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肠道疾病的一种新病原鉴定65-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症状:多见于2岁内犊牛,多急性,但也有慢性。
– 急性病期,通常为10~15天,个别1~2天死亡。病初表现为精 神沉郁,被毛松乱,粪便稀薄稍带血液且具恶臭味。一周后, 症状加剧,食欲废绝,消瘦,精神萎靡,喜躺卧,体温上升到 40℃~42℃,瘤胃蠕动和反刍停止,排出带血的稀粪,其中混 有纤维素性假膜,恶臭。病末期粪便呈黑色,几乎全是血液, 体温下降,在恶病质状态下死亡。
•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约为1d左右
– 犊牛腹泻主要见于7~10日龄,吃过初乳或未吃过初乳的犊牛均 可发病,前者病情较轻。病初,患犊精神沉郁,吃奶减少或停止, 排淡黄色的水样粪便、内含凝乳块和黏液,严重的可出现发热、 脱水和血液浓缩。腹泻持续3~6d,大部分犊牛可康复,如腹泻 严重、治疗不适当可能死亡。若继发细菌感染,死亡率可超过50 %。
• 临床症状:一般为隐性感染,下痢、肺炎、呼吸道症状和乳房炎较为 常见。此外,繁殖障碍表现明显,如子宫内膜炎、不孕、流产和死胎。 但大多数情况下,BEV一般为无症状感染,不会导致患畜健康严重受 损。试验感染时,动物表现为轻度下痢和轻微呼吸道症状。下痢表现 为水样腹泻,有泡沫,少数严重的还有鲜血。体温变化不明显,食欲 下降,基本没有死亡,但产奶量大幅下降。约两周后康复,康复后大 多数奶牛的产奶量不能恢复到病前的水平。
• 病程两周左右,康复后大多数奶牛产奶量 难以恢复到病前水平,特别是高产奶牛。 据回顾性调查,该病两年发生一次。发病 牛场采样分离到了一种牛肠道病毒。
13
目的意义
• 本研究通过从临床上严重腹泻、血性下痢病牛直肠拭子中 分离的一株牛肠道病毒2型分离株鉴定过程,介绍一种基 于随机PCR 的未知病毒鉴定方法,为后期未知病原体分 离鉴定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牛肠病毒2型感染的诊断和控 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死率增高。
8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 流行病学:各种年龄都易感、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病牛 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脏等都含有病毒,主要传播途 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以冬春季节 多发。新疫区急性病例多,病死率可达90%~100%,老 疫区急性病例少,但隐性感染高达50%以上。
• 临床症状:潜伏期7~14天。临床上牛群多数表现为隐性 感染,但小牛症状严重。
7
牛轮状病毒病
• 流行病学:1~7日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生犊牛。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 者是主要传染源。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等媒介 经口传播。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寒冷、潮湿、不 良卫生条件、劣质饲料和其他疾病的等均对该病严重程度 和病死率影响很大。
• 临床症状:最早病例见于生后12小时,最迟也在数周以
2
牛大肠杆菌病
• 流行病学:病原存在于成年牛肠道和周围环境。消化道传 染,也可经脐带感染。该病多见于初生犊牛,尤其2~3 日龄犊牛最为易感,故又成为犊牛白痢。
•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一般为几小时至十几小时。
