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济南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济南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

“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

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悌”的价值与意义不可忽视。

关于“悌”的含义,可以从三个逐步递增的意义来理解:首先,就悌的本义来说,“悌” 字最初使用是在汉代,由“弟”字演化而来,故前文经典中将“悌”通用为“第”,《三字经》中说“悌于长,宜先知”,可见悌是对年幼者提出的,要求共对足长恭敬顺从。

其次,悌道从兄弟关系扩展到家庭,家族。

与弟对兄的悌相对应,兄对弟的道德要求则是友,兄友弟悌,以达到兄弟姐妹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再次,悌道进二步拓展到尊敬非血缘关系的同辈,“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弟子入则孝,出则梯。

”理论上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和形式上的“义结金兰》,都为悌在社会上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悌者,所以事长也。

” 举凡年纪、辈分、职位、德行、学问较我长者,都应尊敬逊顺。

而尊老尚齿更与悌密不可分。

《礼记·祭义》云:“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悌之道内在地包含着对长者和老者的尊敬与照顾,以达到“民知尊老养老,而后乃能入孝悌,民入孝悌,出尊老养老”。

伦理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

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

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

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

义与悌更是紧密联系。

“义之实,从兄是也。

”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

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义的内容和要求。

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故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者也”。

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

悌对于“先生为见,后生为弟” 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心在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兄姐弟姐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健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中其道,各安其分与强调父子关系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大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

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

悌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


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情冷淡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缺乏兄弟般的热情,而习惯用冰冷的利益衡量人际间的关系所致。

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摘编自丁成际《悌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孝为横,悌为纵,二者构成中国人伦关系的“十字形”,成为为人的根本,人道的根源。

B.兄友弟梯,悌由弟演化而来,可见悌是对年幼者提出的要求,友则要求兄视弟为朋友。

C.悌文化内含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故能在中国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D.孝与悌是人道的根源,贯彻悌道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孝与悌内涵的对比中引出观点,再层层深入论述悌的含义、作用及当代意义。

B.文章第三段的分析论述与第二段构成-- 对应的内容关联,体现其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C.文章主要运用引证法分析论证,如引用《礼记祭义》论述尊老尚齿与递的密不可分。

D.文章结尾正面论述悌文化在建立融治的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意义,侧重于当下的现实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与悌、馆与义紧密联系,孝悌是个人修养的核心,是实现仁义礼密的前提,所以在孟子看来,尧舜之道的根本在于孝悌之道。

B.悌德能增强家庭家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能培养出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它与孝道结合,具有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秋序和政局稳定的作用。

C.从“悌长”到“事长”,悌含义的演进是一个由内到外范围不断拓展的过程,今天,“长者”的内涵更是被赋予了道德与学问的双重意义。

D.在今天已走向民主与法治的中国社会,悌道仍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但重视和弘扬小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走极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颍阴侯灌婴者,睢阳贩缯.者也。

高祖之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章邯败杀项梁,而沛公还军于砀,婴初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扛里,疾斗,赐爵七大夫。

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①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沛公立为汉王,拜婴为郎中,从入汉中,十月,拜为中谒者。

从还定三秦,下栎阳,降塞王。

击项羽将龙且、魏
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

赐婴爵列侯
..,号昌文侯,食杜平乡。

汉王立为皇帝,赐益婴邑三千户。

其秋,以车骑将军从击破燕王臧荼。

明年丛至陈取楚王信还剖符世世勿绝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号曰颍阴侯。

黥布反,以车骑将军先出,攻布别将于相,破之,斩亚将楼烦将三人。

布已破,高帝归,
定令婴食颖阴五千户,除前所食邑
..。

婴自破布归,高帝崩,婴以列侯事孝惠帝及吕太后。

太后崩,吕禄等以赵王自置
为将军,军长安,为乱。

齐哀王闻之,举兵西,且入诛不当为王者。

上将军吕禄等闻之,乃遣婴为大将,将军往击之。

婴行至荥阳,乃与绛侯等谋,因屯兵荥阳,风齐王以诛吕氏事,齐兵止不前。

绛侯等既诛诸吕,齐王罢兵归,婴亦罢兵自荥阳归,与绛侯、陈平共立代王为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于是益封婴三千户,赐黄金千斤,拜为太尉。

