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14文言文阅读(二)(原卷版)-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14 文言文阅读(二)
知识精讲
文言文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

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

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

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

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在诗词鉴赏和课内文言文中都有体现。

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

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

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

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文言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

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

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典例引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崔篆平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①,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

篆所至之囚系满狱。

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

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注】①王莽改制:王莽于公元9年建立新朝,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爪牙遍及.各地( )
(2)所出二千余.人( )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如今只有你变成君子,(恐怕)将来要悔恨吧?
B.如今只有你做这样的君子,(恐怕)将来要悔恨吧?
C.然而如今只有你是君子,(恐怕)将来要悔恨吧?
D.如今只有你被认为是君子,(恐怕)将来要悔恨吧?
3.“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一句中,“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4.文章□处填入哪个字更能体现崔篆的品性?最恰当的选项是()。

A.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B.吾无悔,若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C.吾无悔,且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D.吾无悔,故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

云螭斜错,其纹烂如也①。

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

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

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

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②而玩之。

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

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③不知孰为真耳。

”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

”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敦不平,辨数不已。

众共辱之,敦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权之足以易是非也。

”龙门子④闻而笑日:“敦
何见之晚哉?士⑤之于文亦然。


【注释】①云螭斜错,其纹烂如也:云与螭(兽名)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

②飨宾:宴请宾客。

③第:只是。

④龙门子:作者宋濂。

⑤士:读书人。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与敦所有者略类.( )
(2)其形.酷肖是( )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大喊铸金工匠模仿得好并也铸了一个鼎。

B.叫了一个名为金工象的匠人铸了一个鼎。

C.大喊铸金工匠以大象的样子来铸一个鼎。

D.叫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

7.众宾对申屠敦“______________”的行为,反映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从最后一句可知,作者真正想要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考点过关
阅读下面词和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乙]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8.以上《破阵子》的作者是南宋的_______,《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0.下列对[甲] [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破阵子》首句用一个“醉”字,塑造了一个失意者的形象。

B.《出师表》中追述托付之事,是为这次出师寻找正当的理由。

C.[甲][乙]都表达了作者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壮志。

D.[甲][乙]都表现了作者面对梦境,“夙夜忧叹”的悲壮之情。

11.假如有甲词作者的朋友,借用[乙]文中的话来宽慰“可怜白发生”的他。

你认为会是哪一句?简述理由。

(2021·上海嘉定·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甲】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2.【甲】诗的作者是_____;庄子是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A.【甲】诗描写诗人送别故乡亲友的情景;【乙】文描绘鲲鹏展翅的壮丽图景。

B.【甲】诗和【乙】文都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辽阔高远的景象。

C.【甲】诗写出了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及对未来的憧憬,诗歌风格雄奇瑰丽。

D.【乙】文作者通过大鹏与野马、尘埃的对比,突出大鹏可以无所依凭而徙于南冥。

15.【甲】诗和【乙】文都出现了“水”这个意象。

【甲】诗尾联描绘了水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诗人
_______的情感;【乙】文借鲲鹏击水,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

题过关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6.甲诗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四书”之一的《______》。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亦不可以已乎?
18.甲诗中作者的“____”,就是乙文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的“____”。

A.“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作者飘忽不定的行踪。

B.“呼尔而与”“蹴尔而与”写施与者很讲究礼仪。

C.甲诗乙文都追忆了作者难忘的人生经历。

D.甲诗乙文都表明了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乙文选自____________。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论证了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B.乙文叙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从写作意图看,甲诗和乙文都提示人们,将思考聚焦于战争中的“人”。

D.在写法上,甲诗将“翁”与“妪”对比,乙文将“得道”与“失道”对比。

23.甲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感情。

乙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小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4.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孟子》,初中阶段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
《__________》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6.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

B.乙文是一篇议论文,第③段紧扣“地利”进行阐述。

C.甲诗与乙文都认为“天时”能在战争中发挥其作用。

D.甲诗由“折戟”因小见大,乙文以对比来凸显观点。

27.甲诗中的“__________”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但两文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