– 败血症型 产后3天内犊牛。病初体温升高至40℃,食欲降低或废 绝,随后腹泻,很快脱水,数小时至1天内因急性败血症死亡。 病死率可达80%以上。病程稍长者,可能并发脐炎、关节炎或肺 炎,幸存者生长发育受阻。
– 成年奶牛可发生血痢,特征为突然发病,表现腹泻,便如黑血样, 产奶量急剧下降,同时出现流鼻涕、咳嗽、精神沉郁和食欲不振, 发病率可达50%~100%,但死亡率很低。
10
牛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病学:牛肠病毒广泛存在自然界,主要流行肠病毒1型和2型。 BEV-1宿主范围包括人、马、狗、牛、猪、兔、禽类、鹿、非洲羚羊、 水牛、绵羊和山羊;BEV-2的宿主只有家养牛。在国外牛群中,牛肠 病毒阳性率高达到17.6-80%。初生犊牛因饮用初乳导致抗体阳性率 非常高。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在宿主的消化道中复制增殖。 病毒对酸性环境耐受的特性使得病毒能在消化道中长期存活。感染动 物粪便中存在相当高的滴度(105-1011/g)的病毒粒子。
1
牛沙门氏菌病
• 流行病学:各种年龄,但幼龄更易感,以2~6周龄犊牛易感 性最高。妊娠可流产。患病动物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一 年四季均可发生。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 临床症状
– 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40~41℃)、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产 奶量下降。不久即开始下痢,粪便呈水样,恶臭,带血或含有纤维 素絮片。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病程持续4~7天。不经 治疗或治疗不当死亡率可高达75%,而经治疗后,死亡率可降至 10%。病牛表现毒血症症状,脱水、消瘦。持续10~14天粪便稀软, 一般需2个月才能完全康复。妊娠母牛感染后可发生流产。
15
病毒分离结果
正常细胞形态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病变
正
常
8h
细
胞
16h
36h
× 400 16
1、 蚀斑纯化和病毒增殖 利用MDBK细胞,按照蚀斑纯化常规方法,将分离物进行纯化。
将经过三次纯化的未知病毒再次接种细胞单层,37℃作用1h,弃病 毒液,加含1%FBS的DMEM,于5%CO2培养箱培养观察记录细胞病 变(CPE)。至CPE出现90%左右,收获病毒液。连续传毒3代后大 规模增殖病毒。
3
牛弯曲菌性腹泻
• 流行病学:又名牛冬痢或黑痢,秋冬季节,出血 性下痢。各品种和年龄均可发病,一般成年牛发 病较重,犊牛则较轻。地方流行性。病后可获得 一定的免疫力。
•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7天,突然发病,一夜间 可蔓延20%牛群,2~3天可波及80%牛群。病牛 排出恶臭水样稀粪,常带有血液。体温、脉搏、 呼吸、食欲正常。病情严重者,表现精神萎顿, 食欲不振,弓背寒战,虚弱无力。病程2~3天, 治疗及时,很少发生死亡。
• 临床症状:食欲下降、腹泻、脱水是本病的主要特征。 若单独感染腹泻可持续7天以上,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 染则会出现脱水、酸碱失衡、腹泻等。犊牛感染最为严 重,主要表现精神沉郁,厌食,腹泻,粪便带血和含大 量纤维素;发育迟缓,进行性消瘦和减重甚至死亡。其 中鼠隐孢子虫可引起中等程度的腹泻,小隐孢子虫可引 起水样腹泻。
– 肠毒血症型 生后7天内犊牛,通常不出现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有 症状者则为典型中毒症状,如体温正常或稍高,初期兴奋不安, 随后转为沉郁甚至昏迷,然后进入濒死期。死前伴有剧烈腹泻, 排出白色而充满气泡的稀粪。
