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鹤骨笛
张港
达斡尔兵英勇善战,朝廷常征调达斡尔兵作战。
乾隆二十八年,朝廷征调嫩江达斡尔五百兵丁西征伊犁。
从嫩江到伊犁,那可是万里之遥呀!
双胞胎一步虎和二步虎,两丁抽一,弟弟二步虎西征,哥哥一步虎守家。
极东极西,兄弟分离,痛苦之情,不言而喻。
远征军走出三千里,在大戈壁遭遇叛军。
一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战斗过后,达斡尔兵个个饥渴无比,无力站立。
带队总管踢了踢二步虎,说:“二步虎,拿鹤骨笛,吹一曲《得胜大还乡》,振振士气。
”
二步虎一抽腰间鹤骨笛,“啪”的一声,鹤骨笛半截落地,只剩一半在手。
二步虎这才想起,刚才与敌人拼刀时,腰上有过一阵疼,是鹤骨笛替自己挡了一刀。
鹤骨笛用丹顶鹤翅膀的肱骨制成,要制上好的鹤骨笛,须用做过头鹤的老雄鹤。
一支左笛,一支右笛,吹出不同音色。
两笛和鸣对奏,可奏出上天之音,水水山山,古古今今,爹娘儿女,全在曲中。
达斡尔人行军打仗,随身物件中是少不了鹤骨笛的。
夜里,狂风大作。
一步虎一翻身,“嘎”的一声脆响,顺在炕头的鹤骨笛竟然折断。
好好的骨笛,怎么就断了呢?
鹤骨笛难得,一是因为达到年头的铜骨老鹤难遇难觅,二是因为钻得准笛孔的人极少。
一步虎忽然觉得腰间剧烈疼痛,好似遭了一刀。
他额头渗出冷汗:怕是远征的弟弟遭了凶险。
老年人讲过,成双的鹤骨笛,一支坏了,另一支也会没有缘故地折断-—-鹤骨原本是长在一只鹤身体上的,鹤骨笛有灵性。
跋山涉水到达伊犁河畔,达斡尔兵扎下营寨,屯垦戍边。
二步虎少了鹤骨笛,便差了精神,做什么都不来劲儿。
二步虎制成鹰骨笛,可吹出的声音里隐含着凶狂。
二步虎又制羊骨笛,吹出的是绵软、哀怨之音。
又钻出豹骨笛,还是不行,吹到高音处就产生一种凶恶之音。
唉!看不到丹顶鹤。
春天来了,丹顶鹤飞回嫩江。
一步虎天天仰望,真想从云上拽下一只。
盛夏,在大水泽边,一只鹤伏于草丛。
鹤不伏地,就是睡觉也是一只腿立着。
看得出来,这只鹤不是有伤就是有病。
一步虎走上前,那鹤扇了几下翅,却飞不起来。
一步虎看得真切,这是只老雄鹤,就将鹤
抱回了家。
一步虎抚摸鹤翅,鹤翅肱骨粗壮,摁压有金铜之声。
一步虎要取鹤骨制鹤骨笛的事,早已传遍嫩江草原。
得知他带回家一只老雄鹤,人们都说,这回妥了,能制一双好笛子了,快快下手,取了鹤骨。
一步虎摇摇头说:“老是老,可仍是一命。
”就细心将养那鹤,煮妻子下奶用的细鳞小鱼喂它,接泉水让它饮。
老鹤渐渐强壮起来,步步跟随一步虎,像条家狗。
秋风起,大豆摇铃儿。
一步虎跑上高岗,引老鹤跟着,老鹤一扇翅,就飞了起来。
跑过几回,老鹤能盘旋了。
这天,正好一行鹤远远飞来。
一步虎又引导老鹤飞翔,老鹤竟然飞上天空,跟上鹤队,与云彩相伴,渐渐消失。
人们叹息:好笛子料,就这么飞了。
一步虎说:那是生灵。
为得笛子就要人家性命,我可不干。
这一夜,一步虎又睡不着,眼前总有二步虎吹笛子的样子。
他就到外面看月亮。
月光之下,有一片白云,呀!是只鹤张翅躺着。
走近一看,正是那只老鹤。
一步虎明白,老鹤跟不上队伍,它又飞回来了,它累死了。
一步虎说:“老鹤老鹤,你会成歌成曲。
你死不了。
”
一步虎制成了鹤骨笛,一左笛,一右笛。
有了笛子,一步虎觉得日子更是难挨。
终子,他下定决心,不管千里万里,他都要去伊犁给弟弟二步虎送笛子。
一步虎要远行了。
乡亲们送他,一步虎说:“渴了累了,不是有鹤骨笛吗?不用为我担心。
”
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到达巴里坤,行程已过十之七八。
一步虎忽然感觉,好好的腿,剧痛如割。
他取出鹤骨笛,吹起《大帅砍营浪死歌》,吹出了曲子该有的气势,他眼前仿佛出现了弟弟征战沙场的情景。
冷沙冰石,沙尘如幕。
一曲吹罢,一步虎双腿一麻,一个跟头折倒在地。
待风歇沙静,远方一马驰来。
马上人盔歪甲残,身在滴血。
马上人对倒在沙上的一步虎喊道:“可是你,吹了鹤骨笛?”