三岁,绛侯勃免相就国,婴为丞相,罢太尉官。

是岁,匈奴大入北地、上郡,令丞相婴将骑八万五千往击匈奴。

匈奴去,济北王反,诏乃罢婴之兵。

后岁余,婴以丞相卒,谥曰懿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①尸:尸乡,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从至陈/取楚王信/还/剖符/世世勿绝/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号曰颍阴侯
B.明年从/至陈/取楚王信/还/剖符/世世勿绝/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号曰颍阴侯
C.明年/从至陈/取楚王信/还剖符/世世勿绝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号曰颍阴侯
D.明年从/至陈/取楚王信/还剖符/世世勿绝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号曰颍阴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缯是古代对丝织物的总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织物包含绡、绸、缎、锦、绢、绫、罗等。

B.列侯,古代爵位名,最初见于战国时期,是汉代爵位最高的--级,只有少数高级官吏和望族宗亲可以享有。

C.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终于唐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婴出身低微,参加刘邦军队后,以骁勇著称。

在成武县打败了东郡郡尉的军队,在扛里打败了驻守的秦军,被赐予七大夫的爵位。

B.灌婴担任中谒者之后,跟从汉王还师平定了三泰,攻取了栎阳,降服了塞王,回军又在废丘围困了章邯,并大败章邯,攻克了废丘。

C.太后去世以后,吕禄等人以赵王的身份自置为将军,驻军长安,妄图发动叛乱。

灌婴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周勃等人定下平叛之策。

D.灌婴担任丞相之后,虽为老将,还亲自领兵。

在匈奴大举人侵北地、上郡之际,灌婴率领骑兵迎击匈奴,匈奴大军闻风而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2)婴行至荥阳,乃与绛侯等谋,因屯兵荥阳,风齐王以诛吕氏事,齐兵止不前。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①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

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

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

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物。

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②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

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

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

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

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

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③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

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着一块暗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袄,棉袄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乍一看像是飘落在棉袄上尚未融化的雪花。

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母亲心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在月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④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

那时候,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⑤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

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

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

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功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

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⑥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

“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

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人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

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我们一遍遍读,又一次次地猜测。

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⑦在我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

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

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纸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

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

我甚至看
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
⑧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
..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

一切都
....。

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
是那么稀松平常
....,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⑨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

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

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辎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⑩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原载《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每一朵雪花”既指大自然认真飘落的雪花,也是说生活中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

B.开头写风“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清冷”、窗外寒风“凛冽”,侧面表达出对母亲的担忧。

C.第⑥段作者引用“水浒的雪”“红楼的雪”“唐诗的雪”是为了表明自己丰富的人生历练。

D.第⑦段写我“走南闯北的岁月”,自然引出不一样的雪花以及雪花下生活的不一样的人。

2.文章第⑧段连用“太普通了”“平凡”“稀松平常”这样的词语,其用意是什么?
3.请围绕“雪花”简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诗集自序
[清]康有为
①诗者,言之有节文①者□!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遇之交压也瑰异,则情志之郁积也深厚。

情者阴也,境者阳也。

阴阳愈交迫,则愈变化而旁薄②,又有礼俗文例③田以节奏之,故积极而发:泻如江河,舒如行云,奔如卷潮,怒如惊雷,咽如溜滩,折如引泉,飞如骤雨。

其因境而移情,乐喜不同,哀乐异时,皆自然而不可以已者哉。

②故志深厚而气雄直者,莽天地而独步,妙万物而为言。

时或风雨怒号,金铁飞鸣,山水妙丽,天日晶晴;或万马战酣,旌旗飞萦;或广殿排仗,冕旒严凝;或岩藤落叶,面壁老僧;或万花放晓,士女春盈;或深山大河,巨海积沙:斯其为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者耶!
③吾性好游,嗜山水,爱风竹,船唇马背,野店驿亭,不暇为学,则余事为诗,天人之感多矣。