– 肠炎型 7~10日龄犊牛,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喜躺卧,下痢, 粪便初呈黄色粥样,随后变为水样、呈灰白色,并混有未消化的 凝乳块、血液、泡沫,有酸败气味。后期病犊排粪失禁,尾和后 躯染有稀粪。病程长的,可能出现肺炎或关节炎。治疗及时,一 般可以治愈。如不及时治疗,常因虚脱或继发肺炎而死。个别病 例也会自愈,但以后发育迟缓。
内终止。人工感染潜伏期是18~24 小时。症状以突然腹
泻开始,病犊精神萎顿,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若体温降
至常温以下则是死亡的征兆。厌食和腹泻,粪便黄白色液
状,有时带有粘液和血液。腹泻时间延长,则脱水明显。
病死率可达10~50%,死亡的原因多是急性脱水或酸中
毒。病程1~8天。若继发感染大肠杆菌则预后不良,致
牛球虫病
• 流行病学:各品种,2岁以内犊牛发病率较高,死亡率 20%~40%,而成年牛常呈隐性感染。一般多发生在49月份。潮湿多沼泽草场放牧牛群很易感染。冬季舍饲 期间亦可能发病,主要由于饲料、垫草、母牛乳房被粪 污染,使犊牛感染。牛群拥挤和圈舍卫生条件差时会增 加发病机会。不同地区,不同牛群的球虫感染率及发病 率不同。
– 犊牛 有些犊牛在生后48小时内开始拒食、卧地,并迅速出现衰竭等 症状,常于3~5天内死亡。但多数犊牛则于10~14日龄后发病,体 温升高(40~41℃),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并混有粘液 和血丝,通常于发病后5~7天内死亡,病死率可达50%。病期延长 时,腕和跗关节可能肿大,有的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症状。
11
• 牛肠病毒(Bovine Enterovirus)为小RNA 病毒科成员。
• 无囊膜,直径为27-30nm。复制部位在胞浆, 往往可见晶格样排列的病毒颗粒。
• 被黏膜或粪便包裹的病毒在通常的环境下对 热稳定。对pH3及高盐环境耐受,对消毒剂 不敏感。
12
• 近年来北京部分牛场的产奶牛普遍(约 80%)出现严重腹泻症状:水样腹泻,有 泡沫,少数(10-15%)严重病牛粪便含有 鲜血,体温变化不明显,食欲下降,基本 没有死亡,但产奶量大幅下降(约30%)。
– 慢性病例,病程长达数月,主要表现下痢和贫血,如不及时治 疗,亦可发生死亡。
6
牛隐孢子虫病
• 流行病学:粪-口途径感染,宿主范围广泛;发病率很 高但死亡率差别很大。100日龄以内幼畜尤其4~30日 龄犊牛最易感染。国外报道犊牛(4-17日龄左右)发病率 达50%以上,国内在北京、湖南、河南等省市调查的感 染率为5.3%-40%,牛病程2~14天,死亡率16%~ 40%。
17
1、病毒浓缩 在收集到的病毒上清中加入5%的PEG 6000,4 ℃搅拌过夜(约18 h)。
4 ℃ 10000 rpm离心1.5 h,弃上清。沉淀用TNMC缓冲液(50 mM TrisHCl,pH 7.5,100 mM NaCl,10 mM CaCl2,1mM MgCl2)悬浮,于4 ℃ 50000 rpm离心1 h,弃上清。沉淀用TNMC缓冲液重新悬浮,使其终体积 为浓缩前的1%。
4
牛副结核
• 流行病学: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感染牛,特别幼年牛更易 感染发病。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传染源,流行特点是发展 缓慢,病程长、发病率不高、病死率极高,一旦在牛群中 出现则很难根除。怀孕、分娩、泌乳或营养缺乏等因素可 促使发病。
• 临床症状:潜伏期长达6~12个月,甚至更长。有的幼年 牛感染,到~5岁时才表现临床症状。病初往往无明显症 状,以后症状逐渐明显,出现间歇性腹泻,逐渐变为经常 性的顽固腹泻。粪便稀薄,恶臭,可带有气泡、粘液和血 液凝块。早期食欲、精神都还正常,以后食欲减退,逐渐 消瘦,眼窝下陷,经常躺卧,不愿走动。皮肤粗糙,被毛 粗乱,下颌及垂皮水肿。体温常无明显变化。如给予多汁 饲料可加重腹泻症状。如腹泻不止,一般经3~4个月, 最后因腹泻衰竭而死。患病牛群因本病的死亡率可达10%5。
– 急性型 常见于幼犊,死亡率很高,腹泻是特征性症状,可持续 1~3周。稀粪呈水样初期淡黄色,后期常伴有肠粘膜和血液,水 样、恶臭,有大量粘液和气泡。体温升高达40~42℃,流鼻汁、 咳嗽、呼吸急促、流泪、流涎、精神萎顿等,以后口腔粘膜发生 糜烂或溃疡持续4~7天,同时白血球减少。