“是我。
你怎知我吹的是鹤骨笛?”
“我是嫩江来的达斡尔人!”
“啊——你可认得个叫二步虎的?快说!”
“二步虎,我们的佐领大人。
他这就来了。
”马上人指指远方。
一列兵马走近。
大轱辘车上倒着个鲜血淋淋的人,那人抬身冲一步虎喊道:“哥哥哟——哥哥!”
一步虎喊道:“二步虎,怎么,你的腿——”
二步虎说:“要不是鹤骨笛助阵,我们杀不过叛军的。
别说腿,命都没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4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水山山,古古今今,爹娘儿女,全在曲中”的意思是鹤骨笛能表现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内容,音乐表现力强。
B. 乡亲们希望一步虎“快快下手,取了鹤骨”,后来又叹息“好笛子料,就这么飞了”,乡亲们的态度衬托了一步虎的形象。
C.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或心理,如“你可认得个叫二步虎的?快说!”体现了一步虎渴望见到弟弟的迫切心情。
D. 小说以鹤骨笛为线索,讲述了一步虎、二步虎兄弟二人的故事,突出了控诉残酷的战争,颂扬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主题。
2. 小说中的一步虎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 小说写一步虎腰间剧痛和腿部剧痛,这两处交代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大
谷凡
母亲生病了,儿子只是把一堆买来的药放到她面前,转身走开了。
儿子没有想着还要为母亲倒水,他就那样匆匆地去看书了。
儿子从小就爱学习,一直学得很好,这让做母亲的很开心。
现在儿子已经长大了,还是那么爱读书,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看那一大本一大本又厚又重的书。
母亲有些失落,躺在床上,眼里装满了泪水,此刻母亲看不到儿子,因为儿子的房门关得严严实实,一边想儿子的过去,想儿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她甚至还想了丈夫过世的情景。
母亲想到丈夫临死时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放,知道丈夫放心不下儿子,那时的儿子才十一岁,可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就那样一直拉着她的手,直至停止了心跳。
丈夫离世后,母亲没来得及悲伤,就开始陪着儿子备战小升初,好在儿子争气,他的成绩
一直非常好。
为了让儿子看起来不寒酸,母亲又多做了一份工,每天的时间都是紧紧张张的,连喘口气的机会都很少。
现在母亲病了,虽然只是小小的感冒,但让她十分难受。
这么多年,母亲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生病。
记得那时儿子刚刚六岁,一次她生病了,儿子居然站在她的床边说:“妈妈,我带你去看医生吧!”母亲特别感动,病立马好了一半,觉得自己的儿子又聪明,又懂事。
去做作业,不许再玩了,快去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和儿子之间只有这些事了。
每次回到家母亲都是敦促儿子学习学习。
儿子也听话,一直都是学学学。
儿子大学读的是名校,又被保送研究生。
儿子还要继续读博士,可母亲觉得儿子不能再学了,她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实在太辛苦了。
上个月儿子去找工作,儿子以为自己是名校毕业,去一个小单位应聘应该是水到渠成,结果儿子碰壁了。
后来母亲从一个熟人那里打听到儿子碰壁的原因,才知道儿子当时说话口太满了。
他认为自己到那个小单位,从普通职员干起对他是一种侮辱。
后来儿子又四处投简历,依然是到处碰壁。
现在儿子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了。
整天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看书,看书,对不让他去读博的母亲一直耿耿于怀。
看着儿子紧闭房门,母亲突然喊起了儿子的名字。
母亲让儿子帮她倒水,然后让他把换洗的衣服洗了,把房间打扫一下,去菜市场买菜,准备午饭。
儿子走出房间,和母亲对视了几秒钟,他有点不相信母亲会让他做这些事,但母亲的目光很坚定。
儿子知道母亲现在病着,不想和他较劲,但嘴里还是嘟囔着他做不好这些事情。
母亲很温和,她说一次做不好两次,两次做不好三次……儿子带着不满去做,虽然没有做好,但已经超出了母亲的想象。
……
第一次吃到儿子做的饭,母亲有点激动,她眼里闪着泪花,这让儿子有点不知所措,一连四天,都是儿子打扫卫生做饭,甚至连母亲的衣服,儿子也帮她洗了。
母亲的笑重新回到脸上,病也就好了。
那天母亲让儿子陪老张去市场进菜,老张在他们居住的家属院里有一个菜铺,每天天不亮,老张就得去批发市场进菜,开始儿子不愿意去,母亲说你只需要去看,不需要帮忙。
后来,儿子就跟着老张跑了几趟。
那天母亲远远地看着儿子在帮着卸菜,把自己搞得紧紧张张的。
老张有一个儿子,学习一直不好。
那天儿子看到老张的儿子在学习上正犯难,就帮他指点一下,再后来就多次帮他解难题,很快,老张儿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
就这样,儿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家属院里陆续有其他孩子要求他辅导,儿子的心思也用在了如何教学生这个问题上。
一个学期后,儿子所辅导的学生成绩飙升了,儿子特别有成就感,整个人也充满了朝气。
找儿子辅导学生的家长越来越多,儿子的精神头也越来越好,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由于儿子辅导学生考上了名校,儿子也跟着出名了。
当初把儿子拒之门外的重点学校,现在亲自找上门来,让儿子去他们那里工作。
儿子说话的方式改变了,他的思维也改变了。
他对周围的一切感觉都变了,母亲松了一口气,她知道,儿子这才是真的长大了。
(选自《小说选刊》)
4.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长大”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故事的线索,有利于集中叙述情节,有利于人物描写,也有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B. “母亲生病,儿子买来药,却没有给母亲倒水……”——截取生活矛盾结点开篇,设置悬念,然后叙述矛盾的来龙去脉。
C. 小说插入“母亲”想到丈夫过世的情景,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放……直至停止了心跳,是为了给故事涂抹一层悲剧色彩。
D. “去做作业,不许再玩了,快去学习!……母亲和儿子之间只有这些事了。
”看似平淡的叙述里,隐含着作者对“母亲”教育方式的思考。
