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学案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黄发垂髫〔〕豁然〔〕俨然〔〕阡陌〔〕
便要还家〔〕间隔〔〕诣太守〔〕刘子骥〔〕
2、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清楚。
3、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你能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吗?
①落花从树上纷纷飘下。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③老人和小孩。
〔〕④妻子儿女及同乡人〔〕
⑤田间小路互相通达〔〕⑥〔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
C、翻译以下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概述故事:题目中的“记〞是一种文体,本文是桃花源诗中的序,或说引子,是记叙性的文字,试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述所叙故事。
2、整体感知: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用几个简洁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一下。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1、想像描绘:从桃源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中任选一词,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向人们绘声绘色地生动描绘桃源之美。
——试采用“这是一个------的桃花源,请看--------〞的格式来描绘一下。
2、合作探究:桃源中人当初是怎样到桃源的?他们是否愿意分开?桃源内与外界应该有何不同?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探寻考证:你认为美丽的桃源是真实存在的吗?何以为证?
2、深化理解:联络作者经历考虑他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你能理解作者的情怀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妙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妙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妙的憧憬。
你希望自己生活的将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稳固练习
1、重点实词和虚词解释。
甚异之__________ 欲穷其林_________ 才通人 ________ 便扶向路
_________
诣太守 _________ 阡陌___________ 豁然_____________ 缺乏________
怡然___________ 志之_________ 规往 ____________ 俨然________
2.解释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意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绝境:古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无论:古意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解释。
世外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人问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每组中的同义词:
A、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
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缘溪行—便扶向路〔〕
D、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6、一词多义
〔1〕乃: A乃大惊 ________B乃不知有汉________;〔2〕舍: A 便舍船
________ B 屋舍俨然 __________ ;〔3〕寻: A寻向所志_______ B 寻病终 __________
〔4〕为 A捕鱼为业 ______ B缺乏为外人道也______ C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
7、考虑讨论,要求用原文答复以下问题。
〔l〕、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桃花源内的自然环境怎样?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文中哪两处描绘最能表现桃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阅读文段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
〔1〕、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2〕、桃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
〔3〕、翻译“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
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文:关于作者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
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剧烈的火并。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平安感。
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利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场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
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为5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一气之下就辞职了。
〕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
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他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理论。
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抚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