– 慢性型 出现间歇性腹泻,病程较长,一般2~5个月,病牛被毛 粗乱、消瘦,生长发育受阻,有的出现跛行。
牛腹泻类疾病概述
• 临床上牛肠道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复 杂,是严重制约我国养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 由传染性因素所致的牛肠道传染病-腹泻,其病原多样,临床 上以严重腹泻、脱水和高度死亡为特征。
• 常见腹泻类疾病主要有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牛副结核 病、牛弯曲菌病、球虫病、隐孢子虫病、牛病毒性腹泻、牛 细小病毒病、牛轮状病毒病、牛冠状病毒病等。
2 、牛肾细胞(MDBK)TCID50测定 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培养BK细胞至单层后,吸弃培养液,分别
接种增殖后的原液细胞毒和10-1~10-7稀释病毒液,病毒稀释液为基 础培养基。对照组用基础培养基代替病毒液。每孔100µl,每组10孔, 于CO2培养箱孵育1h。吸弃接种液,每孔加125 µl DMEM维持液, 于CO2培养箱培养3d,观察细胞病变情况。
14
病料采集和病毒分离
• 采集病牛直肠拭子,按常规方法处理备用。 • 培养MDBK细胞,待细胞单层生长至80%
以上时,将处理后的病料接种到MDBK, 37℃作用1h,弃病毒液,加含1%FBS的 DMEM,于5%CO2培养箱培养观察记录细 胞状况,当出现细胞病变(CPE)时收获 病毒液,并连传3代制备毒种。
– 妊娠母牛常发生流产,或产下有先天性缺陷犊牛。最常见的缺陷
是小脑发育不全。患犊表现轻度的共济失调、完全不协调或不能
站立。有些患牛失明。
9
牛冠状病毒病
• 流行病学:多见于1~9日龄乳用犊牛,肠炎严重程度与 犊牛日龄、免疫状况、病毒毒株和感染剂量有关。常呈地 方流行性,发病牛场常在几年内连续发生。消化道和呼吸 道是主要传播途径。饲养管理差、寒冷、潮湿可促使本病 发生。
– 急性病期,通常为10~15天,个别1~2天死亡。病初表现为精 神沉郁,被毛松乱,粪便稀薄稍带血液且具恶臭味。一周后, 症状加剧,食欲废绝,消瘦,精神萎靡,喜躺卧,体温上升到 40℃~42℃,瘤胃蠕动和反刍停止,排出带血的稀粪,其中混 有纤维素性假膜,恶臭。病末期粪便呈黑色,几乎全是血液, 体温下降,在恶病质状态下死亡。
•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约为1d左右
– 犊牛腹泻主要见于7~10日龄,吃过初乳或未吃过初乳的犊牛均 可发病,前者病情较轻。病初,患犊精神沉郁,吃奶减少或停止, 排淡黄色的水样粪便、内含凝乳块和黏液,严重的可出现发热、 脱水和血液浓缩。腹泻持续3~6d,大部分犊牛可康复,如腹泻 严重、治疗不适当可能死亡。若继发细菌感染,死亡率可超过50 %。
• 临床症状:一般为隐性感染,下痢、肺炎、呼吸道症状和乳房炎较为 常见。此外,繁殖障碍表现明显,如子宫内膜炎、不孕、流产和死胎。 但大多数情况下,BEV一般为无症状感染,不会导致患畜健康严重受 损。试验感染时,动物表现为轻度下痢和轻微呼吸道症状。下痢表现 为水样腹泻,有泡沫,少数严重的还有鲜血。体温变化不明显,食欲 下降,基本没有死亡,但产奶量大幅下降。约两周后康复,康复后大 多数奶牛的产奶量不能恢复到病前的水平。
• 病程两周左右,康复后大多数奶牛产奶量 难以恢复到病前水平,特别是高产奶牛。 据回顾性调查,该病两年发生一次。发病 牛场采样分离到了一种牛肠道病毒。
13
目的意义
• 本研究通过从临床上严重腹泻、血性下痢病牛直肠拭子中 分离的一株牛肠道病毒2型分离株鉴定过程,介绍一种基 于随机PCR 的未知病毒鉴定方法,为后期未知病原体分 离鉴定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牛肠病毒2型感染的诊断和控 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死率增高。