5. 作者塑造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一个青年人怎样才称得上“长大”了。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入秋的时候,父亲接到了金陵大学古藏部龙主任的电话。
龙主任说:“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藉修复研讨会,请了业界许多有声望的学者。
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介绍业务经验。
结果,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
说起来,还是因为省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
可是书皮被烧毁了一多半。
那书皮用的是清宫内府蓝绢,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
本来想染上一块颜色相近的,用镶拼织补的法子。
也不知怎的,那蓝色怎么都调不出来,把我们急得团团转。
省外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还是修旧如旧那套陈词滥调,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
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愤愤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
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
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
”
“你说说看,这个老董,明明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攥着一把乌里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
我曾亲眼见过老董修书。
他用一支毛笔,蘸上糨糊,将一个虫眼儿润湿,然后覆上了同样焦黄的宣纸。
再用毛笔蘸水沿着虫眼边缘画水纹,将多余的毛大纸捻断。
对于大点的虫眼儿,浆糊润湿后,他边修补,边用镊子或针锥小心地挑干净毛边儿,然后用个小木槌轻轻地把虫眼儿捶平整,我迎着光看看,竟然一点都看不出补过的痕迹。
老董说,这一行不只靠眼力,还要有坐定了板凳不挪窝的耐力。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
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
只可惜,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你帮了我大忙。
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
老董淡然一笑,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
《本草纲目》里写着呢,无非是菘、蓼、马、木、苋。
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能将它试出来。
”
此后很久我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
白天和夜里他几乎都待在图书馆里。
傍晚时也跑染厂,听说是在和工人请教定色的工艺。
听父亲说,染出来看还行,可是一氧化,颜色全都变了。
老董家里的沙发套、桌布和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
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
老董说:“今天放个假,我带你赏秋去。
”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自行车,把我放在前面大杠上坐着,穿过了整个金陵大学的校园。
这时候的南京很美,沿着大街两边,是遮天的梧桐。
阳光洒到梧桐叶子上,穿透下来,在人们身上跳动着星星点点的光斑。
隔了一条街区,是整条街的银杏,黄蝴蝶般的叶子在风中飘舞,在地上堆积,自行车辗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边停下来。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
我听到了不知名的鸟在鸣唱,从远处的山那边传来。
山脚一棵红得像血一样的枫树,簌簌响了一阵,就见鸟群扑啦啦地飞了出来,在空中盘旋,将蓝色的天空裁切成不同的形状。
老董长满皱纹的脸上,有了一丝笑意。
我们渐渐走近一个水塘,清冽腐败的气息来自浮上水面经年积累的落叶。
这是一处死水,水是山上落雨时流下来的,积成了水塘。
沿着水塘,长着许多高大的树。
树干在很低处,已经开始分杈;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像伞一样张开来。
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
他接着说:“这是寿数长的树。
我刚到南京的时候,修书的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
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
”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看到密匝匝的叶子。
那叶子的边缘,像锯齿一样,一片片小巴掌似的,层层
地堆栈在一起。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收橡碗啊。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
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
老董用大拇指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亮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橡树,树干呢,能盖房子、打家具;橡子能吃,还能入药……”
我问:“那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说:“橡碗对我们修书人,可派得上大用场。
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
无论是宣纸还是皮纸,用刷子染了,晾干。
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
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
我听了恍然大悟,忙蹲下身来说:“那咱们赶快捡吧。
”
