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代散文名篇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代散⽂名篇教学⽅法
古代散⽂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中古代散⽂名篇教学⽅法以供⼤家学习。
古代散⽂是初中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的⽐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
因此,如何进⾏古代散⽂的教学,进⽽弘扬中华传统⽂化、提⾼学⽣的语⽂素养,是语⽂教师迫切需要深⼊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质兼美的⽂化⼤餐——古代散⽂,教学中的效果却不尽如⼈意。
⽂⾔⽂,对现代中学⽣来说,似乎是“天书”,许多学⽣不喜欢⽂⾔⽂,读不懂⽂⾔⽂,对⽂⾔⽂望⽽⽣畏,甚⾄在学⽣中流传着这样的顺⼝溜——语⽂课、有两怕: “⼀怕⽂⾔⽂,⼆怕周树⼈”。
教师苦⼝婆⼼,耗神耗⼒;学⽣愁眉苦脸,怨声载道:教学结果可概括为“⾼耗低效”、“少慢差费”。
如何改变初中⽂⾔⽂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教学的实际效果呢?这将是我们这⼀讲所要探讨的问题。
初中古代散⽂名篇教学⽅法之教学意义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骈⽂,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章,⼀律称之为散⽂。
古代散⽂传承了丰厚博⼤的中华传统⽂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阅读古代散⽂有助于学⽣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化,批判继承⽂化遗产,为社会⽂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进⾏爱国主义、民族⾃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初中古代散⽂名篇教学⽅法之教学策略
古代的语⾔⽂字是我们继承以⾄发扬光⼤古⽂明的⼀个通道,⽂⾔⽂扮演着传承⽂明的重要⾓⾊。
作为⼀种传承⽂明的重要⼯具,必然与教育发⽣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则以散⽂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法有⾃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教学逐渐形成了⼀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种⽂⾔⽂教学的习惯,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对此,我认为既要继承,但⼜不能盲⽬效法、不加甄别。
(⼀)引发兴趣
据06年3⽉1⽇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报道,台湾本⼟诗⼈余光中先⽣针对当时台湾部分青少年语⽂⽔平渐趋低下、作⽂交⽩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的教学的建议,⽽台湾教育部长则不以为然。
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沈谦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笑话:将“⾳容宛在”写成“⾳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
台湾众多语⽂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运动。
这则消息应该引起我们语⽂教师的深思。
⽂字是语⾔的载体,能使⼀发即逝的语⾔“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作为古代书⾯语⾔,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化和古⼈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化,⼜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
但是,⽂⾔⽂毕竟是⼀种历史的语⾔,与现代⽣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学习⽂⾔⽂的兴趣,是中学语⽂教师⾸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感兴趣的东西,学⽣才会认真去学。
孔⼦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
著名语⽂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锤要敲在学⽣的⼼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花,或像磁⽯⼀样把学⽣牢牢地吸引住。
”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必须有⼀个精彩的课堂导⼊语,以吸引学⽣的注意⼒。
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
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氛和学⽣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
在宋代,有这么⼀个⼈:他太出⾊、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得⼗分寒伧,能把同代的⽂⼈⽐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所寺庙中住下,可是⼈⽣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当时的课堂效果我还记得,学⽣的表情中有对苏东坡的敬佩,⼜有急于了解课⽂的期待,这样学⽣的注意⼒和兴趣点⾃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半”,故⽽,每⼀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就是要给学⽣树⽴信⼼。
对于⽂⾔⽂的学习,应该让学⽣想清楚⼀个问题:“现代汉语是古代汉
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学语⾔有着⾎缘关系。
……学⽣阅读⽂⾔⽂虽然有⼀定的语⾔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根基。
”(钱梦龙:《⽂⾔⽂教学改⾰刍议》) (⼆)基本⽅略
1. 朗读——“⾃读通⼤意—诵读理⽂脉—悟读重积累”
朗读是我国的语⽂传统教法。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总结了古⼈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教法的精髓。
朗读是教好⽂⾔⽂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是提⾼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审美能⼒、想象能⼒等诸⽅⾯,都具有很重要的作⽤。
所以,我们⼀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诗⽂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表达能⼒和写作⽔平的提⾼。
2. 翻译——明内容
这是学习⽂⾔⽂最关键的⼀环。
在初中阶段,翻译⽂⾔⽂⼀般都以直译为主。
第⼀步是⽤现代汉语词汇来替代⽂⾔词语,这就形成了⼀⼀对应的形式。
如“以⾍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蚂蚁当作野兽”。
再
如“见⼆⾍⽃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争⽃草间”。
很显然,这个句⼦不仅意思不明确,⽽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
这时,就要采⽤第⼆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列的初译“看见⼆个⼩⾍争⽃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在)草间争⽃”。
此外,还应注意,要把译句放到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或句末,添加⼀个词或者⼀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
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作‘青云⽩鹤'的景观。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唱独⾓戏。
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标准》中的“⾃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探究
( 1 )整体把握⽂章内容 , 准确理解⽂章主旨
古希腊的普罗塔⼽说:“头脑不是容器,⽽是需要点燃的⽕把。
”学习⽂⾔⽂,不仅仅是会翻译,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共同讨论,了解⽂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就从标题⼊⼿,告诉学⽣:“记”表明本⽂是“记叙⽂”;“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
学⽣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情怎样”……此时,学⽣只要⼀联想课堂导语和书下注释的时代背景就明⽩了:“本⽂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活上遭受了很⼤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便起⾝去寻张怀民⼀同赏⽉。
他看到“(⽉光)照在庭院⾥好象积⽔清澈透明,⽔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种清新、空灵的感觉。
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也”的感慨。
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的欣喜。
作者对美的追求,对⽣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不感染着我们每⼀个⼈。
讨论到这⾥,对于本⽂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喻,学⽣便⼼领神会了。
必须强调的是,⽂⾔⽂教学,千教万教,归根结底是要让学⽣在⽂化上、思想上有所获益。
我们课本中所选的⽂⾔⽂,⼤多是承载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是要告诉后⼈很多道理的。
初中⽣尽管还是⼗四五岁的孩⼦,也能在其中读出⾃⼰的结论,从中获取对⾃⼰有益的东西。
读⽂⾔⽂,要读出历史经验、⼈⽣智慧,这才是最⾼境界!
