。因此 , 培养大 学 生尤 其 是家 庭 经济 困难 生 的 自 强意识 具有 重要 的社 会 价值 和 战 略意 义 , 也 是学 校 管理者 应该 积极关 注 的问题 。
近年来 , 随着 我 国高等教 育规模 的不断 扩大 , 家 庭 经济 困难 生数 量 的大 量增 加 , 不 少 学 者针 对 家庭 经济 困难 生的心 理健康状 况进行 大量 连续性 的调查 研究 , 家庭 经济 困难生普 遍存在 着人 际关系 敏感 、 焦
生活 等各方 面的情 况 , 旨在探 索 当 代大 学生 特 别 是 家 庭经 济 困难 生 自立 自强 意 识 的培 育 , 探索 一 条 以
数 量 也 逐 年 增 加 。 而 家庭 经济 困难 生 问题 成 为我 国 高校 普 遍 存 在 的 一 个 突 出问 题 , 这 不 仅 仅 是 物 质 问题 , 更 重 要
的是 精 神 问题 。 因此把 握 他 们 的 心 理特 征 和精 神 状 况 , 探 索 以 实 施 自立 自强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为 栽 体 , 有 效 开展 家庭
2 0 1 3年 8 月 第3 4卷 第 4 期
湛江师 范 学院学 报 J OUR NAL O F Z HAN J I ANG NOR MAL UNI VE R S I T Y
Au g . 2 0 1 3 Vo 1 . 3 4 No . 4
论 大 学贫 困生 自立 自强 人格 培养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