8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 流行病学:各种年龄都易感、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病牛 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脏等都含有病毒,主要传播途 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以冬春季节 多发。新疫区急性病例多,病死率可达90%~100%,老 疫区急性病例少,但隐性感染高达50%以上。
• 临床症状:潜伏期7~14天。临床上牛群多数表现为隐性 感染,但小牛症状严重。
7
牛轮状病毒病
• 流行病学:1~7日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生犊牛。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 者是主要传染源。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等媒介 经口传播。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寒冷、潮湿、不 良卫生条件、劣质饲料和其他疾病的等均对该病严重程度 和病死率影响很大。
• 临床症状:最早病例见于生后12小时,最迟也在数周以
2
牛大肠杆菌病
• 流行病学:病原存在于成年牛肠道和周围环境。消化道传 染,也可经脐带感染。该病多见于初生犊牛,尤其2~3 日龄犊牛最为易感,故又成为犊牛白痢。
•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一般为几小时至十几小时。
– 败血症型 产后3天内犊牛。病初体温升高至40℃,食欲降低或废 绝,随后腹泻,很快脱水,数小时至1天内因急性败血症死亡。 病死率可达80%以上。病程稍长者,可能并发脐炎、关节炎或肺 炎,幸存者生长发育受阻。
– 成年奶牛可发生血痢,特征为突然发病,表现腹泻,便如黑血样, 产奶量急剧下降,同时出现流鼻涕、咳嗽、精神沉郁和食欲不振, 发病率可达50%~100%,但死亡率很低。
10
牛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病学:牛肠病毒广泛存在自然界,主要流行肠病毒1型和2型。 BEV-1宿主范围包括人、马、狗、牛、猪、兔、禽类、鹿、非洲羚羊、 水牛、绵羊和山羊;BEV-2的宿主只有家养牛。在国外牛群中,牛肠 病毒阳性率高达到17.6-80%。初生犊牛因饮用初乳导致抗体阳性率 非常高。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在宿主的消化道中复制增殖。 病毒对酸性环境耐受的特性使得病毒能在消化道中长期存活。感染动 物粪便中存在相当高的滴度(105-1011/g)的病毒粒子。
1
牛沙门氏菌病
• 流行病学:各种年龄,但幼龄更易感,以2~6周龄犊牛易感 性最高。妊娠可流产。患病动物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一 年四季均可发生。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 临床症状
– 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40~41℃)、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产 奶量下降。不久即开始下痢,粪便呈水样,恶臭,带血或含有纤维 素絮片。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病程持续4~7天。不经 治疗或治疗不当死亡率可高达75%,而经治疗后,死亡率可降至 10%。病牛表现毒血症症状,脱水、消瘦。持续10~14天粪便稀软, 一般需2个月才能完全康复。妊娠母牛感染后可发生流产。
15
病毒分离结果
正常细胞形态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病变
正
常
8h
细
胞
16h
36h