及戊戌遘祸,遁迹海外,五洲万国,靡所不到,风俗名胜,托为咏歌。

临睨④旧乡,世变日非。

灵均之行吟泽畔,子卿之啮雪海上。

河梁陇首,游子何之;落月屋梁,水波深阔。

嗟我行迈,皆寓于诗⑤。

情在于斯。

噫气难已。

④门人梁启超请收拾丛残,发愿手写。

搜箧与之,尚存千余篇。

亡人何求,又非有千秋之名心也;抑以写身世,发幽怀,哀乐无端,咏叹淫佚,穷者达情,劳者歌事,小雅国风之所不弃。

后之诵其诗论其世者,其亦无罪耶!光绪
三十四年十月九日,南海康有为自序。

(有删节)
(注)①节文:音节文采。

②旁薄:广博。

③礼俗文例:礼制习俗、法律条例。

④临睨:登临眺望。

⑤灵均:屈原的字。

子卿:苏武的字。

河梁:出自李陵《与苏武诗》。

陇首:出自庾信《伤心赋》,落月屋梁:出自杜甫《梦李白》。

以上均比喻作者流亡海外、思念故国之情。

行迈:旅行。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虛词是()
A.哉
B.耶
C.乎
D.焉
2.概述第①段中作者的诗学主张。

3.对第②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骈散结合,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形成了阔大壮观、气势雄伟的风格。

B.“金铁飞鸣”“天日晶晴”“万花放晓”等语是诗人对“诗境”的形容。

C.段首说,志深气雄方能体察万物,写出好诗,强调了“境遇”的重要。

D.段尾说,情深则语言晓畅,气盛则诗境变化神奇,凸显“情志”重要。

4.第③段中作者“遁迹海外”时期诗歌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简析本文四段之间的关系。

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颈联中“惊”字,古人有“一字出而言之不尽之感”,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不尽之感”都包括哪些方面。

6、 (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

(《诗经》)
(2) 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4)何当共剪两窗烛,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5)(_________________),一水中分白鹭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7)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7、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

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

②近日某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严肃课堂纪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③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

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

8、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

(不超过50字)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

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9、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2020年,发端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肆虐神州大地,防疫形势十分严峻。

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与疫情进行着顽强斗争。

为了防止疫情蔓延,无数的医护人员冲在抗疫的最前线与时间赛跑,大中小学延迟开学,众多企业商店推迟复工开业,很多地方实行小区或村庄封闭管理,各地纷纷出台严厉打击贩卖野生动物的措施……
作为青年学生,你对此一定有很多感想,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来完成写作。

①给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写一封感谢信。

②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写一封信。

③给小区邻居或同村村民写一份倡议书。

④给市民写一份不吃野生动物的倡议书。

⑤给《演讲与口才》杂志写一篇主题为“多难兴邦”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D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孝为横,悌为纵”错,原文是“‘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可见应是“孝为纵,悌为横”;
B项,“友则要求兄视弟为朋友”错,曲解文意,“友”是“友爱、亲爱”之意;
C项,“悌文化内含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曲解文意,原文是“伦理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不能理解为“悌文化内含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

故选D。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先从孝与悌内涵的对比中引出观点”错,应为“先从孝与悌内涵的区别及关系中”。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今天,‘长者’的内涵更是赋予了道德与学问的双重意义”错。

由“‘悌者,所以事长也。

’举凡年纪、辈分、职位、德行、学问较我长者,都应尊敬逊顺”可知,传统意义的“长者”已含有道德与学问的意义。

故选C。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1.A
2.D
3.B
4.(1)(灌婴)跟随(沛公)在阳武以西至洛阳一带攻打秦军,在尸乡以北地区击败秦军,再向北切断了黄河渡口,在南阳以东打垮了南阳郡郡守齮阳的军队,于是平定了南阳郡。

(2)灌婴行兵来到荥阳,就和绛侯周勃等人商议,于是在荥阳驻军,拿准备诛杀吕氏的事规劝齐王,齐王的军队就停止没有前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第二年,跟从高帝到达陈县,逮捕了楚王韩信。

回朝之后,高帝剖符作为信物,使其世世代代不绝,把颍阴的两千五百户封给灌婴作为食邑,号为颍阴侯。

其中,“明年”作为时间状语,后面可以断开;排除BD项;“食颍阴二千五百户”是动宾结构,“食”字不能与后面的“颍阴二千五百户”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谥号并非终于唐朝,而是沿用至明清。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