( 2 )整体把握下的局部细研
整体把握,局部精研,⽂⾔⽂教学应该进⼊到领悟⽂意、品味细节的层⾯。
教材所选⽂⾔⽂⼤都篇幅短⼩,便于课堂班级授课制下的阅读训练。
教材所选⽂章均为古⼈精⼼写就,其选材⽴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精益求精。
⽴意的把握离不开⽂章结构的研究,也离不开关键词句的准确理解,这些⽂章便于教师对学⽣实施词意、句意、⽂意——“三意”⼀体的⽂⾔⽂阅读训练。
⽂理,⽂章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这也和我后⾯要讲的写作有⼀定的联系。
任何⼀篇好⽂章,都必然在“⽂理”⽅⾯表现为极其的合理性,即既恰到好处,⼜有独具特⾊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
事理,⽂章所反映的⽣活现象、⼈物特点、⼈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
任何⼀篇好⽂章,都是必然会合乎逻辑地展⽰⽂章所反映的⽣活现象、⼈物特点、⼈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认识⽂章⾥这种极精致的逻辑性,是读懂⽂章的关键,⾃然也就是阅读指导的关键。
从⽂理、事理两个维度实施阅读指导,既可以兼顾词语、⽂句的落实,⼜可以落实整体阅读的指导。
如前⾯谈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我”的“美”,若孤⽴地从⼀词⼀句看,“以……为美”,似乎也能讲通,但若从事理的⾓度看,“有求于我”显然是“客之美我”的原因。
再从⽂章后⾯的“⾂之蔽矣”的原因看,当然是因为邹忌之妻之妾之客的“美我”,即,没有说出事实的真象。
事理与⽂理的相互参照,使看似⼀个词语的理解过程,扩展为⽂章整体的深⼊理解。
⼜如《⼩⽯潭记》,第⼀段中“隔”“伐”“取”等词语,若独⽴地进⾏词语教学,恐怕就会⼀带⽽过,但若从事理、⽂理的⾓度去深⼊理解,则学⽣会有更⼤的收获。
⾸先,从“隔”“伐”“取”等动作看,⼩⽯潭是不为世⼈所知,再者,作者何以⾯对这美好⼩⽯潭⽽产⽣不可“久居”的感受?不正是因为美好⽽不为⼈所知⼩⽯潭与⾃⼰的政治遭遇⾮常相似,所谓“触景⽣情”使然。
( 3 )从⽂⾔⽂中学习构思和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导致⽂⾔⽂与作⽂脱节。
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例如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是中学⽣游记的通病,⽽《⼩⽯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
从构思看,它有两⼤优点。
其⼀,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
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声,后看到潭⽔,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
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近,⼜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
其⼆,因景触情,情景交融。
刚听到如佩环鸣的⽔声时,“⼼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
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
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
其⼀,侧⾯描写与正⾯描写结合。
写潭⽔的清澈,先正⾯描写“⽔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光下彻,影布⽯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头上,⾜见潭⽔的清澈,这是侧⾯描写。
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动。
其⼆,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
“青树翠蔓”是静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枝条的动态。
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将鱼的动态与静态结合,颇有情趣。
其三,综合运⽤多种修辞。
⽔声“如鸣佩环”,溪岸“⽃折蛇⾏”,“岸势⽝⽛差互”,运⽤⽐喻,写出⽔声的清脆悦⽿,溪岸的曲折悠长,岸势的参差不齐;鱼“似与游者相乐”,运⽤拟⼈,道出鱼的多情,也是将⼈的喜悦之情移植在鱼的⾝上。
若能借鉴这些描写的⽅法,举⼀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
4. 积累
⽂⾔⽂阅读⽔平的提⾼并⾮靠⼀⽇之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
学⽣学习⽂⾔⽂⼀般只满⾜于扫清⽂字障碍,认为⽼师已讲清楚,⾃⼰也明⽩,这就够了。
⽼师⼀篇⼀篇地讲,⾃⼰⼀篇⼀篇地学,等到过了⼀年半载,就⼀篇也不记得了。
这种学习⽅法是极不可取的。
因此学习⽂⾔⽂的第⼀要义就是要积累。
积累离不开背诵。
把⽂⾔⽂中的若⼲重要篇章熟记在⼼,⽂⾔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意、布局谋篇、语⾔修辞等⽅⾯的要义,提⾼⾃⼰的⽂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教学⼤纲》⼰有明确规定。
⽼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定不能打折扣,因为这些是对每⼀位初中⽣最起码的要求。
随着诵读篇⽬数量的增加,学⽣对⽂⾔的语⾔感知能⼒也会越来越强,⽂⾔的阅读⽔平也就会越来越⾼。
背诵就是学习⽂⾔⽂的地基,是提⾼⽂⾔⽂阅读⽔平的重要途径。
积累要有⽬的、有重点。
重点即是实词、虚词、句式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的,在这⾥就不赘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