× 400 16
1、 蚀斑纯化和病毒增殖 利用MDBK细胞,按照蚀斑纯化常规方法,将分离物进行纯化。
将经过三次纯化的未知病毒再次接种细胞单层,37℃作用1h,弃病 毒液,加含1%FBS的DMEM,于5%CO2培养箱培养观察记录细胞病 变(CPE)。至CPE出现90%左右,收获病毒液。连续传毒3代后大 规模增殖病毒。
3
牛弯曲菌性腹泻
• 流行病学:又名牛冬痢或黑痢,秋冬季节,出血 性下痢。各品种和年龄均可发病,一般成年牛发 病较重,犊牛则较轻。地方流行性。病后可获得 一定的免疫力。
•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7天,突然发病,一夜间 可蔓延20%牛群,2~3天可波及80%牛群。病牛 排出恶臭水样稀粪,常带有血液。体温、脉搏、 呼吸、食欲正常。病情严重者,表现精神萎顿, 食欲不振,弓背寒战,虚弱无力。病程2~3天, 治疗及时,很少发生死亡。
• 临床症状:食欲下降、腹泻、脱水是本病的主要特征。 若单独感染腹泻可持续7天以上,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 染则会出现脱水、酸碱失衡、腹泻等。犊牛感染最为严 重,主要表现精神沉郁,厌食,腹泻,粪便带血和含大 量纤维素;发育迟缓,进行性消瘦和减重甚至死亡。其 中鼠隐孢子虫可引起中等程度的腹泻,小隐孢子虫可引 起水样腹泻。
– 肠毒血症型 生后7天内犊牛,通常不出现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有 症状者则为典型中毒症状,如体温正常或稍高,初期兴奋不安, 随后转为沉郁甚至昏迷,然后进入濒死期。死前伴有剧烈腹泻, 排出白色而充满气泡的稀粪。
– 肠炎型 7~10日龄犊牛,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喜躺卧,下痢, 粪便初呈黄色粥样,随后变为水样、呈灰白色,并混有未消化的 凝乳块、血液、泡沫,有酸败气味。后期病犊排粪失禁,尾和后 躯染有稀粪。病程长的,可能出现肺炎或关节炎。治疗及时,一 般可以治愈。如不及时治疗,常因虚脱或继发肺炎而死。个别病 例也会自愈,但以后发育迟缓。
内终止。人工感染潜伏期是18~24 小时。症状以突然腹
泻开始,病犊精神萎顿,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若体温降
至常温以下则是死亡的征兆。厌食和腹泻,粪便黄白色液
状,有时带有粘液和血液。腹泻时间延长,则脱水明显。
病死率可达10~50%,死亡的原因多是急性脱水或酸中
毒。病程1~8天。若继发感染大肠杆菌则预后不良,致
牛球虫病
• 流行病学:各品种,2岁以内犊牛发病率较高,死亡率 20%~40%,而成年牛常呈隐性感染。一般多发生在49月份。潮湿多沼泽草场放牧牛群很易感染。冬季舍饲 期间亦可能发病,主要由于饲料、垫草、母牛乳房被粪 污染,使犊牛感染。牛群拥挤和圈舍卫生条件差时会增 加发病机会。不同地区,不同牛群的球虫感染率及发病 率不同。
– 犊牛 有些犊牛在生后48小时内开始拒食、卧地,并迅速出现衰竭等 症状,常于3~5天内死亡。但多数犊牛则于10~14日龄后发病,体 温升高(40~41℃),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并混有粘液 和血丝,通常于发病后5~7天内死亡,病死率可达50%。病期延长 时,腕和跗关节可能肿大,有的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症状。
11
• 牛肠病毒(Bovine Enterovirus)为小RNA 病毒科成员。
• 无囊膜,直径为27-30nm。复制部位在胞浆, 往往可见晶格样排列的病毒颗粒。
• 被黏膜或粪便包裹的病毒在通常的环境下对 热稳定。对pH3及高盐环境耐受,对消毒剂 不敏感。
12
• 近年来北京部分牛场的产奶牛普遍(约 80%)出现严重腹泻症状:水样腹泻,有 泡沫,少数(10-15%)严重病牛粪便含有 鲜血,体温变化不明显,食欲下降,基本 没有死亡,但产奶量大幅下降(约30%)。
– 慢性病例,病程长达数月,主要表现下痢和贫血,如不及时治 疗,亦可发生死亡。
6
牛隐孢子虫病
