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培育的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1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如果教学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的一个结论,这样的教学充其量是属于低阶思维的教学;如果教学注重数学结果形成的过程及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经历过程中体悟结果的由来,这样的教学是高阶思维的教学,正是当下所大力倡导的深度教学的样态。
因为深度教学需要深度思维的参与,而深度思维的发生,离不开高阶思维的介入。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仍有教师的教学停留于浅层状态,学生的思维处于低阶思维水平。
那么高阶思维的培养缺失在哪里?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下文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析。
一、高阶思维培育理念缺失现象分析
(一)重结果轻过程
在两轮的中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周长计算经常混淆。
分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高浓缩的数学公式背后所隐含的实际意义没有被学生很好地吸收。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从具体的实例中很快地抽象出计算公式,紧接着就通过反复练习进行巩固。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学生虽然记住了,却不知道“为什么四条边的和,却只乘2呢?”;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学生也仅记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至于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却不得而知,很明显是重结果轻过程的浅层思维教学造成学生低阶思维的结果。
(二)重过程轻结果
课程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算法多样化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学中教师们通常会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例如:,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师在教学“求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的同时,引导学生:你能在这张统计图上动一动,求出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吗?学生通过操作得出了移多补少的方法。
教师继续引导: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了先总后分的方法。
接着教师在随后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每道题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三)重知识轻方法
苏教版教材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舍去了专门独立成章的应用题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把这两个内容视为一体,把策略的教学变成了应用题教学。
例如,四年级上册《列表整理的策略》,教师们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上,而忽略了让学生体会列表整理可以有效地帮助分析题意。
久而久之,学生的策略意识淡薄,只会解题。
不仅仅是这一板块内容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方法意识淡薄,教师们常常以教会知识为课堂唯一任务。
长期的重知识轻方法,造就了解题型的学生,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指向高阶思维培育的教学策略
(一)过程与结果并重
唯有过程的结果,学生的体验才是深刻的。
学生的思维在过程的磨砺中由肤浅走向深刻,由感性走向理性,由低阶走向高阶。
例1,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在教学周长公式时,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示出来,当有学生说,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方法时,笔者表示质疑:“周长是四条边长度的和,可你的方法却只有两条边呀?”通过同学们的激烈争论,最后得出(长+宽)×2表示有两个长与宽的和,那就是四条边长度的和。
“两个长与宽的和”很好地搭起了公式与周长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非常注意指导学生用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的方法。
先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橡皮擦的面积。
在操作中有不少人沿着橡皮的上面围了一圈以为这就是面积。
经过讨论后学生明白要测量面积必须把整个面铺满。
但笔者并不满足于学生能够动手铺来测量面积。
紧接着学生经历了只铺长和宽来推测能铺几个面积单位测算面积的过程。
并学着说:“长边一行可以铺几个,宽边可以铺几行,一共可以铺几个1平方厘米,它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例2,仔细研究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各有优势,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比较少而且数据之间相差不大时,用移多补少法比较快。
相反的,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比较多而且数据之间相差较大时,用先总后分法比较快。
那么我们不禁会问,教师教完两种方法就可以了吗?笔者认为这样只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同样重要的还有让学生在应用方法求平均数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在比较不同数据特点中,体会不同特点的数据适合的方法各不相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重过程轻结果势必会造成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片面,影响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充分感受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逐渐抽象出数学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谓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得到培养,促发学生的思维由低阶走向高阶。
指向高阶思维培育的教学策略
钟汉姿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斜滩中心小学
摘要:高阶思维的培育是时代创新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需。
当下倡导的深度教学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育。
高阶思维是相对于低阶思维而言的,是源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布鲁姆把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知道、理解、应用是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是高阶思维。
指向高阶思维的数学教学,就要在学生低阶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的教学。
分析课堂教学的现状,高阶思维培育的理念仍有缺失。
重结果轻过程,重过程轻结果,重知识轻方法的现象仍普遍存活在课堂教学中,制约着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指向高阶思维培育的教学应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方法同行,这是教学之道。
关键词:高阶思维;培育;教学策略
105
20211
(二)知识与方法同行
知识中蕴含着方法,方法藏在知识的建构中。
指向高阶思维的教学,注重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思维方法,做到知识与方法同行。
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一课的教学,从课题就可以看出,列表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重心,是学生要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方法。
因此,教学的侧重点应从关注解题知识转向列表策略的体验。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为什么要列表?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明晰题意复杂,条件多,问题不清,把条件和问题通过表格列出来,理一理,易于弄清条件与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怎样列表?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整体考虑表格的行与列,再把条件和问题对应地整理到表格中;列表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对比体验原题与列表,学生在对比中强烈地感受到,根据列表后的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一目了然,便于分析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三个核心问题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由注重解题转向对列表策略价值的体验上,做到知识与方法同行,列表策略的自觉应用才会植入学生的心田,教学的目标自然得以落实,学生的思维自然地由低阶步入高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方法同行,是时下教师深度教学的需要、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是指向高阶思维培育应有的课堂样态。
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育。
既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后尝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打拼音牌:你喜欢跟谁玩就跟谁玩,你喜欢怎样打就怎样打。
老师细心指导、观察,表扬积极分子,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2.动员学生跟家长玩:父母不会的,你要当小老师教会他们怎样玩。
3.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推荐拼音牌及其玩法,要求家长能在制作方面给予孩子帮助,同时希望家长能抽空与孩子打打拼音牌。
这样,既能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予辅导,又能促进亲子关系。
会后,跟家长面对面聊天时,大部分家长表示会回去尝试。
一个星期后,雨桐的家长就打电话跟笔者说,雨桐很喜欢玩拼音牌,觉得拼音一点也不难学。
三、体会及效果
一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渐渐发生了改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在打牌的游戏中不知不觉便掌握了汉语拼音,学得轻松、愉快。
二是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这一教学理念。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43页的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在课堂上可充分让学生通过打牌的形式进行巩固,真正让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是学生认读、拼读、说话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文明行为的提升。
学生在与同学打拼音牌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交往、如何合作,社交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是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营造了良好的班风。
六是给了家长辅导孩子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时也促进了亲子关系。
(上接第65页)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