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美术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美术教材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越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特个性。

我从学生实际、课程标准、教学目的和内容三个方面精选教材,有机渗透人文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创造性使用小学美术教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小学教材使用中的关键问题。

现在小学美术教材的内容比较全面,有知识技能、手工和绘画、民间艺术以及地方特色等传统文化。

教材排版设计美观,具有时代感,内容很有吸引力,符合各年龄段儿童的特点。

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了有些课例很难操作。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美术教科书能适合于城、镇、村的学生呢?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是不是可以打破教材的束缚,不按部就班地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师要求就更高,不但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弄懂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要充分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透过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各种潜在因素,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环境以调整教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凸显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完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活力、有个性的人。

因为学生所处的地域不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

尽管教材具有多样性,但并不可能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受他们欢迎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教材更能够贴近孩子的思想、接近孩子的实际和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规律等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我校有极大部分学生没有水彩笔等绘画工具,甚至有的连美术本也没有,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再加上学生不喜欢被束缚,不喜欢长时间地坐在教室里,我尝试着把绘画课搬到户外,用他们熟悉的材料--粉笔,在操场上随心所欲的进行绘画练习。

学生在这样的绘画练习中,既保持浓厚的兴趣又在快乐中学习,体现出学生在玩中学的教学优势。

这样的调整比学生坐在教室里用笔在字本上画教学效果要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熟悉不同的材料,对提高学生
多方面的技能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从课程标准出发,适当增减或更换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就要让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符合学生的意愿、兴趣和认识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开发、整合以及创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能体现出课程的人文性。

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1在更换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如果与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不相吻合的地方我就会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补充。

比如,有些教材内容在农村学校使用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替和变换。

新教材的手工课占的比重过大,加上手工的材料繁多又不易寻找和准备,给老师、学生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此上手工课时,经常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带工具,这是一件让老师非常头痛的事。

这样,大量的手工课不但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难以开展这样的教学,还造成大部分学生怕上美术课的严重后果。

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了适当调整。

«会传神的木头»这一内容是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程,由于原来的内容所需要的材料非常复杂学生不易准备,因此我对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我让学生利用身边最常见的材料--树叶来替代教材上的材料进行教学。

首先我叫学生收集树叶,并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拼贴,做一张拼贴画。

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我非常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年级«会变化的蔬果»让学生自带蔬菜,其目的是让学生利用蔬果进行雕刻。

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觉得不是很妥当,让学生提着一袋瓜果到学校不方便,学生上完课都把这些瓜果丢进垃圾桶,造成很大的浪费。

虽然老师在课后强调要爱惜粮食,减少浪费,但是效果不大。

即使学生把雕刻过的瓜果带回家也还是不能吃,依然要扔掉。

像这样的课我就会根据情况进行更改,改变制作材料,用泥巴替代蔬菜进行雕刻,虽然用泥巴雕刻不如用蔬菜颜色鲜艳,但是依然可以非常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按学生的意愿与兴趣调整教材,调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作品。

三、从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出发整合教材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材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目标的整合。

2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代替教师的千言万语,有效激发出学生积极回忆、自主感受的热情,直观而迅捷地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独特个性。

整合教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二是把美术教材和各学科中相同的知识内容整合起来。

这样能形成多学科知识的渗透,促进学生比较全面地获得知识。

以三年级教材为例,其中有《头饰》、«挂饰»两课内容,不管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法都是比较相近的同时又都是手工课,所以我就进行了内容整合,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带齐材料,然后让小队长进行分工,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头饰”“挂饰”的制作,这样可以让大多数同学都有事可做并且能相互学习。

在美术课程中出现有关于季节的内容,这一主题也会在其他学科中涉及。

如果只是单纯的从美术的角度让学生去表现这个内容就显得苍白,而我们结合多学科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体验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情景,抓住各季节中动物、植物和人们的生活变化,积累知识和收集资料。

或借语文课文、诗词来感悟;音乐课中的乐曲来体会;最后用艺术语言和手段来描绘表现四季的迷人风光。

针对学生的创作情况,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回顾,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感受,加深学生对创作过程的反思和内心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提高学生独特的感受能力,丰富学生的创作语言,建构起新的智能结构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没有一套教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都有其局限性,教师只有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学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际有地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精选教材,有机渗透人文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逐步形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第89页
2 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第3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