……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近乎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选自《小说月报》2020年第3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曲折、富有波澜,前半部分叙述了老董毛遂自荐,在染蓝工艺上遇到挫折,后半部分叙述了老董执意按照传统工艺,成功染出蓝绢。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细致描写了老董修书补虫眼的过程。
用词丰富,其中“随”“润”“覆”“画”“捻”“补”“挑”“捶”等动词传神生动。
C.文中“修旧如旧”“近乎完美”等词,虽然可以表现出老董坚守传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但是也暴露出其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
D.小说描写了郊外的落叶、水塘和橡树等景物,渲染了静谧清幽的氛围,与南京城内的景色形成对比,为下文老董捡拾橡碗、染好蓝绢作了铺垫。
8.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当今社会呼唤“工匠精神”,你从老董身上读到了这种精神的哪些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①魏公主,而害吴起。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无留心则必辞矣。
以此卜之。
”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
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尚: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B.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C.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指一般河流,这属于词义扩大。
B. 侯,古代爵位之一。
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C. 《史记》是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有杰出军事和政治才能。
他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声名。
魏相田文也承认多方面不如吴起。
B. 吴起能及时认识到自身不足。
当田文反问后,吴起知道自己不如田文,认可田文为魏相国。
C. 吴起在魏为将时,遭魏相忌恨,魏相用仆人计策,在武侯面前进谗言,然后又让公主当面斥责吴起,要让吴起离开。
D. 吴起变法令楚国国力强大,但吴起的变法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2)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①
王安石
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
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
②
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
去去便看归奏计,莫嗟行路有崎岖。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
王詹叔,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
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
运判:官名,即转运判官。
②朱轓,古代高官之车,毂,代指朝廷。
均输,指均输法。
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金节,诸侯使臣的符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作者的赞赏。
B.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
C.颈联表达了作者对于王詹叔没能得到重用不满,也表达了作者赏识人才的情怀。
D.本诗以送别为题,着重描写离别场面、路途遥远,抒写与王詹叔的离别之情。
15.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的诗眼(主旨句、警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柳永在《望海潮》词中写钱塘江江水的澎湃、浩荡,广阔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不少学生别出心裁地在校服上搞起了涂鸦,画起了火星文、美女、野兽,有的甚至还大胆地写上爱情宣
言。
针对校服“变脸”的现象,某班召开主题班会进行讨论,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方:在校服上“变脸”是一种个性的展现,是处于青春期中的青年对于个性的追求。
乙方:《菜根谭》中有言道:个性展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真。
而刻意追求的个性,已失去了个性应有的含义。
校服“变脸”就是一种虚浮的个性。
甲方:若在校服上写上正能量的寄语等等,那是否可以说是一种正直的、值得发展的个性呢?
乙方:首先我要强调个性是基于规则的产物。
如今社会主流是推崇八礼四仪。
而其中的“仪表之礼”就明确表示中小学生应面容、衣帽整洁。
整洁即为整齐洁净。
在校服上“变脸”就已违背了社会主流或者道德准则,本身就是不合适的,何来正直、值得发展之说呢?
(1)双方争论的焦点是
(2)作为裁判,你认为哪一方论证更有说服力,请说明理由,不少于4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补写下列两副对联,可以不考虑平仄。
(1)上联:金风送黄叶
下联:
(2)上联:
下联:赞任公心肠热学问高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使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
材料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
材料三:一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章丘铁锅”意外走红。
铁锅锻造这一老行当迅速得到人们的追捧,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对以上材料中的现象有怎样的思考和选择?请你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副标题,写一篇班会发言稿,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