• 流行病学:粪-口途径感染,宿主范围广泛;发病率很 高但死亡率差别很大。100日龄以内幼畜尤其4~30日 龄犊牛最易感染。国外报道犊牛(4-17日龄左右)发病率 达50%以上,国内在北京、湖南、河南等省市调查的感 染率为5.3%-40%,牛病程2~14天,死亡率16%~ 40%。
17
1、病毒浓缩 在收集到的病毒上清中加入5%的PEG 6000,4 ℃搅拌过夜(约18 h)。
4 ℃ 10000 rpm离心1.5 h,弃上清。沉淀用TNMC缓冲液(50 mM TrisHCl,pH 7.5,100 mM NaCl,10 mM CaCl2,1mM MgCl2)悬浮,于4 ℃ 50000 rpm离心1 h,弃上清。沉淀用TNMC缓冲液重新悬浮,使其终体积 为浓缩前的1%。
4
牛副结核
• 流行病学: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感染牛,特别幼年牛更易 感染发病。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传染源,流行特点是发展 缓慢,病程长、发病率不高、病死率极高,一旦在牛群中 出现则很难根除。怀孕、分娩、泌乳或营养缺乏等因素可 促使发病。
• 临床症状:潜伏期长达6~12个月,甚至更长。有的幼年 牛感染,到~5岁时才表现临床症状。病初往往无明显症 状,以后症状逐渐明显,出现间歇性腹泻,逐渐变为经常 性的顽固腹泻。粪便稀薄,恶臭,可带有气泡、粘液和血 液凝块。早期食欲、精神都还正常,以后食欲减退,逐渐 消瘦,眼窝下陷,经常躺卧,不愿走动。皮肤粗糙,被毛 粗乱,下颌及垂皮水肿。体温常无明显变化。如给予多汁 饲料可加重腹泻症状。如腹泻不止,一般经3~4个月, 最后因腹泻衰竭而死。患病牛群因本病的死亡率可达10%5。
– 急性型 常见于幼犊,死亡率很高,腹泻是特征性症状,可持续 1~3周。稀粪呈水样初期淡黄色,后期常伴有肠粘膜和血液,水 样、恶臭,有大量粘液和气泡。体温升高达40~42℃,流鼻汁、 咳嗽、呼吸急促、流泪、流涎、精神萎顿等,以后口腔粘膜发生 糜烂或溃疡持续4~7天,同时白血球减少。
– 慢性型 出现间歇性腹泻,病程较长,一般2~5个月,病牛被毛 粗乱、消瘦,生长发育受阻,有的出现跛行。
牛腹泻类疾病概述
• 临床上牛肠道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复 杂,是严重制约我国养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 由传染性因素所致的牛肠道传染病-腹泻,其病原多样,临床 上以严重腹泻、脱水和高度死亡为特征。
• 常见腹泻类疾病主要有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牛副结核 病、牛弯曲菌病、球虫病、隐孢子虫病、牛病毒性腹泻、牛 细小病毒病、牛轮状病毒病、牛冠状病毒病等。
2 、牛肾细胞(MDBK)TCID50测定 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培养BK细胞至单层后,吸弃培养液,分别
接种增殖后的原液细胞毒和10-1~10-7稀释病毒液,病毒稀释液为基 础培养基。对照组用基础培养基代替病毒液。每孔100µl,每组10孔, 于CO2培养箱孵育1h。吸弃接种液,每孔加125 µl DMEM维持液, 于CO2培养箱培养3d,观察细胞病变情况。
14
病料采集和病毒分离
• 采集病牛直肠拭子,按常规方法处理备用。 • 培养MDBK细胞,待细胞单层生长至80%
以上时,将处理后的病料接种到MDBK, 37℃作用1h,弃病毒液,加含1%FBS的 DMEM,于5%CO2培养箱培养观察记录细 胞状况,当出现细胞病变(CPE)时收获 病毒液,并连传3代制备毒种。
– 妊娠母牛常发生流产,或产下有先天性缺陷犊牛。最常见的缺陷
是小脑发育不全。患犊表现轻度的共济失调、完全不协调或不能
站立。有些患牛失明。
9
牛冠状病毒病
• 流行病学:多见于1~9日龄乳用犊牛,肠炎严重程度与 犊牛日龄、免疫状况、病毒毒株和感染剂量有关。常呈地 方流行性,发病牛场常在几年内连续发生。消化道和呼吸 道是主要传播途径。饲养管理差、寒冷、潮湿可促使本病 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